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近年來,「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愈演愈烈、廣受詬病。(8月6日 新華社)
所謂「國際高考移民」,指的是中國公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高考,進入國內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時至今日,儘管高考不再被視為階層流動的唯一路徑,但其仍然是國內青年改變命運最公平、最主要的選拔機制。海外搖身一變,國內名校任選,「國際高考移民」篡改身份走高考「捷徑」,不折不扣踐踏了高校的招生秩序。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以華僑身份參加聯考,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競爭小,錄取率卻更高。短期而言,這種借用弄虛作假手段,「出口轉內銷」謀求特殊通道,更容易獲得上名校的機會,給公眾以「十年寒窗,不如身份一換」的衝擊感,嚴重挑戰了高校錄取的公平性。長期來看,這些造假入學者獲得的好處是連鎖性的,他們畢業後在國內找工作,很大概率會以海歸名義再獲優待,反過來也強化了更多人逾越規則底線的扭曲心理,致使捲入利益更多,對社會毒性也更大。
「國際高考移民」問題以破壞公平的方式「橫行介入」,不僅消耗了有限的優等教育資源,更挑戰了社會正常的價值觀,亟須引起重視,儘快加以解決。今年6月,教育部「重拳」出擊,修訂出臺《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國際學生進入高等院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申請資格進行調整,通過對居住記錄和學生身份認證審查的嚴格要求,提高來華入學的門檻,但現實情況卻是,只要取得了華僑的身份,再送到專門對外的國際學校,經過3年的專業培訓,就能「完美」匹配華僑生的報考資格條件,新規的實施效果恐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活躍著一批提供海外移民、包裝華僑身份一條龍服務的中介機構,並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現有聯考政策下,大部分機構程序正當,並無違規逾矩之嫌。就此而言,家長及其背後機構打擦邊球、鑽空子,折射的不是監管執法問題,而是制度設計問題。在保留華僑生聯考資格的前提下,向「國際高考移民」亮劍,必須提高聯考報名的門檻,比如進一步規範留學生的認證條件,提高對留學生取得外國國籍的時間和在國外生活時長的要求,同時增加個人陳述、審查者對話交流等方式,進行輔助審查認證。
但歸根結底,消滅「國際高考移民」的生存空間,剷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還須嚴把「進門關」,確立更高的外國留學生學業水平基準,給招考機制打上補丁。當前各高校招收外籍學生唯一的統一考試是漢語水平考試(HSK),該考試僅僅對漢語語言水平進行考核,無法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整體衡量。在某種意義上,這進一步催化了中國家長與學生的「投機取巧」選擇。對於留學生學業考試體系、標準、內容及操作模式,需要制訂相對更高的標準,確保其具備考察學業能力水平的基礎,不能讓身份、國籍成為一路綠燈的「通行證」,同時也要建立「嚴出」的教學培養體系,讓留學生接受真正的學術專業訓練,最終學以致用、有所作為,給學校的教學辦學、可持續發展帶來實質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