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析: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做同樣的噩夢很長時間?

2021-01-08 荷畔曉語心理分析

原創不易,請勿轉載,點讚關注,共同成長!

在我們做過的心理諮詢中,有一個這樣的案例:來訪者小靳,剛剛大學畢業獨自一人在外找工作,但是當她自己獨自在外面的時候,常常做噩夢,不知道怎麼調整。

小靳小時候的童年記憶算得上比較黑暗那種,父親經常對非常軟弱的母親家暴,自己只能無助的哭泣,並不敢做出什麼來幫助自己的母親,記憶最深的那次情況是這樣的。

那一次,小靳剛剛上高中,她的父親有很晚回家,酩酊大醉,嘴裡絮絮叨叨地說著自己有多麼的不容易,母親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什麼,小靳小心翼翼地把一杯水遞給了她的父親,只想著喝點水可以醒醒酒,但誰知道,剛喝完水的父親,對著她的媽媽說了一句「你還不如個孩子呢!」說完就把杯子摔在了她媽媽的腦袋上,也許是無意的,只是碰巧,當時小靳的媽媽血流不止,但是她的爸爸並沒有就此收手,各種粗俗的言語謾罵。小靳只能哆哆嗦嗦地躲在角落裡,平時都會哭泣的她,這次吵架嚇得她連眼淚都沒有掉下來。

從那以後,每次看見她媽媽頭上的傷疤就感覺是自己害的,內心充滿了罪惡感,一個人的時候經常做噩夢,最近大學畢業了,去了離自己家很遠的地方,那裡沒人陪她。

現在的情況是已經連續一個月,夢到類似場景的噩夢了,每次都會嚇醒,很難再入睡!她自己也嘗試過調整,作用並沒有想像的理想,所以前來諮詢一下。

類似小靳這樣的情況,在心理諮詢中並不少見,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影響一個人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但是為什麼能影響那麼深呢?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童年的時候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你的錯,父母的爭吵,是童年經歷當中的災難,還在上學的你可能會感到不安全,只能用哭泣、害怕、恐懼、退縮,表達自己的情緒。

常常經歷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你的不安全感刻印在潛意識中,也會在你認為脫離這種不安全感的環境後,偶爾想起,仍然會感到害怕。

其次,那次父母吵架後,產生的 「罪惡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論中,當超我與本我(產生愧疚感、羞恥感、罪惡感)本身就處於直接而尖銳的衝突時,是由自我在其中做調整。如果自我並沒有發揮到作用時候就會有小靳現在的表現,內心衝突。但衝突是廣泛存在的,不可避免。

當衝突的程度足夠深的時候,影響到一個人的各個方面,影響的時間甚至會是一生。但是你應該要知道,這樣的事情,以你當時的力量是不可能改變什麼的,父母的事情只有他們自己能夠解決。

最後,原生家庭的影響,使你想遠離這個帶給你心理傷害的家庭,你很想逃離這個家庭,去遠方工作。但是,你應該了解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歸宿,是無法逃避的,我們可以慢慢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親,不管這個家對你傷害有多大。

他也是第一次體驗婚姻生活,第一次掙錢養家,第一次做父親,肯定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存在。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面對類似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同時,記住要學會愛自己,做你自己的主人,不要害怕改變。

雖然父親的家暴對小靳的影響很大,且不說我們應不應該原諒家暴的父親,但我還是由衷的希望小靳不要一直生活在這樣的噩夢中,不要恐懼婚姻或者家庭生活,也勸誡那些沒有感情的夫妻不要打著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的名義過著不幸福的生活,畢竟大人的生活可以重來,孩子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接下來我們從辯證的角度去客觀的分析一下原生家庭。01我們先來看一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哪些?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原生家庭的概念,原生家庭是指未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組成的家庭。這個家庭裡面每個人的親密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理念,生活習慣等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可見,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婚姻觀的態度等。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孩子4、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位朋友青梅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以下用第一人稱):
  • 我們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那些小時候的事,到底對親密關係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心理學上原生家庭跟親密關係最相關的是「依戀理論」。所謂「依戀」指的是人與人締結親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也由此定型。日本心理醫生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的書中甚至提出,依戀是人的第二基因,它不僅涉及人際關係和感情生活,還會影響工作方式和人生態度。
  •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生」,「照你這麼說,那心理學就都是邪教了」
    很多人都覺得,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一輩子的,然而事實卻是,即便原生家庭再不堪的人,他只要有意願,就可以從原生家庭的陰影裡走出來。只是那條走出來的路,可能千迴百轉。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在6歲之前就已經定型了。也就是說,當我們還是個手無寸鐵的孩子時,我們一生的命運,就被外界決定了。
  • 心理學分析:毀掉一個人的,未必是原生家庭,也可能是這三種媽媽
    現如今,「原生家庭」的概念越發廣為人知,人們普遍認可一個成年人的性格形成與孩提時家庭環境的影響關係巨大。那些「人生被毀掉」的可憐人,往往會有一個令人慨嘆的童年,有一個可悲的原生家庭。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成人身上沒有新鮮事,成年人的心理變化都是幼兒時期心理的變化或者演化。而分析得再細緻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毀掉一個人的,未必是原生家庭,也可能是這三種媽媽。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之前答應大家會出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文章,但後期的準備過程中發現工作量很大,前人諸多論述,諸多本書,我就算取其精華,也不是十幾二十篇公號文章可以講清楚的,並且就算我把精華理出來了,知識點太硬,乾貨太枯燥,會不會讓大家沒有閱讀興趣?會不會影響實際的治療效果?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在看電視劇《三十而已》發現,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顧佳14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被迫懂事,獨立。而陳嶼,他從小被打罵著長大,所以他的性格特別的自私以及陰沉。「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做,你再看看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再這樣子,我就不要你了!」 家應該是個溫暖的地方,卻有時候總讓人受傷。
  • 心理學:你在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可能會註定你的性格
    ·阿德勒,心理學家沃爾特·託曼緊跟其後,在著作《家庭排行順序》一書中也做過論述。當然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有關於出生順序會對一個人的性格有所影響的說法,比如有俗語中說「老大傻,老二精」,但是俗語並不再我們今天的論述之列。今天我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出生順序,是怎麼影響他的性格的。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之前答應大家會出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文章,但後期的準備過程中發現工作量很大,前人諸多論述,諸多本書,我就算取其精華,也不是十幾二十篇公號文章可以講清楚的,並且就算我把精華理出來了,知識點太硬,乾貨太枯燥,會不會讓大家沒有閱讀興趣?會不會影響實際的治療效果?
  • 「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在網際網路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試圖向公眾傳輸一個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為模式的。所以可以看到,育嬰育兒在談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談原生家庭,就連很多嚴肅的新聞報導,也把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來評判一番,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說遭到了濫用。
  •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重要?對孩子性格、未來生活和婚姻都有影響
    在心理學越發普及的今天,人們對於心理學上的概念多了更多的了解和接納。比如說「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更是時不時地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談及。而在孩子的成長中,原生家庭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環境因素,不管是好是壞,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伴隨孩子一生。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意識層面的,更多是潛意識層面的。這意味著你的很多不好的行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傳承,但你自己根本沒發現,甚至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父母一直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原生家庭論」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要告訴你,「原生家庭論」是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你將會看到:1、原生家庭理論,根本就不是正統心理學概念,主流心理學教科書幾乎沒有提及;2、你的父母對你最大的影響,其實是遺傳給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約有40%是遺傳的;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環境影響。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在心理學中,探討原生家庭最多的學科分支就是精神分析,由於當下心理學開始追求量化以及可證性,所以精神分析在學界的地位有所鬆動。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類似於這樣的雙生子研究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在表明遺傳對我們「人格」的影響,但是遺傳到底對我們人格的影響有多大呢?其實,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之間還存在一道橋梁,這個橋梁就是行為遺傳學,行為遺傳學家研究表明:遺傳對於一個人的人格貢獻佔比高達40%。幾乎快到了一半。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剩下的60%環境因素都可以認為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呢?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事業、新生家庭組建的一系列影響。每一個孩子都經歷著不同的原生家庭,作為孩子,他們基本上沒有能力去改變原生家庭的狀態。一個在和諧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裡到外都散發著陽光、開朗、樂觀的性格特點;而一個在充滿著家庭「戰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較偏激,不好相處。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根深蒂固的。
  • 心理學:你的婚姻要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婚姻、人生的影響。很多人回溯過去,才發現如今生活的困境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的童年來。因為你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對待你的模式,你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應對一切的模式,成為了你的人生底色。有的人很堅強,即使家庭不幸福,但是依然能活得很陽光。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童年時代所遭遇的陰影,耿耿於懷多年。甚至影響了他們對婚姻等重大人生事件的選擇,影響他們人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