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做到了』、『沒做到』為考慮標準,因為很多人把『完全學會』設定成目標。也就是說,預設的前提為『完全學會=做得到』,嘴上說『我還差得遠啦』,殊不知連已經做到的部分,也被自己列入『沒做到』而自我否定。這麼一來,在全部做得到之前,等於完全當作是『做不到』。
舉例而言,每個人都會不經意說出『工作做得好,做不好』、『會踢足球,不會踢足球』這類話,這些話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當事者把目標設定為『要做得完美才算合格』,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這樣的設定意味著人會這麼下定義:
做得到=很正面、開心、幸福
做不到=沒用、無趣、不幸
舉例而言,很多人都以為『如果球技不好,就無法享受高爾夫球的樂趣』,但也有人剛好相反『我的高爾夫球雖然打得很爛,但我打得超開心』。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解釋呢?『做得到,做不到』和『開心,幸福』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
人生中充滿了無限的未知與沒體驗過的事,和做得到的事相比,做不到的事不知道多出多少。如果在腦中產生『做不到=沒用、無趣、不幸』這樣的聯繫,自我肯定感和幸福度當然會下降。而且,若只把達成感、成就感和優越感設成目標,人生只會變得痛苦。
最好別說『我做不到』
重要的是,不要再執著於『做得到,做不到』這點了。同時要儘可能去感受做到為止的過程,以及那些微小的變化與成長所具備的價值。最後一項是降低『做得到,做不到』的標準。
例如,被問到『你會踢足球嗎?』時,你會怎麼回答?我想,沒踢過足球的人,大多會說『我不會踢足球』。但是,只要知道基本的規則和踢得動球,其實就算『會踢了』。當然,聽到『會不會踢足球』這個問題,恐怕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這個問題問的是『你足球踢得好嗎?』即使問的是能不能踢,也不會改變你回答『不會』的事實。
很多人沒想太多就回答『不會』,這也是受到潛意識的影響。『會不會踢足球』,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並沒有影響,但如果事關工作、業務或人際關係呢?
說得簡單一點,除了非常擅長的領域,你可能對每件事都說『我不會』。這句話在潛意識一再重複之後,你就會真的以為『我不會○○』。就像有人以為『我不擅長和別人聊天』一樣。只是不擅長的事,卻被自己一直說成『我不會』、『一做就頭大』,最後真的會變得一竅不通。
潛意識重複的自動編程,就是如此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