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國際原子時(TAI)的70多個實驗室中有中國3個實驗室,對TAI的產生具有話語權。其中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鍾準確度達到1.5×10-15,即2000萬年不差1秒,被國際計量局接收為基準鍾,使中國成為第8個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與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參與國際原子時的校準工作。不但保證了中國在國際原子時合作中的話語權,而且具備了「表決權」,一舉改變了我國只能被動接收國際標準時間的窘境,也為協調世界時的產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時間頻率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是再多給我一分鐘,不,哪怕一秒也好。」這樣的遺憾將通過實施閏秒來彌補。國際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將在格林尼治時間2016年12月31日23時59分59秒實施一個正閏秒,即增加1秒。由於時區差別,我國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這將是我們第27次迎來閏秒。」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所張愛敏研究員說。
閏秒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方式——天文時和原子時。「藉助天文觀測得到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然後把它分為86400份,得到前者的秒長;把鹼金屬銫133原子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9192631770個周期定義為後者的秒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天文時和原子時逐漸出現偏差,且漸行漸遠。為了保持天文時和原子時的一致,國際電信聯盟於1971年決定把協調世界時作為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時間。
當天文時和原子時相差0.9秒時,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就向世界發布公告,將在下一個6月或12月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鐘,把協調世界時撥慢或撥快1秒,也就是正負閏秒。
自1972年協調世界時正式使用以來,全球已經進行了26次正閏秒調整。上一次閏秒出現在北京時間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