-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生命因健康而絢麗多彩,教師和家長的在教育孩子們「強身」的同時,更要強調「心靈的健康和強大」。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我認為,教育有三個層面。教育要培養受教育者的世界觀和人格。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變革?
但是從全球範圍看,許多國家的教育卻步履蹣跚:許多孩子依然生活在概念化抽象化的書本中,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無動於衷。 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新本領? 在知識界,Alpha Go的深度學習、自我進化將導致預測、決策都在智能化…… 人機共存的新生活在內容與方式上有何變化,對未來的人們來說,適應這些新變化,又需要什麼樣的新能力? 對於這一切,我們的教育還思考得太少,探索和實踐得更少。 學校教育脫離現實,和數位化時代要求日益相悖 現實已變,我們的學校教育卻在脫離現實。
-
我們的教育需要樹立什麼樣的質量觀?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對於教育的GDP,也就是單純意義上的質量,人們還情有獨鍾,似乎還樂此不疲,各方面外部因素更是推波助瀾,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當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所追求的質量是不是僅是分數和成績,好的教育所需要的質量究竟是什麼樣的質量?第一,綠色的質量。
-
是什麼樣的教育,要讓我們的孩子以命相搏?
機器不僅要具備人的優點,還得要模仿人的弱點。相比於機器,人的弱點之一就是算的慢,且容易出錯。試想,如果測試者問:76×76=?假如機器真的具備智能,那麼為了讓人類測試者相信它是人,它就不會瞬間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會故意拖延幾秒,甚至偶爾有意給一個錯誤的結果。
-
今天,我們應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應學會並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我想不外乎是這兩種能力:一、生存能力。即會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動手能力;二、思維能力。這是一個人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最基本能力。而我們現今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呢?卻恰恰缺乏甚至剝奪了,對孩子這兩種能力的培養。
-
田心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教育?
例如,以往一個時期中,存在著一種以批判「德育政治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我們在當前的討論中也聽到了它的回聲。「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從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主張「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必須排除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否則就是 「德育的政治化」;二是表現於對 道德教育的看法上。
-
是什麼樣的教育,竟要我們的孩子以命相搏?
機器不僅要具備人的優點,還得要模仿人的弱點。相比於機器,人的弱點之一就是算的慢,且容易出錯。 試想,如果測試者問:76×76=?假如機器真的具備智能,那麼為了讓人類測試者相信它是人,它就不會瞬間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會故意拖延幾秒,甚至偶爾有意給一個錯誤的結果。 然而,現實正變得越來越戲劇化。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教育、教師和教學」這「三教問題」中,教師應該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畢竟他是教育的承載者,教學的執行者。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人們始終都對名校趨之若鶩,原因就是這裡集中了當地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最有名的老師。教育搞好了,受益最大的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因為我們的很多官員和富有者,他們有得是辦法把孩子送到名校、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
今天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樂活!
今天我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時尚健康的生活?昨日,在2008中國青年LOHAS時尚文化論壇上,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徐岱、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沈立、騰訊網體育中心體育明星時尚顧問吳文娟共同解讀了「樂活」概念,論壇達成了2008中國青年「樂活」主張的寧波十二項共識。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人的必死性和代代相沿註定了教育之於人類社會的必要性與根本性。我們正是通過教育才把前輩的知識與洞見傳承了下來,發揚開來,從而創造一個更豐富和更能滿足人的需求的世界。所以對於任何一名致力於教育的學者來講,反思教育的性質、目的與內容永遠都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切的。對於法學教育來講,情況亦是如此。法學教育到底是何種性質的教育?它與我們現在時常談及的通識教育到底有何種關係?法學教育到底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
從女兒的一篇作文說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我還記得幼兒園畢業照裡面每個小朋友都寫下自己未來的理想,女兒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小提琴家,從6歲開始學琴,每天至少花1個小時在小提琴的練習上面,周末用的時間更久,從開始的「要我練」慢慢變成了「我要練」,雖然我們沒有給她很明確的要求和期望,她能很自覺很投入在小提琴和音樂上面,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興趣。
-
我們該給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教育
在清華從事本科教學工作19年,我認為清華大學有一群優秀的學生,但是對於這些學生,我們該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是多傳授點知識,還是為他們擴大知識面?清華大學提倡「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在物理課的教學中如何體現?
-
錯誤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的?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是什麼樣的呢?
那今天,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錯誤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樣的?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你要讓孩子馬上關掉電視去寫作業,但孩子就是不關的時候,你是會選擇直接關掉電視,還是會對孩子說:「那好嘛,你就只能再多看一集哦」呢?
-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比較正確的教育?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我目前看到的自己最認可的教育觀。(這裡只討論孩子,不討論成人)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像其他的同類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究竟什麼樣的伴侶才是理想的伴侶?……一千個人就能有一千種答案。
-
顧明遠:反思教育提出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在會上,我們把聯合國作為一個和資本主義鬥爭的地方,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反對跨國公司,對「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概念一無所知。資本主義國家因工人大量失業的問題提出發展成人教育,也就是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對於成人教育,我們比較了解,但只是把它簡單理解為沒有學歷的成人接受教育。澳大利亞代表問我中國怎麼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我卻說中國畢業生全部上山下鄉,沒有失業。
-
百年教育,德育為先:新時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德育?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能扛起責任的三好青年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從小學開始,便有了「榮譽標兵」的評選稱謂活動,這些獎勵機制在不斷鼓勵著孩子們積極向上,發奮學習,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愈發的被各中小學開始重視,我們有著高尚的德育目標,不少教職工的工作計劃之中都會寫著「德育為首
-
我們為何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真諦是什麼
就像那個哲學命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會去哪裡。不管是教育還是宗教都是在試圖解釋或者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們受到教育之後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教育給了我們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也會給出同樣的東西。有些人走著走著,三觀就歪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是不能矯正人的三觀的,人的三觀都是自己慢慢經歷了痛苦,自己改變的。教育可以強行植入人的三觀,這是個可怕的事情,不再多談。
-
什麼樣的教育好?
什麼樣的教育好?段海森 昨天和剛從美國回來的鄰居聊天,他說:美國人高收入,物價反倒比國內低,房價也不高,就是學校周圍的房子讓中國人和印度人炒高了,中國和印度人注重教育,現在有錢人崇拜國外的教育方式、瞧不起國內的教育方式,錢太多投資自己的孩子教育,讓孩子去國外讀書了,美國學校周圍的房子也就自然成了熱點,房價不斷攀升。
-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沉思,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沉思,中國教育的差距在哪裡?! 筆者有幸在家接待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小女孩。早餐後美國女孩跟我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謝謝您!」看著我驚詫的表情,她解釋說:「一般假期,我們學校都組織同學出去遊學。這次是第一次到中國,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這四個城市是家長和老師們精心挑選出去的,基本代表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時不由得發問:「你們這樣週遊世界,學習怎麼辦?」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寒暑假幾乎都奔波在各培訓點啊。美國女孩看著我孩子一臉的羨慕說:「我們平時的學習任務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業量是5小時。」
-
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寫給侄子的一封信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時代,我們的國家發展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在大施身腳,社會節奏快,同時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我是誰,我的位置在哪裡,我能為這個國家和社會,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包括你在內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