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敏洪
本文整理自俞敏洪開年最新力作《俞敏洪:我的成長觀》新書分享「相信成長的力量」上的演講。圖片源自網絡。
從2020年到現在2021年,中國防疫工作又開始緊張起來,這就像我們的人生,總是不可能一帆風順地走到底,總要有幾個來回才能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
今天圍繞《俞敏洪:我的成長觀》,我想和大家聊聊成長的話題,主題叫「相信成長的力量」。
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看到樹的成長、花的成長、可愛的小狗小貓最後長成老狗老貓。如果把「成長」這個概念用在人類除身體的長大和年齡的變老之外,用作我們思想的成長、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經驗的成長,這種成長用在人身上才是最恰當的。
我們經常說長大和成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有人是能夠超出自己肉體的成長來引領自己更多的其它方面的成長。天鵝不遠萬裡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了熱帶地區,到了春天回歸又飛回去,我們覺得天鵝是橫空萬裡,覺得這種是很有志向、很遠大的,其實它只是一種自然的遷移行為,為了後代繁衍,必須避開嚴寒去過冬,夏天再回到草原的行為。
我個人認為,只有能夠真正意義上引領自己走出自己的局限,走出自己現有的眼界,並且走得更遠更高才是成長。人的思維是可以飄向遠方的,比如人心中能產生我們常常說的夢想、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等等一些東西。
人既然生而為人,就要利用人這個優勢——人是能夠讓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好,甚至好到了你可能原來根本沒有想到的地步。從農村田頭開始,因為有了要上大學的夢想,後來人生又產生了很多其它的夢想、衝動、渴望,就這樣連著過來,一生其實可以走出你自己想像不到的距離。
比如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從來沒想過我能上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的時候我也沒有想過我會做新東方,做新東方的時候我也沒有想到會把新東方做成美國的上市公司。18歲之前從來沒有離過農村的一個孩子,從來沒有想到後來還可以走遍中國,乃至世界的山山水水。對於一個在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有怎麼讀過正經書籍,只是在教科書上,高考複習題上來回做文章的孩子,我沒有想到後來我也能夠閱讀那麼多的書,跟那麼多的朋友進行交往。
你是想像不到自己的空間會有多大的,而這個空間的大來自於什麼呢?其實來自於你自己內心的一種希望自己不斷前行的一種衝動也好,一種內在的熱情。生命中遇到一些艱難困苦的話,除非是我得了絕症,最後沒辦法治療。否則在生命中遇到一些艱難困苦的話,其實不能算是特別糟糕的事情,因為在這種艱難困苦中間你可能會產生很多渴望、產生很多夢想,並且你能鍛鍊自己克服艱難困苦的能力,一種生命的衝動,到最後我們尋找更加美好的一種生活。
什麼不是成長
既然我們講成長,我想釐清的一個概念是到底什麼不是成長?我想講幾個不是成長的概念:
第一, 在同一層次上做不同的事情。
比如今天你做行政、明天做人力、後天又做市場,但你永遠在同一個層次上工作,永遠在基層或者永遠被別人指揮著做,不管做什麼不同的工作,但是由於不用動腦,在工作中你學不到真正的經驗和真正積累起來的智慧,即使做不同的事情,也不是成長的概念。
有些人的確一輩子換了多個工作,甚至有的換了十幾個工作,但並不是對這個工作真的感興趣,也沒有在這個工作中不斷地深挖下去,讓自己變成這方面的專家,而是頻繁地換工作,這個東西跟成長無關。
成長是什麼?成長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讓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的價值都得到提升。內在的價值提升就是讓自己變得積累更多的聰明、智慧、才華和才能,外在價值的提升就是別人看你的時候覺得你這個人會越來越值錢或者越來越值得尊敬,這就是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提升。
第二, 在不同地域工作也不一定是成長的概念。
比如有的人在上海打拼兩年,到北京打拼兩年,又跑到石家莊(現在大家不敢去了)再打拼兩年,儘管你在不同的城市遇到了不同的人,但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的成長。成長是一種內涵的提升。
第三, 做任何事情都在同一個思維層次上。
很奇怪的現象是我們發現人是會變老的,但有些人的思維能力和思想能力是不提高、不會提升的。你會發現有些人一輩子就生活在褊狹、偏執、固執的自我思想意識中,有些人總是會堅持認為自己的觀點、看法才是正確的,別人的永遠是錯誤的。這樣保持在同樣的、甚至單向性的思維層次上,不管換多少工作或者不管他換多少環境,因為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就意味著看問題永遠不會變得更加敏銳或更加通透、更加寬容、多元地來思考問題,就意味著其實並沒有成長。
第四, 一個人在最初的艱苦以後就會進入某種舒適區的狀態。
舒適區的狀態其實很多人都能感覺到,比如說我們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這份工作也不會太容易讓你失業,比如說大家都當了公務員、當了中小學的老師……一般來說只要你工作中不犯大錯誤的話你就不會失業,你就能拿一份穩定的工資,慢慢地你會有一點點積蓄,可能是買個房子、買個汽車,最後在同樣的一個城市環境有一批非常熟悉的朋友,在自己的城市環境中建立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親友關係等。重複同樣的愛好,比如總有一批熟悉的朋友打打麻將、打打撲克,或者是一起喝喝酒、聊聊天。這種東西實際上都是一種很舒適的狀態,這種狀態我們把它叫做人生舒適區。
很多人走到人生舒適區後就不太容易從舒適區中走出來, 人是很容易待在舒適區的,所謂地溫水煮青蛙嘛,不知不覺慢慢地在舒適區的過程中你可能就失去了鬥志,或者失去了向外延伸的這樣的一種欲望,失去了你願意接受挑戰,拓展自己生命新的維度或者新的生命地平線的一種狀態。
我們很多人就會有一個錯誤的感覺,我是不是換個工作、上個大學、旅遊一下、改變一下工作環境、城市,是不是就算是成長了呢?當然,這個東西有可能給你帶來很多成長的契機,但是這些行為本身其實也不一定是成長的標誌。
我們以旅遊為例,原則上旅遊就是一種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的風俗民情的交流,我們旅遊可以去吃當地美食、享受當地美好風景。但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旅遊中真的得到了眼光的提高、胸懷的擴展、視野的增加,包括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的增加呢?
你能不能從一件事中得到成長,其實完全自於這件事情中,你自己預設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有一個什麼樣的訴求。我剛才說過人是被目標和訴求和渴望所引領的這樣的一種動物,所以這個非常地重要。
成長,到底是什麼?
成長到底關乎於什麼東西?我想說幾個要點:
個人成長是對自己的一場革命,這個革命是從內到外的一種革命。所謂的外在革命是進入不同領域,學習不同新知識,最後讓你產生一個新的外在/外表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內在的革命,人類的每場革命都是思想觀念的革命,每個人的進步和成長都是對自己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提升。我們人類的成長與否不是由我們的身體來作為衡量標準。
當然,在這個前提之下,我還是對所有的讀者提出來我們要儘可能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這件事情真的非常非常地重要。確保自己身體的舒適性,要恰當地每天多鍛鍊身體,讓自己身體保持在更加健康的狀態,要有充足的睡眠,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這個大家都需要。
運動活動使你的血液更新速度會變快,也使你的身體會處於更加有活力的,或者更加舒適的一種狀態。更重要的我們要更新的是我們的大腦思維,每次突破都是一場對自己過去的否定和對未來的再造的過程。每一次成長都是我們思維的更新,我們對某種事情看法變得更加地敏銳、更加地廣闊,或者更加地有長遠眼光。
人生有「三識」
我經常說人生有「三識」:知識、見識、膽識。
總體來說,成長的維度一個是知識的提升,我們從小學、高中、大學,就是一種比較好的知識的提升。
見識有時並不跟知識有必然關係,所以中國企業家有的只有初中畢業、高中畢業,但能把企業做得非常大。很多博士畢業的人做企業反而把企業做倒閉了,所以這就是在做企業時候的經驗和見識不同的結果。
我喜歡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講,我老母親十幾天之前剛剛去世,我在網上發了一篇回憶我母親的文章,得到了幾十萬的點擊量。我母親儘管沒有文化,但她是一個有見識的人,她知道我的孩子未來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所以小時候她就要求我讀書,要求我上高中,要求我上大學,就是一個農村婦女她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一個成長的路徑。
這種見識使我後來有了機會上大學,有了機會成就今天的自己。但是這個跟文化水平沒有關係,並不是因為我媽是大學教授或我媽知識非常豐富才會有這樣的見識。見識和知識是可以分開的。當然,越有知識原則上應該越有見識,如果到最後越有知識變得越沒見識,那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膽識就是你敢於不敢於突破自己,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所謂的膽識就是勇敢地做一點你原來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有膽量投身進去,有的時候我們經常說縱身一躍。但所謂的縱身一躍是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任何萬全之策,這個世界商業沒有任何100%有保障的體系讓你去了以後不受任何損失,所以它是一種選擇。什麼叫縱身一躍呢?縱身一躍就是你後面的那個東西,跳進去以後,可能前面的好東西,給你帶來安全感的東西可能會失去,但一旦你選對了,可能就會帶來巨大的成功,你沒有選對的話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失敗,這種東西它叫做縱身一躍。
結婚某種意義上是縱身一躍,不管你們兩個人之間關係多好,但是你實際上是沒辦法100%預測你們兩個人結婚後,必然能夠婚姻幸福一輩子,有可能中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意外,但你不能因為這種某種意義上的不確定性就決定我這輩子不再結婚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個人選擇。再比如說你去創業也算縱身一躍,因為創業做成功了可能會變成中國著名企業家,但是做失敗了以後可能會血本無歸。這些東西某種意義上叫縱身一躍,這樣的東西是需要我們的膽識,需要我們有勇氣面對。
所以成長的維度有知識、見識、膽識。當然,見識、知識、膽識能不能把它做好,就涉及到你看事情的眼光、胸懷、層次、格局、思維能力等等。用外在的方式看的話,涉及到了你的活動空間能力有沒有,以及資源聚集能力有沒有。活動空間能力就是你能夠讓你的活動半徑更大,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會碰到的機會會更多一點。如果活動空間大了以後,資源聚集能力很自然地就會越來越強。因為資源聚集包括了你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你能夠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可能跟你相關的信息。信息和數據現在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成長是什麼呢?
成長是我們對於人、對於事情、對於世界的認知的不斷地提高和改變螺旋上升的過程。直到最後你在某種意義上就說你的認真水平、判斷水平、思維水平,做決定的能力在不斷地提升,你所犯的被人看來是愚蠢或是不該犯的錯誤的錯誤率到最後越來越少的過程,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成長的過程。
成長是成熟而不圓滑,老練而不世故,進取而不魯莽,果斷而不愚蠢,平凡而不平庸,探索而不迷惑,孤獨並不孤單,失敗不會氣餒等等。人的成長就是臨危不懼也好,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應付的能力也好,都是成長的一個外在的標誌。
成熟而不圓滑。成熟,是做事情比較周到,也比較能夠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並不是圓滑。圓滑是所有你的行為都是基於保護自己的行為,甚至不顧你自己人格的前提下,讓這件事情對自己有利,這不是成熟的標誌。成熟的標誌是能夠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並且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同時,為自己團隊的成員,為社會的進步也能做出進步。
老練而不世故。一個人到了三四十歲以上的年齡還顯得很幼稚,大家覺得這肯定不是成熟或成長的標誌。但如果發現一個人到了三四十歲以後變得很世故,以至於他不再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再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再堅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就不是老練,而是世故。
進取而不魯莽,人是需要有進取精神的,進取精神不是在不加思考的前提下一頭投進去。如果你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行走的話,你越進取,離開正確的方向就越遠。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所謂的進取是要在思考問題正確,或者對未來前進的方向基本上有把握,並且知道這個道路如果走不通的話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的一種思慮的前提之下,再縱身一躍進取往前。
果斷而不愚蠢。所謂愚蠢就是有時我們做事情很果斷,不經大腦思考。所謂的果斷有時會出現幾種情況:一、是人云亦云,別人說什麼自己也說什麼;二、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觀點和意見到底是不是正確的,聽不進別人的話語;三、總認為自己做的決定才是對的。這種表面上果斷的雷厲風行或是說做就做的行為,有可能是一種愚蠢,因為你並沒有真正動腦子去思考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後果,你的決策所帶來的對你人生、對周圍人、甚至對社會、對事業帶來地某種深刻的甚至更長遠的影響。
平凡而不平庸。我認為我們做人是可以平凡,其實平凡更加正確的表達方法應該叫平淡、樸實、樸素。我們大部分人就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裡,對我們來說平凡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平庸。平庸某種意義上就是自己再也不動腦子去讓自己的生命有所提升,心甘情願地陷入懶惰或者迷盲中,不願意自拔。同時願意讓自己生活在一個並不是那麼高質量,但是又不願意去擺脫一個環境的狀態。平凡只是一種心態,平凡是我可以不穿名牌衣服,我也可以先住小房子,甚至可以住租來的房子,或者可以先不買汽車,先騎電瓶車。但你內心依然追尋未來自己更加美好的前途或更加美好的生活。
探索而不迷惑。所謂迷盲是可以的,但迷惑就是不知道東南西北。迷盲是在探索中間暫時還沒有找到方向。
孤獨而不孤單。人可以享受孤獨的生活,孤獨的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思考。但孤單是感覺到形單影隻,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人。比如說太孤單了,打個電話讓朋友一起去擼串、打牌、參加一些無聊的活動,總而言之就是你就不想一個人待著,這樣你就很難進入一種深度的思考狀態。
還有很多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氣餒、放棄,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標誌。因為成熟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各種艱難困苦、挫折,甚至是不幸,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產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你的態度,就帶來了未來對於你的生命到底是提升還是繼續待在低層次痛苦中間的一個不同的狀態。
我常常喜歡講,中國古代文人最優秀的作品都不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或者說有很多不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寫出來的。蘇東坡在流放到黃州之前,其實是沒有太多的名篇出現的。我們今天背的蘇東坡所有的優美的文字,都是在他被流放後寫出來的,《前後赤壁賦》也好,「大江東去浪淘盡。」也好,「十年生死兩茫茫。」這樣的詞也好,基本上都是在流放後,因為遇到了人生的困境,在人生困境中間他就去思考、去升華,最後把它變成了優美的文字重新傳遞出來,變成了中華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是永恆的篇章。
所謂的成長是什麼呢?我做一句話的總結,叫做「一種對生命的深度、高度和意義不停地追尋。」我個人一直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有一次生命,我們因緣聚合,偶然的某種狀態成了我們自己。你父母把你生下來,早一點晚一點可能就不是你,生出來你現在生而為人,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過得更好,讓我們一生加起來能夠活得更加地精彩、更加地充實,當然也包括更加地幸福和快樂。這至少是我個人的一個人生態度。
在人生的思考中間,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要成長的話主要是幾個關鍵詞:思考、選擇、目標、行動、進取、挑戰。
我剛才講的內容在《俞敏洪:我的成長觀》書中也涉及到,這本書是我在疫情期間演講精華的集結,這本書的文字也足夠能代表我對人生成長、個人學習的一些心得和態度。
關於成長,最重要的還是幾個要素:
第一,成長是個人的選擇,無關乎他,甚至某種意義上無關乎周圍的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選擇。
第二,成長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不是潛意識的成長,也不是自然的成長,我們不是動物和植物,我們必須是有意為之。
第三,成長是要我們付出努力的,我們如果不努力、不上進,我們當然就不能成長。
第四,成長是要我們付出代價的,因為不拋棄原來的東西,甚至有些擁有的東西不拋棄的話你就不可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