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丨一身戎裝書丹心 三尺講臺系國運——「炮味」英語教授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項志明 軍嫂微平臺 收錄於話題#教員5#教授1#翻譯1#炮兵1#軍嫂15

《軍嫂》雜誌為您推薦溫暖故事

季壓西,江蘇南京人,1957年11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1981年3月入黨,原南京炮兵學院外訓系翻譯室教授,碩士生導師,全軍優秀教師,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持編撰軍事辭典6部,出版著作7部、譯著40餘部,榮立三等功3次。2017年底退休。

戴上那頂陪伴自己多年的鴨舌帽,背上迷彩雙肩包,季壓西又一次踏上了外出講學之路。雖然2017年底已從南京炮兵學院(現為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南京校區)外訓系翻譯室專業技術四級譯審的崗位上退休,但他似乎並沒有比在職時空閒多少。據他的手機備忘錄顯示,2019年,正式退休後的第二年,出差20餘次,先後受聘擔任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執委會特聘專家、東協10+8聯合軍事演習翻譯隊隊長、陸軍第3期軍事專家翻譯培訓班指導專家等多個職務,應邀為16個軍地單位講學,內容涵蓋軍事、政工、翻譯、文學等多種學科,出差時間長達120餘天,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2018年7月,季壓西在某國際軍事比賽留影

英語翻譯遭遇「滑鐵盧」

1972年,季壓西參軍入伍,進入當時的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主修英語。1976年大學畢業後,季壓西被分配到駐雲南某部任助理研究員。後與軍校校友、該部助理研究員陳偉民相知、相戀,並結為伉儷。

20世紀80年代,軍隊院校相繼開辦高等本科教育,急需文化基礎課教員。1989年,季壓西和陳偉民雙雙調到南京炮兵學院,改行成為語言教研室的英語教員(文職幹部)。到了學院,椅子還沒坐熱,正好趕上另一所千裡之外的北方某炮兵院校有一期外軍學員培訓任務,為期一年,急缺課堂英語翻譯。商請函發到南京炮院,領導指派季壓西千裡馳援,任翻譯組組長。

想著自己英語功底比較紮實,上學時和工作後又閱讀過很多軍事書籍,季壓西信心滿滿地啟程了。

但第一次和炮兵軍事教員一起站上講臺,季壓西才發現,面對炮兵,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炮兵教員講課時用的軍事專業術語,自己竟然完全不知其義,只能趕鴨子上架,炮兵教員講一句,就硬生生從字面上翻譯一句。

偏偏教室後排坐著專程從北京趕來的總部外事秘書——他是軍中翻譯界的一位老前輩。季壓西一邊譯,一邊偷偷瞄他幾眼,見人家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季壓西的心裡也就越來越「抖乎」,譯得越來越磕巴。

課間休息時,外事秘書走過來,連半句鼓勵話都沒說,板著面孔直截了當問季壓西:「你接觸過炮兵專業沒有?」季壓西不知所措地搖搖頭。

他又冷冷地問:「摸過炮沒有?」季壓西再次搖搖頭。

「那麼,能不能把『倉庫』(depot)和『軍』(corps)這兩個詞的英文給我念一念?」這回,季壓西沒法搖頭了,就按照常規讀音規則念了下。外事秘書眉頭一皺,毫不留情地說道:「錯!回去查查詞典再說。」

見外事秘書這麼說,季壓西頓時茫然無措。接下來的課,季壓西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收場的,反正看見臺下的外軍學員聽得也是越來越茫然。

回到宿舍,季壓西趕忙查詞典,這才發現「倉庫」和「軍」這兩個單詞的發音,完全不符合常規英文讀音規則,自己竟念錯了!獨自待在宿舍,季壓西越想越自責,總以為自己精通英語、知識淵博,對付這次的翻譯工作應是手到擒來的小事一樁。誰知隔行如隔山,真正站上講臺,才發現自己對炮兵專業知識一無所知,對炮兵專業概念一竅不通,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軍語單詞發音都沒搞清!那堂課,時至今日,仍讓季壓西記憶猶新,想起來臉頰就發燙。

但那堂課也成了季壓西向一名合格炮兵譯員轉變的最好鞭策。他充分發揮自己讀書鑽研的那股子韌勁兒,請人把和此次任務相關的軍事教材,中文的、英文的,統統搜羅到宿舍,高高堆在桌子上,擠出每分每秒空閒時間,一本一本讀、一頁一頁啃、一字一句念,邊學邊做記號,遇到不明白的,就向炮兵教員甚至外軍學員虛心求教。

為期一年的外訓任務很快接近尾聲,最後一堂課時,那位外事秘書再次到來,還是不聲不響地坐在教室後排。不同的是,講臺上的季壓西已今非昔比,充滿自信地用流利英語翻譯著。

聽完課,外事秘書臉上露出了笑容,主動上前握住季壓西的手,說了句:「小季,你這人確實厲害!」

2019年11月,季壓西(右)在廣西桂林"東協防長擴大會·反恐聯演"現場

讓教學富有「炮味」

任務結束後,季壓西回到南京炮院語言教研室,繼續從事英語教學。有了那段難忘的教學翻譯經歷,季壓西更加珍惜教員這個稱呼,也更加傾心教學這項工作。雖然只是一名英語教員,但他始終牢記自己是炮兵院校的教員,必須始終圍繞炮兵教學需求,加強炮兵專業學習。為此,在教學之餘,季壓西總愛和炮兵軍事教員「混」在一起,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英語教學富有「炮味」。

夢想之樹在辛勤的耕耘和心血的澆灌下,總會綻放出絢麗花朵。雖然走上軍校講臺不久,但對教書育人的孜孜以求,讓季壓西很快嶄露頭角,第一學期結束就被學院評為「十佳教員」。此後,還先後兩次在全院「教學大比武」中勇奪桂冠。

20世紀90年代中期,某型自行火炮開始裝備部隊。當學院接裝第一門自行火炮時,季壓西從圖書館和教研室借來相關教程,藉助一本《英漢軍用車輛辭典》,開始對照自學。平時,看到有教員在自行火炮上幹活,便主動湊上去問這問那,甚至鑽到火炮內部跟著搗鼓兩下,搞得一些炮兵教員納悶:你一個英語教員,跟著瞎搗鼓火炮幹嘛?其實,學這些究竟有沒有用,季壓西自己心裡也沒個譜,就想著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多學一點總沒錯。

但沒過多久,事實證明季壓西是對的。

1999年,學院承擔一期自行火炮外訓任務,需要將所有自行火炮教材譯成英文版。自行火炮是新型裝備,專業名詞太多太雜,語言教研室領導擔心教研室沒人懂這些,有些打退堂鼓,但季壓西自告奮勇接下了任務。

領導看看他,將信將疑:「自行火炮我們沒接觸過,你確定敢接這活兒?」

「我試試吧!」

一個月後,季壓西如期交稿,得到有關方面的一致好評。

季壓西一炮打響,後來調入學院外訓系翻譯室,成為專職軍事翻譯。

為了完成好外訓翻譯任務,季壓西幾乎摸遍學院所有炮種,練過幾乎所有炮兵訓練課目,硬生生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炮兵通」。

有一回,季壓西給某軍事教研室主任的外訓課擔任課堂翻譯。因為此前曾多次配合,教研室主任深知季壓西的炮兵專業功底。恰好這天主任有些感冒,嗓子不是很舒服,便鼓勵季壓西說:「季教授,今天乾脆你對照幻燈課件,直接給外軍學員講課吧。」

「這不好吧,按照規定你是主講教員,我只是課堂翻譯啊,學院可從來沒有哪個翻譯能夠直接講授軍事課的。」

「沒關係,總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你就試一下吧。」

見主任一再堅持,季壓西便果真拿起教鞭,對照課件,開始用英語直接講授。季壓西雖是課堂英語翻譯,但他對炮兵知識、專業術語的掌握不亞於正規炮兵科班出身的教員。一堂課結束,贏得一片熱烈掌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能將教譯合一演繹得如此完美,得益於季壓西長期以來對炮兵課程的刻苦鑽研和大量的課堂翻譯實踐。合作時間長了,軍事教員們都喜歡和季壓西搭檔,因為他的翻譯總是那麼恰到好處,大家戲稱他是「兩棲」教授:英語教員中炮兵最拿手的,炮兵教員中英語說得最溜的。

「兩棲」教授的優勢讓季壓西的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有時還能巧妙解圍。

有一回外訓課,一位教授正講授炮兵某彈種的預製破片數和殺傷面積等,一名外軍學員舉手:「請問彈坑有多深?」教授一下愣住了,教了這麼多年炮兵,還真沒人問過這個問題,而且教科書上還真沒答案。

季壓西小聲提醒教授:「要不,回去查查書再告訴他們?」

教授低聲說:「這到哪裡去查?書上壓根就沒這種問題!」

見教授和季壓西兩人在竊竊私語,臺下的外軍學員也開始交頭接耳。見這情景,季壓西急中生智開始「翻譯」:「下面我給大家翻譯下教授的解答。彈坑有多深,以下幾個因素不能不考慮:一是炮筒的裝藥號,裝藥號的大小會直接影響炮彈的射程以及彈丸入地的深淺;二是彈丸的命中角,命中角的角度不一樣,彈丸入地的深淺自然不一樣,遇上跳彈甚至會沒有彈坑;三是炮彈的引信型號,瞬發引信、延期引信同樣會造成彈坑不一樣;四是土質,這點很好理解,硬的土質和軟的土質彈丸入地深淺自然不一樣。除了這些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確定的可變因素,比如天氣、風力等。可見,彈坑的深淺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無法用具體數值來表述。另外提醒大家,打炮追求的是毀傷率,而不是為了製造幾個深深淺淺的彈坑。」

學員們笑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課堂「危機」在季壓西詼諧風趣、內行精當的「翻譯」中不露聲色地被悄然解除。

2019年11月,季壓西(中)在廣西桂林"東協防長擴大會·反恐聯演"現場

成為炮兵專家

無論是季壓西先前從事的英語教學還是後來的英語翻譯工作,都屬基礎學科,按理說很難出成果。但翻開季壓西的科研成果單:主持編纂軍事辭典6部,出版著作7部、譯著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這份成績單,足以讓任何一位基礎學科教員嘆為觀止。

季壓西經常說,留心處處是學問,只要用心觀察,課題無處不在。

2014年12月,土耳其炮兵飛彈學校一名射擊學上校教官來學院考察調研,季壓西受命擔任全程翻譯。

季壓西沒有將任務當作一項單純翻譯保障。土耳其上校來學院前,他專門找到相關軍事教研室,通過座談交流,整理出40多名軍事教員們想了解的有關土耳其炮兵教學訓練的問題。在學院3天時間裡,除了陪同這位上校聽課、調研、座談外,季壓西抓緊一切時間向他諮詢了解相關問題。

送走上校,正好是周五晚上。季壓西當即回到辦公室伏案疾書,將陪同調研中諮詢了解到的問題答案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文章。

周一一早,一份1萬餘字的調研報告《陪同來訪土耳其炮兵教官的印象記》便放到了學院院長和訓練部部長的案頭。學院領導閱讀後,當即指示機關部門分4次在學院網站上全文連載,並讓他以此為主要內容,給全院教員作了一堂題為《學外軍加強實戰化訓練,找差距落實戰鬥力標準》的專題講座。

季壓西將調研報告加以整理後,投給報社。2015年3月3日,《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以《土耳其上校教官的「炮兵寶典」》為題整版刊發。3天外事翻譯,竟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副產品」,不由得令人稱奇。

多年的炮兵院校工作經歷,季壓西憑著自己刻苦好學的習慣,從一名英語教員脫胎換骨,跨界成為炮兵專家。

2015年,總部指令學院編纂《炮兵大辭典》,這是解放軍軍兵種大辭典系列叢書之一,涵蓋炮兵28個專業類目。學院專門成立了由各炮兵學科帶頭人擔綱的16個課題組,分頭撰寫相關條目,而主持編撰工作的編委會主任,卻由季壓西這名英語翻譯擔任。在外人看來,似乎有點「驢唇不對馬嘴」,但熟悉季壓西的人卻說,這是實至名歸。其他炮兵學科帶頭人都只熟悉本學科或其他幾個聯繫緊密學科的內容,只有他對這16個課題能滔滔不絕說個一二三。這些年,由季壓西主持編纂的《漢英軍事技術大辭典》《漢英、英漢軍事大辭典》等6部軍事辭典,已成為軍隊外訓工作的案頭必備書。

2015年,南京炮兵學院評選首屆「強軍之星」,季壓西成功當選,成為6名「強軍之星」中唯一一名文職幹部。評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辭是:「看似文弱書生,卻是戎馬倥傯。作為軍事翻譯,他是連接中外友誼的橋梁;作為學者,他是傳播知識的火炬。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只為心中不滅的強軍夢想!」

2016年12月,季壓西、陳偉民夫婦在南京炮兵學院陳毅授旗雕像前留影。攝影/肖日東

2017年底,季壓西光榮退休,愛人陳偉民教授也於2016年退休。一對英語伉儷、教授夫妻終於告別事業舞臺,回歸家庭生活。在職時,陳偉民是模範賢內助,每次季壓西著書立說,她總是默默為他收集資料、整理素材,2017年第4期《軍嫂》雜誌刊發的《愛書的教授夫妻》一文正是他們的故事。退休後,夫妻倆依然配合默契。陳偉民負責帶小萌孫、操持家務。季壓西則主要做兩件事:一是受聘擔任各類專家、評委,二是應邀外出講學授課。用他自己的話說,「與英語和炮兵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學到了很多知識,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培育了一些後起之秀。如今退休了,還是要學螢火蟲,有多少光發多少光,繼續為強軍事業貢獻力量。」

(本文刊登於《軍嫂》2020年第9期,圖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點擊下方連結,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編輯:王志平

製作:崔馨月

「軍嫂微平臺」(junsaozazhi)為《軍嫂》雜誌社唯一官方微信公眾號,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投稿(010-66983834、528152233@qq.com)和訂閱(010-53636722、QQ528176633)。如需轉載《軍嫂》雜誌原創作品,請與我社聯繫

最美期刊、最美《軍嫂》

讓我們因共同的軍旅情懷一起營造溫暖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專題策劃丨一身戎裝書丹心 三尺講臺系國運——「炮味」英語教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題策劃丨一身戎裝書丹心 三尺講臺系國運——逐夢星辰大海
    我又驚又喜,這是我成為軍校副教授後,走上講臺的第一課!為這一天,我已經準備了18年。30歲時,我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心理系主任、教授張小遠。遨遊在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書海裡,我徹底被這個學科迷住了。「你們不一定成為物質方面的強者,但一定要成為精神領域的富豪!」導師的話語震撼人心。心理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師魂-36個教師節
    克山縣湧泉中學慶祝第36個教師節活動紀實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師魂。三尺講臺,是她們施展才華的舞臺;桃李滿園,是她們人生的勳章。沾滿粉末的雙手,是她們將知識的輪廓慢慢描摹……教書育人,桃李芬芳。在這個充滿掌聲、讚美與鮮花的節日裡,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老師們,您辛苦了!」在此,祝願所有老師們,節日快樂!
  • 習近平為什麼說「三尺講臺系國運」?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教師群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寄予殷切期望。  對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習近平強調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對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習近平稱讚他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他學習。
  •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杯清茶謝吾師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祝吾師健康、快樂三尺講臺系國運,一杯清茶謝吾師。試問何茶最適宜,且聽我慢慢道來。
  • 教師節特別策劃丨讓三尺講臺更溫暖
    讓三尺講臺更溫暖「立德樹人奮進擔當 教育脫貧託舉希望」· 教師節特別策劃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我們向所有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
  • 致敬教師節:放不下這三尺講臺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手術後不到三個月,她就重返講臺。有人說她是「拼命三娘」,可是餘璟知道,這三尺講臺才能療愈她。 三尺講臺系國運,不分故鄉與他鄉。戴秀琴說,自己非常享受講臺,她覺得這種快樂,是一種簡單慵懶安逸的生活給不了的,如果家庭允許,她願意一輩子站在講臺上。
  • 「地評線」三尺講臺系國運,蠟炬成灰鑄師魂
    春華秋實華夏大地,我們迎來我國第36個教師節,他們或潤物細無聲,或默默堅守奉獻,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紮根在三尺講臺,守護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蝶變」升華。在全民戰疫中,他們先後經歷了多重角色的轉換,既是抗疫一線的戰士、也是網課之路探索的先行者、更是校園安全的守護神,一根粉筆,三尺講臺,他們溫暖又堅毅,平凡而偉大。
  • 瀏陽荷花:三尺講臺育桃李 尊師重教感師恩
    華聲在線9月11日訊(通訊員 肖萌萌)「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也正值瀏陽市荷花街道人民路二小辦學十周年,尊師道、念師恩、敬師德之風浸潤著這片教書育人的沃土。
  • 三尺講臺,以身立教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高度評價。教師,不僅是「辛勤的園丁」,還是「照亮他人的蠟燭」,更是學生的「引路人」「築夢人」。9月8日,在銀川市教師表彰大會上,賀蘭縣回民小學丁瑞華、賀玉霞兩位教師分別獲得了優秀教師和師德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師魂——曾都一中教師節頒獎典禮
    第四黨支部 先進年級部:第二年級部(原高三) 先進處室:課程發展中心 服務保障中心 監察督導室 先進教研組:語文教研組 數學教研組 先進備課組:原高一:政治備課組、地理備課組 原高二:數學備課組、政治備課組 原高三:物理備課組、語文備課組頒獎三:
  • 教師節特別策劃​丨讓三尺講臺更溫暖
    「立德樹人奮進擔當 教育脫貧託舉希望」· 教師節特別策劃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我們向所有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
  • 教師節詩詞:講臺三尺育精英。浮沉才子遍天下,莫忘恩師教誨聲
    3.教師節感吟文/行者三尺教鞭立講臺,曾經頻說育英才。如今多少沽名客,只為尋思苟利來。註:老師請勿對號入座。6.教師節題聯:文/冷眼看花三尺講臺立足,傳薪傳火,能教鐵樹開桃李;一聲布穀催耕,育德育才,擬讓青苗出棟梁。
  • 身邊|帶傷堅守三尺講臺 丹心化雨潤物無聲
    當天,二年級三班學生家長李女士冒雨把一面寫著「盡職盡責不怕苦、愛心無限似家人」的錦旗送到了班主任陳敏老師手中,感情之情溢於言表。故事的開端還要從2020年的暑期說起。臨近開學,擔任平陰縣實驗學校二年級三班班主任、主教數學的陳敏老師不幸意外受傷,腿部嚴重骨折。
  • 點讚湖南長沙湖大女教授:三尺講臺後是師者仁心
    點讚湖南長沙湖大女教授:三尺講臺後是師者仁心不麻煩同事不辜負學生 湖南長沙這個老師弄個輪椅「站」在講臺講標籤:社會市井民生教育公益、骨折老師坐輪椅講課近日,湖南大學一位教高等數學的女教授孟益民在今年9月份右腳摔傷撕脫性骨折後放棄了在家休養,依然心系學生堅持上課的事跡感動了無數的網友,大家紛紛為之點讚。
  • 讓三尺講臺更溫暖
    「三尺講臺系國運。」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加凸顯。教育是什麼樣子,明天就是什麼樣子。一個崇德尚學的民族,總是把崇高的位置留給教師。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僅有「春蠶」精神的倡導還遠不夠。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尊師重教作為重要政治責任,不斷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 【感恩教師節】郝智慧:一顆丹心育桃李 三尺講臺獻青春
    三尺講臺,四季耕耘。又是一年教師節,忘不了您在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忘不了您在課堂上孜孜不倦的叮嚀。您用知識,豐盈了我的內心,您用寬容和鼓勵,伴我走過青澀。您的堅守,成就了我的飛翔!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微觀白雲」公眾平臺特推出「感恩教師節」專欄,報導白雲鄂博礦區優秀教師事跡,真誠地祝福所有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 教師節|軍校裡的暖心一天//把三尺講臺愛到骨子裡//學員告白:幸逢今朝遇見您!
    人物小傳:戎向東,山西定襄人,1967年11月出生。三尺講臺的神聖之處在於培養和造就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人。在我看來,師愛,一種基於對黨和人民摯愛的、飽含了豐富的社會和政治情感的高級的愛。從教以來,我不向世俗低頭,不為名利所惑,以「說真話、幹實事、做真實的人」為原則,把「真實、真情、真為」作為革命軍人忠誠、乾淨與擔當的應有修為,三尺講臺上下與學員談人生、談理想,呵護和激發青年學員從軍報國的熱情。
  •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教師高超:三尺講臺 三寸舌 三寸筆 三千桃李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吳昊 王夢潔)深夜的窗口數你的燈光最亮,清晨的路上數你行的最早,三尺講臺上數你最風流。這就是你——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堂上,高挑瘦削的身材加上過於白皙的膚色顯得年輕又博學,鼻子上架著的黑框眼鏡又為這位可敬的老師增添了幾分沉穩。
  • 三尺講臺,萬丈青春
    有人說要把青春的汗水澆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洛陽師範學院蒲公英陽光支教隊的隊員作為師範院校的合格本科生,將自己的青春奉獻於三尺講臺,講臺僅有三尺,但這三尺講臺上,承載了這些隊員們滿滿的青春,承載著這些老師們曾經夢寐以求的願望,承載著一屆又一屆的師生情。
  • 一支粉筆寫盡芳華 三尺講臺揮灑熱愛
    林冬芳是田家炳中學初三年級的英語教師。從1989年走上講臺至今,林冬芳已在三尺講臺上度過了逾30年的光陰。雖然已是50出頭的人,但她的心態永遠保持在18歲。「他們都叫我『芳師』,我們打招呼的方式都是做鬼臉、吐舌頭。」林冬芳說。令記者沒想到的是,眼前這位臉上永遠掛著親切笑容的老師,曾是一名腫瘤患者。「我經歷過手術,也接受過化療,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更加鍾愛三尺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