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移民現狀與治理挑戰

2021-02-08 求是網

  核心閱讀

  國際移民是當前國際社會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體現,既是全球化的結果,同時也推動了全球化的深度發展。

  洞察國際移民形勢,研判國際移民挑戰對於深刻認識當今世界既至為重要又實為必要。

  近年來,國際移民問題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報導與學術研究之中,很多政治現象背後都能看到國際移民因素的影響,如英國「脫歐」、美國「建牆」。另外,當前關於全球化的爭論十分流行,其中一個主要議題就是全球化是否停滯,乃至於倒退。實際上,對全球跨境人口流動的分析及其未來趨勢的研判也可以為這一論爭提供一個參照視角,因為國際移民是當前國際社會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體現,既是全球化的結果,同時也推動了全球化的深度發展。國際移民組織在《世界移民報告2003》中強調:「跟金融、商業、觀念或信息等流動性一樣,不斷增長的跨境人口流動潮是全球化強化最可信賴的一個指標。」因而,洞察國際移民形勢,研判國際移民挑戰對於深刻認識當今世界既至為重要又實為必要。

  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較大增長態勢,在流向上呈多元分布但集中性仍表現突出

  冷戰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際移民流動速度明顯提升。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17年國際移民報告摘要」統計,2017年全球移民數量達到2.58億,比2000年時期增加約7500萬人。其中,亞洲移民數量最多(增速也最快),其次是歐洲、拉美與加勒比地區以及非洲。從增速上看,新世紀以來國際移民呈現出波浪形增長,2000—2005年,國際移民存量年均增速2%,2005—2010年增速加快,達到了2.9%,2010年之後增速持續減緩,2010—2015年約為2.4%,2015—2017年降至2%。這反映出當今世界人口跨境流動性依然強勁。不過,移民人數佔總人口比重未見明顯提高。2017年的國際移民數量約佔全球總人口數的3.4%,比1990年時期(2.9%)僅高出了0.5個百分點,但自2000年(2.8%)以來比例增速有所加快。

  國際移民流向更加多元,不僅是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南北流動),發展中國家之間也相互流動(南南流動),發達國家的移民也向發展中國家流動(北南流動),其中南北流動與南南流動是主要形式。《世界移民報告2003》指出:「移民線路就像蜘蛛網一樣跨越全球,形成複雜的分值和無數交叉點。當前世界遷移地圖因此是多極的。」相對於區域間國際移民,因文化相似性、地緣相近性等原因,區域內(如亞洲區域內跨境移民)國際移民更為活躍、頻繁。2017年,67%的歐洲移民、60%的亞洲移民、60%的大洋洲移民與53%的非洲移民都屬於區域內流動。儘管如此,國際移民的分布格局仍表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2015年,大多數(67%)國際移民生活在20個國家,美國佔比最大,達到19%。這一狀況在2017年沒有發生變化。從移民人口佔國家總人口比例來看,發達國家仍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2017年,64%的國際移民生活在發達國家,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的為36%。與2000年相比,前者比重略有上升,而後者則呈下降態勢。同時,高收入國家也吸收了更多的新近國際移民,2000—2017年新增國際移民中的75%進入到高收入國家。實際上,國際人口流動存在不平衡性,發達國家處於淨移民人口增長狀態,而發展中國家處於移民人口的負增長狀態。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甦動能不足,全球化發展遭遇挫折,一些國家的移民政策紛紛收緊,但全球移民數量仍處於增長狀態,這事實上也說明了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應當看到,經濟增長的不均衡性、全球人口增長與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勞動力與資源供需等方面的矛盾,人口跨境流動必然是一種調配資源的重要手段。事實上,國際移民多元流向但集中分布的特徵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頗為弔詭的是,勞動力資源的不均衡分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處於「移民赤字」狀態,大量的「人才流失」現象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全球發展失衡,並進而令國際移民長期處於不對稱流動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實現人口的循環流動是一項重大研究課題。

  國際非法移民態勢總體穩定,但其結構更為複雜,身份亦趨模糊,從而給國際非法移民治理帶來挑戰

  非法移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主要表現在它具有高度秘密性、極強流動性與靈活性等特點,這也決定了對國際非法移民態勢的評估既難以精確,也無法面面俱到。不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來做個案研究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非法移民發展的總體狀況與特點。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非法移民目的國以及擁有最多數量非法移民的國家,將其作為樣本再合適不過了。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統計,新世紀以後,美國非法移民的數量持續走高,並在2007年達到頂峰,從2007年到2009年間呈下降態勢,2010—2016年非法移民數量保持基本穩定。其中,2016年非法移民數量降到2007年以來的新低點,總數約為1070萬人。之所以如此,一個主要原因是墨西哥籍非法移民大量減少,從2007年的690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580萬人,2015、2016年又降到560萬人。墨西哥籍非法移民減少的原因具有結構性特徵,即墨西哥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經濟發展。1970—1975年間,一位墨西哥婦女平均生育6.5個孩子,而2010—2015年間減少到2.2個。同時,墨西哥人均收入水平也有較大提升,2011年達到13245美元。隨著墨西哥經濟前景向好,很多在美的墨西哥籍非法移民願意回國就業,而一些原本打算非法移徙的墨西哥人也打消了念頭。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9月的研究報告顯示,那些表示即便沒有合法許可也願意在美國居留或工作的人數比例從2015年的20%下降到2017年的13%。鑑於墨西哥是美國非法移民的最主要來源國,墨西哥籍非法移民數量的減少將會對美國非法移民的總體態勢帶來一定程度的緩解。

  美國非法移民的數量雖保持相對穩定,但在非法移民構成與身份甄別上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從結構上來看,來自於中美洲地區的非法移民數量有較大增加,其中較大部分是無陪伴未成年非法移民。這不僅給美國的移民執法帶來壓力,而且還存在重大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外來移民身份的模糊性帶來了執法難題。近期,來自中美洲地區的「大篷車」移民(caravan migrants)穿越墨西哥,抵近美墨邊界,成為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的重要議題之一。這些移民聲稱,他們是為了躲避國內的暴力犯罪、經濟崩潰而被迫遷移,希望能夠得到美國的庇護。這便模糊了非法移民與尋求庇護者的身份,從而給移民執法帶來困境。實際上,自2015年開始,歐洲所經歷的移民浪潮也存在同樣問題,即大量未成年移民的湧入以及移民身份的界定。

  國際難民問題更加突出,難民保護與治理機製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難民問題是伴隨著人類社會軍事、政治、民族、宗教等紛爭與衝突而產生的世界性問題。二戰後,難民及其保護議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1951年聯合國在日內瓦通過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以及1967年《關於難民地位議定書》成為難民保護最重要的國際制度基礎。這部分難民通常被稱之為「公約難民」,其主要對象是有正當理由畏懼因種族、宗教、國籍、屬於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等原因而受到迫害的人。此外,因為戰亂衝突、暴力橫行或嚴重公共失序等原因而無法得到母國保護的人也被納入到難民行列之中。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球難民(refugee)總數達到2540萬人,比2016年增加290萬人,創歷史最高紀錄。

  如果說合法移民以及非法移民是主動性人口移徙,那麼難民(以及流離失所者)則是被動式人口遷移,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更明顯。此外,當前難民構成中未成年人佔到了約一半的比重,更加凸顯出難民問題的緊迫性、棘手性與敏感性。或許正源於此,基於人道主義與保障人權等層面的考量,國際社會逐步建立起國際難民保護機制,並明確了難民保護的若干原則,如不推回原則等。

  然而,當前國際難民保護制度缺少執行力與保障機制,反映出明顯的外部依賴性與脆弱性。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是國際難民的主要安置者(世界前10個難民安置國中發展中國家佔到了9個,其中4個為最不發達國家),但它們的安置能力與經驗有限,從而制約了國際難民保護的效率。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發展中國家在2017年安置了經由其認定的難民總數的85%,其中土耳其、巴基斯坦、烏幹達安置難民的數量都在百萬以上。另一方面,歐美等國在難民安置方面的態度總體消極。2016年9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難民和移民問題紐約宣言》呼籲,國際社會應致力於在2018年達成兩項全球契約,即「全球難民協議」和「安全、正規和有序的移民全球協議」。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菲利普·格蘭迪(Filippo Grandi)表示:「紐約宣言標誌著一項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共鳴的政治承諾。它填補了國際保護體系長期存在的空白,真正實現了難民責任分擔。」可是,2017年12月3日,美國表示不能支持一個可能會破壞其主權的協議,宣布退出《全球移民協議》。歐洲部分國家在面對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移民與難民潮時出現了破壞人權的行為。一些國家的政黨還將移民與難民視為攫取政治權力的工具。在經濟形勢不佳、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民眾「反移民」情緒高漲的背景下,這些政黨通過大肆渲染移民危機對本國所造成的各種挑戰來激起民眾對現政府移民政策的不滿,從而在選舉中獲得了巨大民意支持。在此背景下,歐美等主要難民申請國的難民政策日趨嚴緊。川普政府宣稱要修改美國庇護(asylum)申請的條件,將那些非法入境者排除在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國際難民權利保護更加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中國外來移民治理的四重挑戰,意味著什麼?
    事實上,全球早已進入「移民時代」,幾乎沒有國家完全置身於國際移民潮之外,對於具有悠久的外來移民歷史,而今又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面對新的內外形勢,如何在挖掘和利用國際移民紅利的同時,有效應對移民治理中的問題和挑戰,已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全球化時代的移民浪潮洶湧澎湃,席捲世界每個角落。
  • CCG最新英文圖書《中國的國際移民:現狀、政策及社會應對》在國際...
    2017年10月,由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博士、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苗綠博士合著的英文研究著作《中國的國際移民:現狀、政策及社會應對》一書正式由國際著名科技圖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出版集團(Springer
  • 全球人才流動和國際移民學術盛會成功舉辦
    人社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科技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國際移民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國際大都會項目委員會以及高校、研究機構等國內各部委、國際組織和產學研各界專業人士近三百人共同參會,就中國的移民機制與人才流動現狀、全球移民治理等重要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本界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由CCG理事長王輝耀博士致歡迎詞和大會介紹。
  • 客舍似家|「國際濱」的國際社區治理挑戰
    答案興許是「國際濱」。正如濱江區委書記王敏所言:「國際化,就是客舍似家,既傳承傳統文化,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讓世界各地的人來了,都能感受到安全、便利、舒適。」這被濱江視為城市國際化、治理國際化的實現路徑之一。
  • 全球數據治理:挑戰與應對
    數據逐漸成為當代社會重要的潛在資源之一,數據治理正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但綜觀當前的全球數據治理,其不僅面臨主權國家間數據治理不同主張的衝突,還面臨個人、企業與主權國家間數據權益失衡等多重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並推動全球數據治理進程向前發展,已是學界和實務界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
  • 移民治理 | 雙重國籍在當前國情下是否適用?
    他們認為,當前全球化時代,各國對高端人才的競爭十分激烈。但由於受國籍限制,他們不能自由方便地回到中國來,在籤證、定居、人才回流後的家庭安排、子女讀書、創辦公司等方面仍很繁瑣。若承認雙重國籍,可吸引高端海外人才和資金、技術進入,緩解中國因人才流失而帶來的損失。
  • 整治「國際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投資移民的門檻高達百萬元、移居海外數年、離婚找素不相識但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或者華僑再婚以讓孩子獲取華僑身份……「出口轉內銷」的複雜程度令人咋舌。
  • 移民|《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20》:中國人最愛移居加拿大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20》。   報告分析了國際人口遷移現狀、趨勢和全球主要移民目的國的移民政策,評估了後疫情時代的移民大勢。  接下來,我們就拎拎這份報告裡的乾貨,並分享給大家。   其次,勞動力引進在擴大,「定向移民」成為趨勢。  第三,難民管制越來越嚴,但國際治理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
  • 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儘管在今天高考不再被視為人生逆襲的唯一途徑,但其依然是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當前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而這一通道,被「國際高考移民」們以並非公平的方式橫插一腳。招收留學生,意在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招收華僑生,意在增進華僑青年對祖國的了解,維繫他們與祖國的感情。
  • 書單 | 全球治理十大研讀書目
    在全球層面,主要分析全球治理的基本態勢,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治理遇到的重大挑戰;在地區層面,通過對歐洲和東亞地區合作的比較研究,提出多元地區治理模式的觀點。其三是中國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中的作用,主要討論中國作為維護者、建設者和引領者參與國際體系變革實踐。二、蔡拓:《全球學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 「國際高考移民」沉痾如何解?
    近年來,「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愈演愈烈、廣受詬病。(8月6日 新華社)所謂「國際高考移民」,指的是中國公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高考,進入國內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時至今日,儘管高考不再被視為階層流動的唯一路徑,但其仍然是國內青年改變命運最公平、最主要的選拔機制。
  • 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的成立標誌著清華大學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和治理三駕馬車的布局和人工智慧科研的矩陣初步形成,人工智慧研究從硬到軟的光譜也正逐漸呈現。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與國際治理方面的已有積累和跨學科優勢,面向人工智慧國際治理重大理論問題及政策需求開展研究,致力於提升清華大學在該領域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和政策引領作用,為中國參與乃至引領人工智慧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 當前農村社會治理面臨哪些新問題
    【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面臨著挑戰,尤其是新老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農村健康發展的難題。解決農村社會治理問題,需要維護農民共同利益,構建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系,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社會治理組織化程度。
  • 朱光耀: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面對重大挑戰,存在五個方面不確定性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原副部長 朱光耀在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人民政協網《商談》欄目啟動儀式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就當前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形勢發表觀點,提出了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和治理危機相互疊加的嚴重衝擊
  • 「新冠疫情與國際關係」系列學術研討會之「新冠疫情與全球治理」惠園論壇舉辦
    本次論壇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承辦,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協辦。在全人類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當下,全球治理問題既重要又複雜,新冠疫情又給全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次論壇緊密圍繞「新冠疫情與全球治理」主題,並設置四個分議題單元展開深入研討。
  •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優秀的名人傳記能夠真實地再現主人公的生平,但能成為這些傳記主人公的只是極個別名人,其生平對海外廣大普通華人的生活現狀未必具有代表性。  海外普通華人新移民的生活現狀究竟如何?  立玉女士的《漂在紐約—美國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況實錄》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記錄了從事20多個不同行業的23位華人新移民在美國最大的都市紐約的真實生存狀況。
  • 【前沿】梁正 吳培熠:數據治理的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
    然而,與目前數據治理問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相比, 當前學界對於數據治理的研究仍然滯後,而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對於理論研究正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儘管信息科學、情報學等對如何管理各種數據已經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學界對數據治理的理論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與數據治理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數據的本質是什麼,應該如何認識數據?什麼是數據治理?目前國內外文獻對於數據治理的研究處於怎樣的狀態?
  • 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治理路徑探討
    【關鍵詞】人工智慧  國際安全治理【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在「人工智慧國際治理」框架下,於2019年6月啟動了一項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進行聯合研究的項目,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會長約翰·艾倫(JohnAllen)為項目總牽頭人。
  • 我國當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處於什麼水平?
    同月28日-31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視作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如何理解治理現代化?相應的衡量標準有哪些?我國當前的治理體系和能力處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