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下,關於教育的惡性事件時常在網絡上遭到曝光,像「紅黃藍事件」、「小學生日程」、「幼兒園消防不到位」等關乎孩子安全學習,健康成長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與反思,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018年針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相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與措施:幼兒園的安全、防止幼兒園小學化、課外輔導機構的整頓治理、預防中小學生近視、減輕學生負擔、對教師師風師德建設的新要求、對高校教師去「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等,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與措施囊括了教育的諸多層面。
一直以來教育關乎每一個家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觀念的轉變,中國教育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浪潮,眾多在浪潮下從事教育行業的人員正在尋求更符合市場與時代的發展賽道。
那究竟哪一條賽道是於孩子、家長、教育機構等多方有利的呢?
本期易悅專訪教育行業資深觀察員&覓思諮詢創始人——潘盼。
潘盼出生在以武松打虎揚名的山東省陽穀縣城,採訪當天潘盼正在籌備公司主辦的聯合招商會,看著忙碌幹練的「女boss」舉手投足之間還帶有學者氣息,讓人不經好奇她的成長「修煉記」。
回憶起自己成長的故事,潘盼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從小的一個心理暗示——會在某一個領域成為有名氣的人。
也許正是憑藉這份「深信不疑」的心理暗示,潘盼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領域都力求做到最好。
將時間的「錄像帶」倒帶回2009年,剛來北京的潘盼進入新東方任化學老師,憑藉兢兢業業與專研的精神很快得到學生、學生家長及機構的認可,同時也迎來了職位的晉升與自主創業的機會。
2014年線上教育作為教育賽道的後起之秀很是火爆,一些人希望與潘盼一起做線上課程的項目。
一開始抱著嘗試的心態,潘盼開始研究線上教育、初步做了一個線上教育的APP及一些線上課程,項目很快拿到了投資,但當時年僅25歲的潘盼對於團隊之間的融合與協調存在相對較大的提升空間。
多方磨合之下,2015年潘盼退出該項目,進入了一家投資公司,做教育新三板領域的投資,開始尋找到自己熱愛且具備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發展潛力的賽道。
潘盼研究了研學、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新高考等多賽道。在教育行業的資本關注度比較低時期,潘盼也一直認為教育是一個值得資本、創業者,甚至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行業。
2016年潘盼創立覓思諮詢,並帶領團隊做了大量的行業研究報告、參訪、調研、報導企業。
2018覓思諮詢團隊來到蘇州成立了教育行業的大數據公司,並獲得體制內外教育機構的大量數據,但一直沒能探索出來商業化的變現途徑,同年數據調研團隊被迫解散,面對大量全面的信息潘盼反覆思量他們的商業價值。
一直做行業研究,潘盼對教育的賽道具有較好的敏銳度,不久後便想到利用大量數據做教育機構入駐的產品或者服務,且發現教育細分領域下的教育綜合體已經成熟了。
潘盼:「當教育綜合體出現時,我就知道了這個領域是自己喜歡熱愛,且想做的。」
2018年4月,覓思諮詢發布了一個教育綜合體的行業研究報告的1.0版本。
而後每月組織一次大型的教育綜合體行業研討會和學習交流班。
活動舉辦至今覓思諮詢已連接到了全國700多家教育綜合體,並創立覓思有方,專注於教育綜合體招商、運營及崗位人才培養以及輸送的集成服務商,業務包括泛教育綜合體戰略諮詢、業態規劃、品牌戰略、招商入駐、運營支持、課程學習等綜合體陪伴成長型顧問。
自從2017年潘盼「攜帶」一份近10萬字的《中國教育大不同》的觀察稿進入大眾視線,2018年度教育行業觀察手稿《正在悄悄重構的中國教育》,預計不久也將與讀者見面。
2019年覓思諮詢在積累大量數據與連結的教育機構資源下,將布局教育綜合體產業鏈上下遊的品質供應商,深度合作的綜合體以及教育機構。
致力於為快速成長的中國及全球的教育綜合體提供戰略諮詢、招商運營、人才培養等深度服務。
深扎教育行業工作多年的潘盼給自己賦予了使命:挖掘教育行業內對客戶、對學生、對家長最有價值且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賽道,再從賽道內找到發展較好或者具備獨角獸潛質的企業進行發掘和報導。
【以下是部分訪談內容】
易悅:教育綜合體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能否介紹一下貴司的教育綜合體平臺以及它能賦予行業的是什麼?
潘盼:教育綜合體是地產與教育結合的一個交叉板塊,是教育行業的細分領域。
我們的定位是教育綜合體的成長平臺,有三個明確的業務:第一、為教育培訓機構做產品賦能;
第二、為教育培訓機構對接供應鏈,目前教育行業對於規範、消防的資質、教師資格證的等方面的要求更嚴格,教育綜合體屬於教育機構的場地提供方,空間符合消防、辦學許可證等要求,還能為入駐的教育機構提供教師資格證的相關培訓課程;
第三、覓思諮詢創辦的教育綜合體年底開創了商業大課,不單匯聚行業內的大咖,還會分享關於教育綜合體的五個大模式的學習內容。
易悅:覓思諮詢在發展過程中為何想要把商業大課納入教育綜合體發展版塊?
潘盼: 事實上2015年教育綜合體的概念才正式在國內出現,我們做過一個調研統計:48%的教育綜合體成立於2015年至2017年之間, 27%的綜合體成立於2018年,還有10%的綜合體預計在2019年成立。
我們通過半年的時間深度走訪了全國30多家教育綜合體,連結到全國700多家教育綜合體,調研報告顯示大多數人對教育綜合體的模式、概念的認識與了解還處於初級階段。
所以決定開辦年底商業課,讓在教育綜合體工作以及地產商、教育機構、跨界等領域的人多了解行業現狀,以及先行者們已探索的成果。目前商業大課的報名反響激烈。
易悅:能否說說教育綜合體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潘盼:教育行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市場解決行業痛點的問題,它是民生問題。
教育綜合體的設立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家長更好地選擇規範的教育機構、教育服務項目和產品,因為教育綜合體自身有一個篩選、規範、監督的工作職責。
教育綜合體有幾大先天優勢:第一、場地符合政府標準,也能減少安全隱患;
第二、師資賦能,為學校與機構提供合格的老師;
第三、一定程度上幫助教育部、相關政策部門解決培訓機構散、亂、差、門檻低、分布比較廣等問題。協助相關部門監督與防範惡性事件的發生;
第四、幫助教育機構快速刪選出最合適自己且規範的場地。
教育綜合體類似保衛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片警」:保障孩子所處的空間安全,接觸的教育機構正規……
這些都是教育綜合體的社會價值,也是我們放心大膽前進的關鍵因素之一 。
教育綜合體是兒童成長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從籌劃到運營的全程陪伴的服務型平臺,在供應鏈端提供各種資源,完成社會價值後也實現商業價值。
易悅:作為一家創業型公司,如何權衡調研帶來相對較大的投入與數據更全面性與準確性的問題?
潘盼: 我們現階段的調研投入都會做精細化計算,一般調研產生的費用都會被均攤掉。
舉個例子:我們組織年底大課,每個月、每個季度也都會學習交流會,而每舉辦一場相當於出去做一次集體調研。
我們最開始組織跟蹤50多家新三板(或A股、美股)的上市公司都是用集體調研的方式,很大程度解決了幾個問題:第一、對方不重視問題,因為單獨調研很容易造成對方不重視;
第二、獲取核心數據問題;
第三、個人準備的調研問題和思路不是企業經營者最關心的問題;
第四、成本過大的問題;
第五、輸出的問題,組織活動多了就知道很多問題可以集中和歸類,由此發現大家都關注的核心問題,然後由問題深入研究獲取答案。
每一次的交流學習會,雖然說學習目標和調研的對象只有一家機構,但參與者一般會達到20多家。這20多家作為我們後續參訪和調研對象同時貢獻自己機構的數據,也就相當於我們在深層次的調研了一家機構下,附帶收集到了20多家機構的數據信息。
易悅:能否談談覓思諮詢接下來的一些發展規劃及前景?
潘盼:我們做過一個測算,若以5000平米為基準,全國一線到四線城市可容納約1萬所大型教育綜合體,目前市場上只有一千多所,這意味著還有近十倍的增長空間。
覓思諮詢給想做教育綜合體的地產商、教育機構、投資人等客戶提供全套的「成長型方案」。從開發階段到成長期,再到穩定經營期,覓思諮詢都能給對方不同程度和方面的賦能。
我們2019年的目標是成為教育綜合體領域的第一,讓計劃或正在做教育綜合體的人最先想到來覓思諮詢學習和對接資源。
對於覓思諮詢的市場空間我們曾測算過:每所教育綜合體5000平米可以容納到15家教育機構,15家教育機構後面能覆蓋上萬名學員。
不一樣品類的業態的組合也是一門大學問,我很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帶領團隊為行業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內容。
易悅:據了解由您目前正在撰寫《正在悄悄重構的中國教育》一書,能否說說創作這本書的初衷?
潘盼:2017年教育行業發生很多變化:資本的大範圍聚焦、在線教育模式成型、10億美元估值的教育企業出現等,教育行業已逐步進入到有獨角獸的行業了。
2017年我們寫了一本《中國教育大不同》的行業觀察手稿。 那按照每年1本的頻率往後面寫,所以2018年就有了《正在悄悄重構的中國教育》。
因為同樣2018年教育行業受到政策的影響非常大,一些教育機構的全面停頓、停運、徹查等消息不斷在網上披露,行業的門檻提高了很多。
在政策的指引之下,中國教育正在重構,而規範是機構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大家都對整改整頓都在積極地作出反應,也在尋求解決之道。所以我們覺得行業現正在處於由政府主導下的規範治理的升級變革區。
易悅:您希望這本書給讀者帶來最大的啟發是什麼?
潘盼: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做預判的事情,不管是2017年寫的《中國教育大不同》,還是2018年寫的《正在悄悄重構的中國教育》,我們都希望可以給行業的從業者、資本、家長等社會各界人士更多的信息。
希望他們從中獲得對未來在行業創業的認知,對政策解讀的認知,對賽道選擇的認知等。引領他們找到符合市場需要、孩子需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值得投資和加碼的教育賽道。
易悅:撰寫幾萬字甚至十幾萬字的一些行業報告與書籍,對於您比較大的挑戰是什麼?又是怎麼樣讓自己堅持做這件事情的?
潘盼:開始寫這些報告與書籍時,我從一個98斤的小瘦子變成一個118斤的小胖子,因為熬夜寫文章時常想吃東西,但寫書是屬於我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和對大家的承諾。
想要成為行業裡面的專家或說意見領袖,難道不應該寫點對行業有指導性、有建設性的內容嗎?這是責任:把一些思想和總結整理出來,匯報給大家,讓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信息,少走彎路。
這就變成我的一個使命了,所以我做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