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91歲時推出長達170萬字的巨著,天空中有顆小行星以他命名。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走完精彩而詩意的一生,享年98歲。
嚴謹的物理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年至1946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在馮端先生的科學生涯中,始終強調前沿與需求的聯繫,突出科研與實際的結合。上世紀60年代,馮端與弟子們設計並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電子束浮區區熔儀,制出鉬、鎢單晶體,為我國國防工業作出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馮端通過實驗首次全面驗證了諾貝爾獎得主布洛姆伯根有關非線性光學晶體準位相匹配的設想,在國際上開拓了新領域;上世紀90年代,馮端出任國家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有效推動中國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研究進展。
馮端院士著述甚多,撰寫了《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導論——融貫的論述》(2002年)《凝聚態物理學新論》等在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專著,以及《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書籍,惠及大眾。這些著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近年來,馮端院士年事漸高卻仍筆耕不輟,91歲時將其耗時20年、長達170萬字兩卷本《凝聚態物理學》正式推出問世。他將畢生科研與教學經驗付諸文字,為年輕學者指引方向。對南大物理學院的發展,特別是南大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馮端院士的貢獻無可替代。
馮端院士因其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詩意的人生
一邊是嚴謹的物理,一邊則是詩意的人生。馮端自小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漸漸又對新詩和譯詩產生興趣。為了能夠閱讀外國原文詩,他先後學習了德語、法語、俄語。1944年,馮端開始以「若梵」的筆名發表自己的譯詩,他又將翻譯歌德、雪萊、裡爾克等的詩歌匯集在《零篇集存》之中。
他與妻子也因詩結緣。從相戀到結婚,馮端為妻子寫下數目繁多的情詩,被妻子用一隻紅色小皮箱完好地珍藏著。「遙望南天白下門,悠悠往事了無痕。棲(棲)霞紅葉窺翠禽,玄武白雪凝山盟。春情婉鸞存心底,秋色旖旎勾夢痕。彈指一揮驚世殊,猶憐娉婷伴終身」(1992年4月1日寫),這是馮端贈與夫人的詩一首,字字句句都訴說著深深的情意。2015年4月1日,馮端院士與夫人陳廉方迎來鑽石婚紀念。詩與書,見證了他們攜手走過的整整60年。
在馮端90歲的祝壽會上,馮端和妻子將合譯的《蝶影翩翩》送給前來祝壽的人們,這本外文詩集畫冊自1955年便陪伴著兩人,見證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和詩意人生。
這種詩人的才情,還體現在他的物理學著作中。《晶態面面觀》中,他引用英國詩人白朗寧的詩句:「在世間,殘缺的拱弧;在天上,完美的渾圓」;《熵的世界》中,他引用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名言:「凡我們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在馮端看來,「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是相通的」。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