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2020-12-19 八卦的孔明

近日,電視劇狼殿下在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以及優酷視頻三網同步上線播出,由王大陸、肖戰、李沁領銜主演,劇情是從頭虐到尾,女主在結尾的時候死了,男主殉情,讓人很是遺憾。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長恨歌》其實並不是為了抒發「恨」的,而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主題寫的一首詩,以詩的形式寫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同時表達了他對於這段感情的看法。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詩。

故事主要是以楊貴妃和唐玄宗的史詩為原型,後期被民間改變的愛情故事。說的是唐玄宗喜好美色,楊家有個女兒楊玉環長得天生麗質,唐玄宗看中了她,帶回宮後對她極盡寵愛,最終因為貪圖美色誤了國事。後來遇上了安祿山兵叛亂權,在逃亡的途中迫於群臣壓力將楊玉環賜死。之後唐玄宗每日都思念她,輾轉難眠。據說臨邛有一道人能亂曉陰陽,有感於唐玄宗的情義,願為他天上地下尋找楊玉環的魂魄。後來尋得海上仙山有一位太真仙子,和楊玉環極為相似,仙子聽說了唐玄宗的消息,悲喜難名,讓道士將一個簪子帶給唐玄宗,以此作為約定的誓言。最後感嘆,可惜仙人永隔,此情難續,是為長恨歌。#長恨歌的細節問題#

結尾寫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詩詞也成為無數男女對愛情美好的嚮往,但事實上並不是每一段感情亦是如此,「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相關焦點

  • 造化無為字樂天——白居易
    (原標題:造化無為字樂天——白居易) 雖然後人常誇讚「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 浮雲不系名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這裡藏有皇帝曾經的辛酸和不易
    前言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是寫白居易最妙的兩句詩。其妙處並不僅僅在於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和字,更在於居易、樂天本身還有自己的一層深意。這首詩的作者李忱(chén)並不是一個特別著名的詩人,但是他卻有著特別尊貴的身份。
  • 徐州十二饌之樂天鴨子
    樂天?咋一聽好像是一個地名。但是千萬不要搞混了,那叫樂山,四川樂山。那樂天是什麼?樂天是個字。誰的字?他的字。名叫白居易,「君子居易以俟命」的「居易」。表字樂天,「樂天知命故不憂」的「樂天」。樂天鴨子的樂天就是這個樂天了。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如果說要論盛唐詩詞我們繞不來李白杜甫,那麼要說中唐詩詞也一定繞不過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風格創作,他的政治主張以及體現其主張的諷喻詩,和其對詩歌創作過程中通俗性、寫實性風格的突出強調和表現,為後世文學作出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一生作詩2800餘首,有「詩王」之稱。他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除諷諭詩之外,還有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第二聯巧妙地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字和號,並點明了白居易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這是這首詩最為精彩的部分。第三和第四聯,分別點出了白居易的兩部最為著名的詩歌代表作——《琵琶行》和《長恨歌》,以及白居易詩歌對社會的影響。可謂是一首非常全面站位很高評價更高的悼亡詩。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白居易:看看白樂天的生活,是不是很羨慕?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有詩魔的稱號。他寫的詩通俗易懂,年少成名是和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16歲的時候,帶著自己的作品賦得古原草送別來到了京城。也因為這首詩他的名氣是有很大的提升的。再到後面白居易寫的長恨歌,賣炭翁和琵琶行。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唐宣宗悼詩背後的中興之志
    這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這兩句詩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別嵌入,配合前面的「浮雲不系」,和「造化無為」的形容,完成了一個巧妙的紀念性的對仗。這就是一首紀念白居易的詩,還是大唐皇帝寫的。《吊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 長恨歌的恨得是什麼?作者這樣說……
    大家都知道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內容主要是寫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的。就是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爾不得的愛情故事。長恨歌雖有一定的歷史事實作為基礎,但是更多的卻是作者的藝術想像和藝術創作。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了解一下長恨歌的歷史背景吧。
  • 作者肯定心中有恨才能寫出(長恨歌)
    給大家說說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一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這裡要講的是詩人感情的不如意。
  • 「白」有純潔之意,亦象徵品德之高潔
    白姓名人古已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白姓雖歷經遷徒,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白姓字行輩分亦文採飛揚,字字珠現。如白方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白姓屬炎帝系列,姓源主要有五大支1.出自古人白阜。相傳炎帝臣怪義之子白阜,也為炎帝之臣,為神農氏通水脈,其後有白氏。
  • 白居易的人生: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白居易出生之時,藩鎮李正勢力已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到了他的家鄉。白居易二歲時,祖父母卻先後病逝。而白居易無人照顧,終日埋頭刻苦鑽研詩書,讀書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時候,頭髮倒白了不少,引得世人側目。
  • 達哉樂天行!白居易是怎麼要工資的?
    唐武宗會昌元年,百日假滿後,白居易的太子少傅分司東都職務停掉了,但因為白居易並沒有滿70歲,也就是沒有達到朝廷規定的退休年齡,所以去職後的白居易沒有收入來源了,但這些年收入頗豐的白居易一時間還是撐得住的,而且沒幾個月自己就滿七十了,就可以致仕退休了,到時候就有半俸可拿了,以自己的職級來說
  • 唐詩三百首經典朗讀:《長恨歌》白居易
    比翼鳥:傳說中的鳥名,據說只有一目一翼,雌雄並在一起才能飛。連理枝:兩株樹木樹幹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侶相愛、永不分離。恨:遺憾。綿綿:連綿不斷。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
  • 白居易的「佛系樂天」,平淡瀟灑走一生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期,此時的唐朝已經盛世不在,白居易從仕途到晚年這幾十年中,從校書郎到江州司馬又到貶謫再到任刺史一職,在這些經歷中白居易逐漸真正詮釋了他的「樂天」性格。也許這是詩人在人生變化之後對自己的無奈自嘲,也許是經歷仕途坎坷之後心靈的衝淡和平和。
  •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寫給誰的?
    日本紀念白居易碑文: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僅呈碑頌之。後來白衣少年長成了白衣大叔三十四歲一首《長恨歌》讓他火到天上「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神作一出,讓老白成功問鼎「國民情聖」當時走在街上,要不會一句《長恨歌》
  • 白居易的《長恨歌》,主旨是什麼?較有代表性的有三種意見
    《長恨歌》主旨補證及藝術論析一、此詩本事及寫作緣起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備受歷代文士的關注。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其中翹楚,不惟寫作年代最早,而且名聲也最為響亮。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唐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爾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
  • 白居易遊生仙裡
    《民國分水縣誌》載:「白公祠在縣北合村,前志稱俗傳神號白五公,民國二十三年(1934)裡人修神像得其腹中書存之,履歷則白太傅樂天也,乃知白五為白傅之誤,按前志稱白樂天刺杭州時與徐凝為詩友,藝文志亦載兩人贈答詩句,意者白傅嘗遊此地,鄉人仰其流風餘韻,故祀之歟」。
  • 閒來無事看下古人的姓/氏/名/字,萬一穿越回去也不會喊錯名字
    屈氏、名平、字原,是不是對羋這個姓有點熟悉,《羋月傳》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楚國公主羋月的故事。在古代,名和字卻是單獨分開的,而且還不能亂喊。古代名在孩子出生後就會由家族長輩取名,而字則在孩子成年之後取字,如男子20歲行冠禮後表示成年了,所以需要取字;女子15歲「結髮加筓」之禮後也需要取字。名先取,字後取,而且字是「表字」,是對名字的解釋。《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
  • 得樂天書——唐·元稹
    得樂天書——唐·元稹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詩詞文本從《元稹集》  譯文遠來的信使剛進門,我就流下眼淚。妻子吃驚女兒哭,探詢:這是什麼原因?她們猜想:「平常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情,應該是江州司馬白樂天寄來了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