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首席評論員 閱盡
這兩天,一場聲勢浩大的特殊賽事正在羊城舉辦,即全國首屆技能大賽。來自全國36個代表團的2500多名選手,在86個競賽項目中展開角逐。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其規格之高、競賽項目之多、規模之大及技能水平之高均引人矚目。
這類賽事對我國民眾來說,或許還較陌生。但世界技能大賽已舉辦了45屆,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明年將在上海舉行,這也將是我國承辦的首屆世界技能大賽。它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是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技能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某種程度上,它不僅是個人技能高低的競逐,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總體水平的代表和縮影。
選手在信息網絡布線項目競賽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梁喻 攝
藉助賽事的舉辦,相關技能型人才的話題也引起社會關注。尤其是如何評估和定位技能型人才的問題,一直以來總是搖擺不定,究竟是「人才」還是「工匠、師傅」,一走進現實遇具體問題便界線模糊,令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倍感壓抑受歧視。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和發展。
技能人才亦稱實用型人才。在傳統製造業時代,有獨門絕技的「師傅」地位之高不容置疑,甚而象徵著行業的興衰。即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級技工的待遇和地位都頗受重視。但隨著先進位造業勃興,實用型人才的定位卻日顯尷尬。若說不重視,單位都將其視作技術骨幹,但因沒有文憑或高學歷,在評職稱、享受「人才」待遇時,就總要遭遇種種關卡或評判標尺的難題。
以職業高等教育為例。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但多年來卻無一所本科類的職業大學。顯然,社會普遍的觀念,表面上不否認實用型人才的重要,但潛意識裡卻對其存在著不少誤解和歧見,甚而認為其比正規人才低個檔次。正因為此,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是技能人才面臨的普遍困境。
但是,技能人才卻是支撐製造業的基礎。一個國家製造業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能人才隊伍的規模與層級。在以往歷屆世界技能大賽上,絕大多數金牌被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奪得,正是因為其製造業發達,技能人才力量儲備也雄厚。而我國直到2011年的41屆世界技能大賽時才派隊參賽。
中國如今是製造業大國已毋庸置疑,但在不少人眼光中,「中國製造」並非高端產品的標籤,某些產品甚至是低檔次、大路貨的代表。要徹底改變這種窘況,如果沒有大批技能人才的參與,那是不可想像的。「中國製造」要佔領世界高地,既要培育大批科學家、技術專家,更要有幾何級數倍增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否則,再好的發明創造都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祝願參賽選手獲得佳績,也希望整個社會對技能人才更加重視,給予其應有的地位、待遇等。從而鼓勵更多青年加入到技能型人才隊伍中,撐起「中國製造」的脊梁。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魏禮園
審籤 | 魏禮園
實習生 | 餘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