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看點----
「可汗學院」是怎麼出現的?它利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可汗學院」解決或改善了傳統教育中的哪些痛點?
「可汗學院」作出了哪些顛覆式創新,有何意義?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一位傳統教育的顛覆者,他就是「可汗學院」的創始人 Salman Khan。他拿到了蓋茨基金會和 Google 這些著名機構的投資,現在已經逐漸成為 K12 在線教育行業的領軍機構。在中國,「可汗學院」被網易公開課收錄,現在已經有很大的影響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可汗學院的創始人是怎麼顛覆傳統教育的。
一、學霸的成長經歷
和特斯拉的 CEO Elon Musk 一樣,Salman 是一個受過嚴格的科學和商科訓練的綜合人才,也是一名典型的學霸,他1976年出生,先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了理學士和數學學士的雙學位,接著又拿到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的碩士學位,他還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拿到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2年的暑期,Salman 在 PARC 當實習生。PARC 原來是著名的 Xerox 實驗室,個人電腦、乙太網、雷射印表機和圖形用戶界面計算技術,都是在這裡誕生的。
而在2003年,Salman 去了對衝基金工作,從研發工程師轉行成了分析師。到這裡為止,Salman 其實已經是 「人生贏家」了。不過,他之後非常偶然地就成了教育行業的顛覆者。
二、「可汗學院」的由來與發展
2004年,Salman 和家人一起去度假,發現表妹 Nadia 對「腦筋急轉彎」很感興趣,她能解出一些很難的問題,但是她的媽媽說她對數學並不感冒,這讓 Salman 感到很疑惑。按理說喜歡鑽研還有邏輯思維能力,應該都是數學好的標誌。但為啥不是這樣呢?
在跟表妹交流後,Salman 了解到表妹是因為不理解數學單位的轉換,失去了對數學的信心,分班的時候還被分到了差班,更是加深了她的自卑感。於是 Salman 決定要幫表妹克服心理障礙。當時,Salman 只是每天給表妹打電話,在電話裡出些題目給她做。慢慢地表妹對單位轉換有了清晰的認識,於是就恢復了對數學的信心。
有了成功的經驗,其他的表弟表妹也希望得到 Salman 的指導。為了幫助更多小朋友,Salman 設計了一個可以隨機生成數學問題的網站,這樣表弟表妹就可以不停地做題,而且每道題目一做完就能馬上跳出正確答案,反饋非常及時。為了觀察他們會怎麼使用這個網站,Salman 還專門在後臺建立了資料庫來存儲網頁運行數據。2006年,他去參加一個聚會,就把這個網站打開來給別人看,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拍些講解視頻上傳到 YouTube 上呢?」當時 YouTube 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視頻分享平臺。回到家之後,他就真做了一些簡單的視頻上傳到 YouTube 上,還讓表弟表妹去看。
他們看完之後的反饋讓 Salman 很震驚,因為他們說,比起真實的表哥,他們更喜歡 YouTube 上的表哥。原因是在電話輔導時,儘管他們有時候聽不懂,但害怕和羞愧的心理讓他們不敢讓 Salman 講第二遍。而看視頻就完全不同,遇到不懂的知識可以反覆地聽,聽完後再結合 Salman 的網站進行練習。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Salman 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明確了這種「視頻+練習」模式的重要意義後,Salman 就在工作之餘製作上傳了超過1000個視頻。這些視頻的特點是:每個視頻都只通過10到15分鐘來講清一個概念,然後通過舉例的方式讓看的人真正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
隨著正面反饋越來越多, Salman 意識到,他找到了解決教育痛點的方案。2009年,嗅到了商機的他辭去了對衝基金的工作,開始全職做可汗學院。到現在,可汗學院裡面和 K12 教育相關的課程已經基本完善了,它還提供了 SAT、GRE 這樣專業性考試的輔導。
三、可汗學院的「顛覆性創新」
可汗學院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做到了兩個「顛覆性創新」。
1. 對傳統學習模式的顛覆
Salman 曾經說過,目前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們按年齡段劃分,然後在相同的時間裡學習相同的內容。而評價他們學習成果的方式,就是標準化的考試。這裡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即使學生沒有理解上一學期的概念,下個學期的課程也會照常開始。這就好比造房子,如果地基沒有打牢就貿然開始一層層地造,最終只能面臨整座大廈的倒塌。
針對這個問題,可汗學院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把最終的學習成果固定為「精通」這兩個字,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根據這個來調整。目標就是要打牢每一層地基後,一層層建起足夠堅固的「知識大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汗學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知識輸出方式和學習進度檢查模式。主要有三點:
第一,構建「知識樹」;
第二,以知識點為核心進行講解;
第三,配套隨機練習讓學生進入「刻意練習」模式。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三點的具體內容。
首先,構建「知識樹」指的是,要學習系統化的知識,就應該遵循它的脈絡。比如數學、科學、歷史等學科,都是具有清晰脈絡的知識體系,而「知識樹」上的每個節點都包含著一個重要概念或者方法,這些概念方法之間都具有順序性和關聯性。只要學生按照「知識樹」中的結構來學習,就不會像坐飛機一樣,雖然知道自己在空中飛,但卻不知道已經飛到了哪兒。而且在回顧所學知識點的時候,也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
其次,現在我們的上課方式都是以45分鐘一節的連續教學為主,但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不了那麼長時間。所以,可汗學院把學習拆成了以「知識點」為主的學習模塊,每個知識點都有一個10分鐘左右的短視頻講解。另外,可汗學院的網絡平臺也讓老師們在視頻之外補充了交互性內容,比如一條拋物線,你可以將滑鼠放到它上面,直接可以讀出其坐標,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斜率變化。學生們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學習,這樣就能增加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最後,講解完每個知識點之後,都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而且每完成一道題目,系統就會給出相應的結果反饋。學生們第一時間就能判斷自己的學習成果。如果對概念的某一方面不是很了解,還可以重新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這種模式,就很好地把學生的學習目標,從定期考核變成了「精通」概念。這種轉變也很好地適應了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節奏。
2. 「翻轉課堂 」概念
有了可汗學院這樣的網絡平臺,所有學生的學習就不再局限於課堂了。這樣的變革帶來了「翻轉課堂」的概念,也就是學習知識變成了「線上作業」,而上課則變成了「線下交流」。學生可以在網上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老師也不再是教授知識,而是去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然後進行解惑和指導,還能引導他們怎麼去運用知識。 傳統的課堂都是以老師為中心的,一切都由老師來決定。而採用「翻轉課堂」,就讓學生真正成了自己學習的主人。
另外,課堂上老師還可以帶著學生做一些需要團隊協作的小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當然,課堂還可以是一個「學習分享會」,每位學生都來分享自己的收穫和問題,並根據這些內容展開研討。我們說,這種訓練遠比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來得好。
除此之外,「翻轉課堂」式的教學還能改善師生關係。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導模式」變成了師生一起探索的「朋友模式」,這樣學生才能和老師獲得高質量、高頻率的交流。而老師還可以把考核任務交給平臺,直接讓平臺來追蹤判斷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對學生來說,學習就像遊戲一樣,在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
反過來,每個學生的學習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比如他們的學習進度,哪個知識點花的時間最長、哪個視頻觀看次數最多、什麼樣的題目需要更長的答題時間等等。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設計課堂研討的內容。我們都知道,及時反饋對老師來說非常重要。可汗學院為老師提供了學生完整的學習數據,相當於得到了大量的「及時反饋」,這就有利於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在 TED 上也有 Salman Khan 的演講,非常有啟發,你可以找來看看。在演講中,Salman 結合自己的實踐,破除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錯誤觀念:女孩不擅長學數學。他說,因為數學有很多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沒學會,後面就沒辦法學習,就像他表妹一樣,女孩只是容易在前面的知識點被卡住,後面自然都不會了,就會被貼上個不擅長學數學的標籤。其實當她們解決了這個知識點的問題後,會學得和男孩子一樣好。而男孩子也會在某個知識點上卡住,只不過往往是在比較靠後的知識點上被卡住而已,而在這些地方女孩子並不會被卡住。所以, 所有孩子的潛能都是一樣巨大的,關鍵是要個性化地幫他們解決問題、不斷成長。
未來,可汗學院也許會發展成針對每門學科的「世界大課堂」,全世界的人都能在這裡學習、交流、互動和競賽。這將打通地域、時間、年齡和職業的邊界。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登錄可汗學院,就可以和全世界的「玩家」一起「玩轉知識」。我們也期待這一天能儘快到來。
小結:
第一, Salman Khan 積極採用了當時的 YouTube,把自己的視頻傳播給了全世界,並且在此基礎上創建了非營利的可汗學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見,科技可以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賦能,讓它變成足以改變整個教育產業的「顛覆式創新」。
第二, 教育的本質是「對知識的精通」,而不是在期末考試中得了多少分。把「精通」看成是目的,把學習時間、地點和方法當成變量,這樣就能讓每一個學生都通過教育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識點「一個都不落下」。我們自己也需要改變觀念,不要再有「女生不擅長數學」那樣的偏見。
第三, 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價一個學生的未來潛力,從而幫助他變得更好,也能讓老師及時獲得反饋,設計出更優秀的課程。而且這些數據也可以進入到每個學生的檔案中。未來檔案上很可能不光有分數,還會有每一刻的學習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