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種性格,長大後一定會吃虧的。」
這句話,我從小聽到大,於是我也認定這句話是正確的。
與此相伴的時常還有「內向的小孩在社會上不受歡迎」、「優秀的孩子就應當在社會展現自我,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以此展現你的價值」。
於是為了改變性格,我曾嘗試過無數次「內心扭曲」的掙扎:
在人生的很長一個階段中,只要別人用「乖」、「安靜」這樣的詞形容我,我就會反感很久,為此我嬉笑怒罵,去參加一些陌生的聚會,去看一些獵奇的電影,只為了擺脫這些標籤;
在中學階段,隨便抓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就認為這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卻發現我對朋友總是不擅於維護,同時內心仍舊滿是孤獨;
在大學階段,我所有事情都努力走到人前,去成為方陣標兵,去成為班級團支書,去參加學校辯論隊,去加入學校近十個社團,然而每次回到宿舍,我都要捂在被子裡獨處很久才能把那份慌張和壓抑趕走…
但最終我發現即使這麼做了,我的性格還是沒有什麼改變,並且非常的不快樂,一直在否定自己。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畢業工作後,我才明白了我到底在追尋什麼,逃避什麼。
原來我之前很在意別人否定我內向的性格,更深層次原因在於這相當於否定了我這個性格人的全部,包括我的價值,我的能力,我的優點。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外向的人就是容易比內向的人受歡迎,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就如同前兩年新東方晚會上火的一句話——「累死累活,不如人家一個講PPT的。」
父母因此時常勸我「你這種性格在社會上會吃虧的」,朋友時常逗我「你現實要是有網上這麼活潑就好了」,第一份工作的老闆也吐槽我「你怎麼老氣橫秋的,你應該多表現,別只知道悶聲做事」。
好在我雖然內向,但內心從來不認為自己真的不行,別人越是否定我,我越是要證明自己可以。
在畢業後發現我的性格無法改變時,我就改變了看待自己性格的方式:
從前覺得性格不好,是因為在某些社交場合我的性格確實不佔優勢,比如過年串門時表姐嘴甜撒嬌要紅包時,比如在一些需要世故圓滑的崗位上時,比如在熱鬧場合被迫成為眾人焦點時。
那麼我的性格就不能在某些場合開心嗎?是有的,比如和三兩好友私下聊天交流時,比如和一個目標相同且更看重結果團隊一起努力時,還比如我一個人安靜專注地讀書、寫作時。
發現了這些,我便確定了自己的擅長,那就是更擅長在合適的環境中集中注意力去專注於手上的工作,並通過他人的反饋去愉悅自己。
於是在調整為內容運營工作並實踐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內向的性格並不是錯,只要選對了方向,進對了領域,反而更容易發光。
從小時候不被認可,到中學的努力交友,到大學的拼命展現,再到工作的自我發現和認可,這一路荊棘,總算被我走得越來越平坦,也越來越舒適。
於是我終於可以帶著一些委屈問我爸:「為什麼你非要我外向?誰說內向就肯定吃虧了!」
我爸嘆息一聲:「因為我就是這種性格,我吃過不少虧,不想你和我一樣。」
於是我突然原諒了爸爸,他也是內向性格的受害者,他也是為我好,只是他並沒有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沒有給他這個自我發現的機會。
這麼多年的辛酸苦辣,在那一瞬間釋然,我們一家人終於可以意見一致:內向不是糟糕的性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反而會有比外向性格的人更大的可能——就如同外向的馬雲可以成為打造他的商業版圖,但他永遠不可能像內向的張小龍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人。
最後用一段《內向高敏者》的話作為結尾,送給所有還因為孩子性格而擔心的父母,也送給所有還沒有接納自己的朋友:
心理學家珍斯·亞森多普夫曾經指出,我們眼裡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看法的反射。只有當你賦予了自己價值,別人才會賦予你價值。你只有愛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讓別人愛你、尊重你。
世界上有各種資格證書能讓我們上崗前獲得專業技能,但是,為人父母前,我們卻沒有獲得任何資格證,那麼,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是否與我們「無證上崗」有關?
加入爸媽成長聯盟,了解硬核育兒知識,拒絕育兒雞湯,學做成長型父母!
微信公眾平臺:爸媽成長聯盟(ID:chengzhang36524)
圖片來源 包圖網、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