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該怎麼做?看看可汗學院創始人怎麼說
2014-06-19 18:44
[i=s] 本帖最後由 多知網 於 2014-6-19 18:44 編輯 [/i]
2014年06月19日發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楊曉哲薩爾曼·可汗的書《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已經被翻譯成中文版書籍《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用了兩天的時間,非常仔細地看了這本書。
掩卷沉思,可汗17萬字的大作讓我感到振奮,又覺得非常慚愧。因為,我曾在多個場合向老師們講述可汗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卻還是誤解了可汗的想法以及他如此深入大膽地實踐。
因此,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以客觀的角度呈現這本書裡的原文文字,激發感興趣的老師深入了解可汗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讓自己能夠更嚴謹地思考一些問題。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虛擬了幾個針對性的問題,抽取書中的部分文字作為回答。(這樣做還是有可能造成斷章取義,所以大家還是儘量去看此書的完整版本吧。)
為什麼可汗的教學視頻往往在10分鐘以內?
可汗:「然而,如果要將教學視頻發布,我就必須遵守YouTube的要求。儘管該網站如今對發布要求進行了調整,但在當時,上傳的視頻長度被限制在10分鐘以內。所以,我的課程只能控制在10分鐘。」
可汗自己如何看待10分鐘的意義?
可汗:「需要澄清的是,在確定一節課的時長之前,我事先並不知道10分鐘是最佳時長。這次實踐只不過是憑藉著直覺和運氣誤打誤撞。不過在此之前很久,一些權威的教育理論家便已經判定,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概為10~18分鐘。」
於是,可汗開始懷疑為什麼現在課堂一節課的時間是35分鐘或40分鐘?可汗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追溯普魯士教育模式的起源。為什麼當初定義這樣的時間呢?科學依據在哪裡呢?
可汗如何看待現在的美國教育模式?
可汗:「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無邊而又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學生們被「困」在了一種根深蒂固而又安於現狀的教育環境中。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差異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老師花上一周或者三周、六周的時間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然後進行測驗,之後就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們會發現,在測驗之後,他們基本就把所學到的知識忘光了。」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卻沒有特意指出這種聯繫。而且老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認知到掌握某個知識點的重要性,學生不知道掌握一個知識點能幫助他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獲得更為深入的理解。」「在我看來,一門課程永遠沒有學完的時候,任何一個概念都可能與另一個概念相關。知識似青山連綿不息,思想如河流奔流不止。」只有那些非常厲害的老師,才跳出了這些教材和課時的束縛,將知識的關聯度重新展現出來,並激發學生們去探索更有意義的內容。
可汗如何看待為什麼所學的知識往往會和真實的應用脫離關係?
可汗:「課堂上的內容無法與現實世界中的應用相結合,這是我們現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習慣快速地學習知識,在僅僅理解了一部分知識之後就宣稱掌握了全部,而實際上,學生獲得的只是非常淺顯的理解。」
「大多數孩子在代數中學到了什麼呢?令人悲哀的是,他們只記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將x和y代入死記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們的值。」
「當然,將這些更深入且與事件相關的內容加入課程計劃會佔用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而這個時間已經被用於應試了,所以,大部分學生並沒有將代數視為探索世界時簡單方便且用途多樣的工具,反而將其視為亟待跨越的障礙。代數變成了枯燥的課程,而不是使學生走進萬千世界的通道。學生雖然學習了代數,但之後就會將代數扔到一邊,為大腦留出空間來學習接下來的課程。」
可汗如何看待考試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改進的方案是什麼?
可汗:「傳統教育模式往往非常重視考試成績,將其視為衡量學生天生能力或潛力的標準。這種考試有些是標準化考試,有些則是完全缺乏統一標準的階段性考試,題目的質量也參差不齊。考試幾乎無法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我們也就無從得知學生為什麼會答對或是答錯。」
「考試的確可以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診斷工具,用來檢查學習的缺陷和知識的漏洞,精心設計的考試還能反映出學生在特定時期對一門學科的掌握情況,然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在解讀考試結果時,應該抱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畢竟,考試是人類思維並不完美的產物。」
「首先,在可汗學院的系統內,學生必須接受測試,連續答對10道相關題目,否則就要對知識上的漏洞進行彌補。」「此外,我還將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估,並將它們作為評估的核心。其一是持續多年的跟蹤調查,不僅包括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更包括他們的學習方法;其二是體現學生創造力的作品集。」
用一句話總結「翻轉課堂」是什麼?
可汗:翻轉課堂指的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家中上課,然後再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解決疑問。
那些本來就不愛學習也不願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會自覺看視頻嗎?
可汗:「在我看來,大部分學生不願意完成作業的首要原因是,作業讓他們產生了挫敗感。他們本來就沒有完全理解知識點,遇到瓶頸時又沒有人給予他們幫助或反饋。有些人或許會爭辯說,有些學生只是因為缺乏動力或時間,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家庭作業都不願意完成。在我看來,即使學生在家裡不願意完成作業,也比在課堂上被動聽課強,因為學生與同學在課堂上的互動重要得多。如果將視頻課程比作肉汁,那麼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和互動,才能享受到真正豐盛的大餐。」
翻轉課堂真的能達到個性化的教育目標嗎?更進一步要如何做呢?
可汗:「雖然這種教育模式能將更多互動融入課堂,也能讓學生自主控制聽課節奏,卻沒有解決年齡分班、學習進度統一化的問題,也無法讓考試的作用更多地向發現學生的漏洞而不是將學生定性的方面傾斜。」
混齡教學——「通過可汗學院來創建一個沒有年齡限制的數學課堂。他們(可汗的試驗點學校)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值得一試。於是,我們創建了一個融合了各個年齡層的課堂,採用可汗學院的視頻課程和反饋軟體進行教學。這項嘗試已經進行了6個月,從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所有證據來看,其教學成果令人驚嘆不已。從低年級至十二年級的學生與這些七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他們都在專注地學習自己所需的知識。當他們需要幫助時,可以向同學提問,或者尋求老師的指點。」
教學是一個團體項目——「老師這一職業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工作之一。老師被一群孩子包圍著,就好像海灣中一塊孤獨的礁石。與其讓三四位老師各自教授25名學生,不如將這些學生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75~100人的班級,由三四位老師來管理。在我看來,這樣做會帶來很多明顯的優勢,能夠極大地提升課堂的靈活性。如果老師能夠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教學,就可以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他們最擅長的地方。」
有秩序的混亂——「在一個班級的100名學生裡,有20名學生在利用電腦進行學習了。學生們每天只需要花費1-2個小時來收看可汗學院的課程,互相輔導交流,尋求共同進步。可汗學院的學習方法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和完整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的。團隊中有一名教師來回走動,為學生及時解答疑惑。通過這種方式,老師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並迅速作出應對,給予學生幫助。剩下的80名學生,他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學生在試著譜寫樂曲,有些學生在通過遊戲學習經濟學,還有些在設計手機應用程式。這麼做的最大好處是為所有學生騰出了時間與空間,引導他們進行開放式的思考和創新!」
教給學生們什麼最重要?
可汗:「在10年前或15年前,沒有人能夠預見人類今日的發展。既然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現在的學生們在10年或20年後需要什麼樣的知識,那麼比起現在教給他們的知識內容,教會他們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無疑更重要。」
「當然,孩子們需要基本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他們還需要學習語言,這樣才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並準確地表達自己。他們也需要了解歷史和政治,這樣在進入社會時才能夠如魚得水,此外,他們還要懂得一點藝術,以欣賞和品味人類對於崇高的渴望。還有一件事比這些基礎知識更重要得多,它同時也是教育最關鍵的任務,即教會孩子們如何學習,激勵他們對學習產生渴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思考,並持續不斷地為他們注入信心,讓他們能夠在人類尚未發掘的領域內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
(本文作者楊曉哲,上海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生,本文轉自楊曉哲的博客—現代教育技術)
[本文作者多知網,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