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邊緣藝術節:臺灣原生態風格亮相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冉而山劇團的《彌莎‧禮信》受到英國戲劇屆人士的好評(圖片提供:冉而山劇團)

每年8月舉行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藝穗節,The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吸引全球無數藝術家和世界各地觀眾。

記者看到,愛丁堡市中心皇家大道(Roya Mile)每天從早上開始直到深夜都人頭攢動,一些劇目在戶外表演片段,派發傳單,宣傳推廣。

在今年邊緣藝術節上演的3000多個戲中,除了中國大陸的「China Young」演出季之外,還首次出現了以臺灣季的形式集體亮相的5個臺灣劇目。

這5個戲分別為《孩子磁場‧箱子》、《舞琉璃》、《紅蛋》、《臺灣印記》、《彌莎‧禮信》,有舞蹈、肢體戲劇,也有音樂劇目。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組長王更陵在接受BBC英倫網專訪時介紹,以往臺灣的表演團隊或個人表演者都是自行報名參加,再向文化部申請部分補助,通常演出期間較短、場地較一般、能見度不高。

臺灣文化部意識到,在愛丁堡邊緣藝術節上表演的節目種類與場次繁多,觀眾的選擇太多,需要專業行銷與策略方能有效參與,所以自2012年於英國成立文化組以來,即積極研議規劃如何協助臺灣表演藝術團隊,以更有整體策略及更具規模的方式在愛丁堡展露頭角,終於在今年推出臺灣季。

王更陵表示,這5個戲的共同特點是充份展現臺灣文化兼容並蓄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得以跨越語言的障礙,讓東西方觀眾都能從他們的表演當中找到共鳴。

「希望能透過愛丁堡藝穗節的展演平臺走向國際舞臺,以持續扶植臺灣中小型表演藝術團隊與拓展臺灣表演藝術的國際空間」,他說。

原鄉風格

臺南十鼓擊樂團除了在劇場演出《臺灣印記》,還在愛丁堡市中心國家畫廊門前廣場舉辦兩場免費演出。BBC英倫網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地觀眾被精彩的鼓樂所吸引,有的人在演出接受仍不願離去。

臺南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對記者表示,該團成立以來到過世界各大洲演出,這次是首次來到英國,團員們都很開心,來之前也都很期待。

這次十鼓帶來的原創曲目是以臺灣原鄉風格為主,融入太極武術的元素,藉由鼓樂反應出當地人民生活的縮影,讓外國觀眾了解這裡的生活方式。

臺南十鼓擊樂團還在演出《臺灣印記》(攝影:子川)

從3、4歲就開始學打鼓的謝十介紹,十鼓團在臺南的仁德糖廠和高雄糖廠有文化村園區,多年來幾乎每天都有演出,所以即使是十幾歲的年輕團員們也積累了數千場的表演經驗。

謝十表示,在愛丁堡接觸到的觀眾都非常單純友善。「亞洲文化的在愛丁堡不是主流音樂,在這邊演出除了文化氣息之外,還蠻注重娛樂性,所以我們還在適應著,嘗試與觀眾互動,拿出說故事的方式推廣自己的戲」,他坦言。

除了演出和推廣,謝十和他的團員們基本上每天也去看各國不同團體的戲。「我們非常重視這一點,把看演出當作另一種教學,是提升自我的機會。」

原生態演出

冉而山劇團的名字來自花蓮的原住民阿美族聖山奇拉雅山,劇團的創始人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是有20多年職業經驗的臺灣資深的原住民表演者。這次演出的《彌莎‧禮信》把舞蹈歌曲與故事互相結合,利用當代表演的形式來詮釋原住民的文化。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在接受BBC英倫網專訪時介紹,彌莎禮信的意思是「在各個季節所舉辦的儀式」,這個作品的靈感源自於大家共同的回憶,以及人性的力量和對於「故鄉」的概念詮釋。

《彌莎‧禮信》表現臺灣不同族群祭祀場面(攝影:子川)

《彌莎‧禮信》中的每個段落都是臺灣不同族群祭祀的展現,有阿美族、魯凱族、客家人、閩南人。「我的方向是行為藝術,因為這是對一個人最內在核心本質的很好表達」,阿道說。

阿道多年前曾隨原舞者團來英國參加過世界民俗藝術節的演出,很早就知道愛丁堡邊緣藝術節。「這次能來表演非常高興,把原住民的東西帶給這裡的觀眾。有的觀眾看了戲之後情緒激動,這是以往演出時沒有看到過的。」

他認為,在愛丁堡跟其它國家的藝術家交流非常有意義,也受邀去看過別的戲,有很大收穫。「我感到這裡的開放氛圍和工作人員的專業精神,令我們學到了很多,鼓勵我們繼續努力。」

英國舞劇製作人詹尼斯·克萊斯頓(Janis Claxton)對《彌莎‧禮信》讚譽有加。她覺得這個戲「很美,很原生態,非常真誠地做自己。演員們的表演非常精彩,全身心投入,並且看著每一位觀眾的眼睛邀請他們來享受演出,這非常好。這部戲看起來有點嬉皮,但卻不是真正的嬉皮,我覺得它很傳統」。

軟實力輸出?

上海女孩翁世卉目前在蘇格蘭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Scotland)擔任聯合製作人,參與本地戲劇的同時,也負責一些與中國有關的項目。

翁世卉認為,此次邊緣藝術節的臺灣季比較明智,沒有帶太多語言為主的戲,因為愛丁堡的觀眾會更有興趣來看這些時間不是很長的肢體戲。

她覺得,這次選擇的5個戲比較有文化代表性,從原住民文化到當代臺灣青年藝術家的表達都有,範圍比較廣,挺平衡。

有人把中國和臺灣官方組織戲劇作品在海外演出評價為軟實力的輸出,有為自身宣傳推廣的政治目的。

就此,翁世卉認為,儘管可以把文化和政治結合起來看,但是藝術就是藝術:「當一個作品與觀眾交流的時候它就只是藝術,而資金提供者或者其他人要給他套上什麼標籤,那是政客的事情」。

「我覺得藝術家們就是純粹地在愛丁堡這個平臺上進行藝術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她說。

翁世卉表示,今年是第一次舉辦臺灣季,希望下次能吸引更多人氣,帶更多更成熟的作品與愛丁堡的觀眾見面。

(責編:路西)

相關焦點

  • 「科技旗袍」將亮相愛丁堡藝術節展演
    2017年8月,東華大學再次與愛丁堡大學合作,以「From Shanghai With Love」為主題亮相愛丁堡藝術節,海派時尚將再次被推上世界舞臺。愛丁堡藝術節是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節之一,作為世界領先的文化品牌,享有藝術奧林匹克的美名。2016年8月,東華大學、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攜「愛丁堡藝術節·上海季:海派旗袍的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首次登陸愛丁堡藝術節,見證了愛丁堡市政府與上海官方時尚平臺在國際藝術節平臺上的首次合作,「東華收藏」與「東華設計」受到公眾廣泛關注。
  • 中國音樂劇《錦繡過雲樓》亮相愛丁堡
    原標題:中國音樂劇《錦繡過雲樓》亮相愛丁堡  新華網愛丁堡7月31日電(記者郭春菊)大型中國原創音樂劇《錦繡過雲樓》7月31日在愛丁堡國際會議中心亮相。雅致的舞臺背景、優美的唱腔和樂曲以及中國江南地域文化深深吸引了觀眾。   這部被譽為中國版「戰爭與和平」的音樂劇由江蘇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演出。
  • 當愛丁堡沒有藝術節:燈塔熄滅,海洋乾涸,但藝術永生
    現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了自己的「國際藝術節」,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猶如國際表演藝術領域的「燈塔」,73年來長明不熄,直到新冠疫情發生…… 如果說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代表的是全球表演藝術領域的高度,那麼同年誕生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可謂是國際表演藝術的熔爐與海洋。
  • 受疫情影響,創辦73年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首次取消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當地時間4月1日,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組委會正式通過其官方網站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計劃於8月7日-31日舉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正式取消,取消的內容包括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皇家愛丁堡軍樂節、愛丁堡藝術展和愛丁堡國際圖書節另外四大節慶,這是1947年創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 英媒:愛丁堡藝術節聚焦中國文化 望英國人愛上中國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7日報導,蘇格蘭愛丁堡邊緣藝術節作為全世界最大、最開放的藝術節之一,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藝術家前來表演。2017年邊緣藝術節迎來70周年慶典,藝術節把「焦點」對準了中國。不同於以往的個人演出,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與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合作舉辦了首屆「聚焦中國」主題文化演出活動。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的執行長肖娜·麥卡錫說:「在全球62個參與到藝術節的國家中,中國是首先與我們達成官方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的國家。我們希望在2018年及以後的日子裡,雙方可以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 旅居Day290 | 英國8月Top1盛事:愛丁堡藝術節!又是感動落淚的一天啊!
    每年八月 愛丁堡都會迎來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愛丁堡藝術節!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看看這個藝術節到底怎麼樣!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龍袍》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4月1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記者1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全新製作的年度大戲《龍袍》將於5月18至19日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於3月28日開幕,將持續至6月2日。
  • 臺灣打擊樂音樂會將壓軸亮相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
    央廣網廈門7月26日消息(記者 陳庚)作為首屆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的落幕演出,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會《豆莢寶寶淘氣旅行箱》即將於27日在廈門閩南大戲院壓軸亮相。據悉,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臺灣第一支職業打擊樂團,自1986年就首創專為孩子們打造的兒童音樂會,結合演奏、教學、研究、推廣來引領打擊樂的發展。此次在廈門演出的《豆莢寶寶淘氣旅行箱》以環遊世界為主題,編排了如中國臺灣童謠《臺灣杵音》、泰國音樂《快船》、美國童謠《小印地安人》、法國童謠《兩隻老虎》等。
  • 臺灣豫劇團排演《武皇投簡》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5月25日電(記者賈釗 陳鍵興)記者2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武皇投簡》將於26日、27日亮相「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該劇目由大陸劇作家孟華編劇、鄭州豫劇院作曲家王兆逢編腔,由臺灣豫劇團導演殷青群、周以謙等編導主創。
  • 八月的愛丁堡,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地方丨展覽
    八月的愛丁堡,是一年中最迷人、藝術氣息最強的地方: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愛丁堡邊緣藝術節、愛丁堡軍樂節、愛丁堡藝術展和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五大藝術節正如火如荼的同時進行中。八月的愛丁堡估計也是高曉松詩與遠方的一部分,連空氣都飄散著藝術的小分子,絕對是藝術愛好者們一年一度享受沉浸式體驗的最佳機會。
  • 愛丁堡藝術節委員會前主席理察·路易斯:城市必須不斷提升韌性...
    愛丁堡藝術節委員會前主席理察·路易斯(Richard Lewis)以」藉助藝術與盛世打造『世界文化與旅遊名城』「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在演講中,路易斯表示,即使是愛丁堡藝術節這樣的全球性盛會,在他作為召集人時也曾面臨許多的挑戰和困難,這其中包括藝術節資金來源、外地遊客數量下降等。路易斯指出,城市只有在各方面不斷地提升,提升韌性,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的挑戰。
  • 澤東新人李宛妲時尚首亮相 原生態迸發靈動生命力
    澤東新人李宛妲時尚首亮相 原生態迸發靈動生命力18日,澤東電影宣告新人李宛妲的加入,她自此成為張震、張榕容的小師妹,同時也是澤東成立26年以來年紀最小的籤約演員。澤東新人李宛妲時尚首亮相 原生態迸發靈動生命力被陽光偏愛的原生態少女拍攝現場,李宛妲以清新初春LOOK顯露出專屬於15歲女孩的陽光與自信
  • 愛丁堡列為英國十大音樂城市之一
    愛丁堡每年七月末到九月初都會舉辦愛丁堡藝術節,這個藝術節包含有多個子節日。著名者包括愛丁堡邊緣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愛丁堡軍操表演和愛丁堡國際圖書節。其他節日則有二月份的愛丁堡登山電影節、四月份的愛丁堡國際科技節、六月份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等。
  • 旅遊篇:愛丁堡風格獨特,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氣候:1月份的平均氣溫約3°C,7月份平均氣溫約10°C愛丁堡是蘇格蘭東海岸的入海口,地處南部低地地區的中心位置。愛丁堡市中心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主要是世界著名的愛丁堡古堡;新城,始建於18世紀末,被獨特的蘇格蘭風格所籠罩。愛丁堡是座小城,不必乘坐任何交通工具,甚至不必騎自行車,徒步就可以在一天之內逛遍全城。南北向的北橋路和東西向的皇家英裡大道把城區劃分成四大象限。地處西北的第象限是繁華的市中心。地處西南的第三象限是教體文衛住宅區,布滿了學校、社區和劇場。
  • 文娛早報|國家電影局將推電影行業財稅優惠政策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70餘年來首度宣布取消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官網公告4月1日,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官網發布公告,表示由於疫情狀況,今年的藝術節將取消,這也是該活動70多年來首度取消。目前藝術節組委會表示已經投入2021年的籌備工作中,蘇格蘭地方政府也表示將繼續支持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重返愛丁堡藝術舞臺。
  • 旅遊天天薦:愛丁堡十大活動
    城堡,節日,熱鬧的酒吧和英國最迷人的城市中心之一使愛丁堡成為度假的絕佳選擇。在這個國際大都會中,蘇格蘭氛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色調,愛丁堡排名前10位的活動包括從單一麥芽品嘗到瀕臨滅絕的火山的各種活動。愛丁堡是一個步行的城市。
  • 戲劇英語《變形計XchangE》連演三場 深圳娃首次登上愛丁堡藝術節
    8月8日至10日連演三場,獲得巨大成功,這也是深圳孩子第一次登上「藝術界奧林匹克」愛丁堡藝術節的表演殿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深圳娃首次登上愛丁堡藝術節&nbsp&nbsp&nbsp&nbsp該劇由戲劇英語教師團隊集體創編:編劇兼導演為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的王蒂雅,編舞、藝術指導為田漢戲劇金獎獲得者易晨冬任
  • 早讀社丨浙昆《牡丹亭》走出國門 驚豔愛丁堡藝術節
    一、浙昆《牡丹亭》驚豔愛丁堡藝術節享譽世界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於日前正式開幕,8月16日到8月26日浙江崑劇團一行21人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廳委派,赴英國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的演出,並在愛丁堡新城劇院一連演出6場「鎮團瑰寶」全本崑劇《牡丹亭》。
  • 201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在廈門開幕
    10月26日,一場兩岸合作的大戲《阿搭嫂》在福建省廈門市上演,為期5天的201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由此拉開序幕。  有特別的親切感  閩南形容那種愛管閒事、好打不平卻時常不被理解的人為「阿搭嫂」。《阿搭嫂》原是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