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生於世,皆為實現其人生價值,追求人生理想,尋覓人生真諦,在此之間,有著眾多的不如己意、不隨己心。如今社會講究的是經濟發展和物質尋租,眾生皆覓尋資源的利己的最優配置,每個人都在陷入了精神的理想化和物質現實的差距性的矛盾痛苦之中,每個人都想有顆高尚的靈魂,然面對外在的物質誘惑時,內心再無法安於高尚的境界。
親情、愛情、友情三情貫穿人之感情世界,每個人都想有個幸福的家庭、深愛之人的廝守和真誠以待的朋友,但在現實中,由於各種利益的衝突,導致感情與物質的矛盾的倆難選擇,於是人們便開始深深的痛苦,徘徊於兩者之間,在權衡許久之後,大多人選擇放棄感情追求物質,也有些人為了感情而放棄物質,這二者並無對與錯,但兩者卻有著各自的痛苦之處,前者在有了物質的富裕之後精神陷入了苦悶,無法彌補當年的親情愛情以及友情,一輩子在悔痛中回憶著昔日的感情生活;後者卻因為生活真正在於「生」和「活」,需要物質作為基礎,於是便開始懷疑自己的感情選擇,總是迷茫中彷徨。有人說二者都要,但是這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上天註定讓人們陷入情感和生活的糾纏中,也許上天認為快樂是因為有痛苦才能有所體驗,所以讓人們在痛苦才能知道幸福的重要性。
平淡是生活,平靜是生活,平常是生活,平凡是生活;安頓是生活,安逸是生活,安心是生活,安靜是生活;追求理想是生活,追尋價值是生活,追覓物質是生活,追逐名利是生活,追索情感是生活;生活寓於親情的無私,生活在於愛情的純潔,生活本於友情的真誠;生活也許需要浪漫的調節但絕不是每天都浪漫,生活也許需要激情的促動但絕不是生活就應該激情,生活也許需要金錢的滿足但絕不是有金錢就是幸福。
每個人都想自己有著幸福的生活,可幸福真的是人們的感受,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幸福絕對要包括自己的心靈感受和外在的生活,物質再富裕但沒有精神的充裕的人也無法幸福,因為那樣的人無法知道自己怎麼樣才是幸福;精神再充裕但面臨生存困難的人也無法幸福,因為那樣的人無法做到幸福。幸福的感受也並不是太難,有時可能就在於那一瞬間、那一句話、那一個眼神、那一件小事。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對生活的感受是無法一樣的,經歷的越多對生活的感悟就越多,也越更對生活有著更多的想法,童年的生活是天真幻想的夢境,在那裡有著美好的童話生活;少年的生活是充滿感情的天境,在那裡有著美妙的憧憬生活;青年的生活是開始迷茫的魔境,在那裡總有著眾多的矛盾生活;中年的生活是功名利祿的心境,在那裡總是為名利情慾爭鬥不止的掙扎生活;老年的生活是悟道參禪的道境,在那裡已經是行雲流水般的隨緣生活。
人生其實就是修身、事親、知人、知天。唯有修身才能明白自己是什麼、需要什麼、能做什麼,才能知道對於自己的幸福應該是什麼生活;唯有事親是為了有個幸福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互敬互愛,夫婦相敬如賓,這樣你才能感受家的溫暖;唯有知人才能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才能善於學習他人之長處,才能結交良師益友,營造良好人緣,贏得人心;唯有知天才能理解世事了解社會懂得天地之博大。只有得此四功,才能有個完整人生,才能達到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
註:授權發布,轉載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趙立坤
讀書會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相聚長安街 走讀長安街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