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2020-07-30 芥末堆看教育
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來源:《教育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一位商人通過改換多米尼加國籍,成功將成績不太好的兒子送入浙江大學。

7名學生的父母通過與外國人或華僑再婚,運作孩子的華僑生身份,試圖通過華僑生聯考進入暨南大學。

在中國長大、學習的學生,通過改換國籍參加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者運作華僑身份參加華僑生聯考,就可以避開競爭激烈的國內高考,輕鬆上名校。

十年寒窗,不如身份一換?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教育改變命運」是一份簡單、樸素的信仰。儘管在今天高考不再被視為人生逆襲的唯一途徑,但其依然是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當前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而這一通道,被「國際高考移民」們以並非公平的方式橫插一腳。

招收留學生,意在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招收華僑生,意在增進華僑青年對祖國的了解,維繫他們與祖國的感情。政策雖好,卻被某些「聰明」的人鑽了漏洞:他們通過某些合法的「捷徑」獲得特殊身份,從而享受特殊優惠政策。不得不說,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早有機構把這當做商機,提供海外移民、包裝華僑身份一條龍服務。希臘25萬歐元購房移民、西班牙50萬歐元購房移民、48萬移民馬來西亞……在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的中國,國際高考移民成了少數人的「特權」。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通過提高國際學生的身份認證門檻,來限制「假留學生」的出現。但對於能夠運作「國際高考移民」的群體來說,無非是多花點時間和金錢罷了,新規的實施效果恐不明顯。

通過投機留學生、華僑生的特殊身份,國際高考移民享受特殊優惠政策,製造出新的高考不公,破壞了留學生招生生態,向社會傳遞出「身份比努力更重要,家庭背景比個人奮鬥更重要」的錯誤價值觀,傷害了普通考生的感情,踐踏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底線。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屢禁不止,逼迫我們思考教育國際化的本質。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指標之一,因此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相較於歐美頂尖大學,中國高校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一些國際優秀生源的吸引力不夠。一方面要擴大招生,一方面又沒有足夠多的優秀生源,於是乎有高校通過降低門檻來吸引留學生,以達到招收國際學生的規模目標。

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寧濫勿缺」。為什麼我們如此迷信留學生的「身份」?提高留學生比例,教育國際化的水平提升了嗎?消耗了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對我們的考生公平嗎?

我們需要向這種歪風邪氣亮劍,給制度打上補丁,切斷權力和資本在高考公平上尋租的路徑。一方面,要嚴格國際學生和華僑生的身份審核,完善國際學生身份審核制度,採取多種渠道綜合驗證。要確立留學生、華僑生的學業基準線,提高錄取標準,把好「嚴進」的入口關。另一方面,要提高留學生、華僑生招生標準,從嚴制定這類學生的畢業標準,建立「嚴出」的教學培養體系,從根源上消除「國際高考移民」的生存空間。

我們需要擺正人才遴選的心態,樹立教育的信心,讓中國高校在創造現代文化成果的沃土中成長。高校需要優秀生源,身份、國籍不該成為一路綠燈的「通行證」,面對高考,不應該有「超國民待遇」。教育國際化不能以規模和數量來衡量,不能為了指標而招收留學生,而要以發展的內在需求和質量作為標準,篩選真正優質的、促進文化交流的人才。這也是一個文化自信的國家的必然選擇。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來源:半月談網圖集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半月談記者 陳夢陽 陳凡靖 王瑩 鄭天虹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及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 整治「國際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即便是對套路毫無了解的「小白」,透過這些複雜操作,也不難感受到這種規避國內高考的「捷徑」所蘊藏的巨大誘惑。「國際移民高考」,幾乎是升級版的「跨省移民高考」,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
  • 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郭振綱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
  • 好文|「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業內專家及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 「工人日報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國際高考移民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導致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
  • 「羽翼課堂教育早報」2020.07.31
    >4、調查:2020,北京教培行業「無暑期」http://www.duozhi.com/industry/insight/2020073110885.shtml【深度觀察】1、終生學習時代,成人高效學習的痛點與方法http://www.jingmeiti.com/archives/471222、背靠龐大流量池 網際網路巨頭卻做不好教育
  • 「國際高考移民」沉痾如何解?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近年來,「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愈演愈烈、廣受詬病。(8月6日 新華社)所謂「國際高考移民」,指的是中國公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高考,進入國內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時至今日,儘管高考不再被視為階層流動的唯一路徑,但其仍然是國內青年改變命運最公平、最主要的選拔機制。
  • 拿外國護照就能上名校:國際高考移民損害教育公平,必須抵制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從浙江大學努某某事件反思教育公平
    · 01 國際高考移民,破壞教育公平的新形態對於國內高考移民,國家出臺了嚴厲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打擊,對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近年來高考移民已很少見。但是,另一種形式的高考移民,近年來卻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造成的惡劣影響,不亞於國內高考移民。
  • 「國際高考移民」引詬病
    「國際高考移民」問題已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軟肋,亟須引起重視,儘快加以解決。繼續升級外國留學生的認證條件,提高對留學生取得外國國籍的時間和在國外生活時間的要求,進一步限制「國際高考移民」。 嚴格對申請者外國護照證明、國籍證明、中國國籍註銷證明、出入境籤章時間進行審核及核算,可增加個人陳述、審查者對話交流、證明人制度等方式進行輔助審查認證。
  • 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39;超國民待遇&39;國際高考移民&34;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不能說這1.5萬名小留學生都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但是裡面有多少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人,我們不得而知。其實,在古代也有高考移民的現象,並且,當時的政府也是嚴厲打擊高考移民的。
  • 媒體談治理高考移民:堅守現有政策是實現高考公平的最佳路徑
    原因不難找,高考被普遍認為是考生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路徑,高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體現。而「高考移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公平的實現。它意在通過利用省際高考分數線差、錄取率差,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參加考試,從而達到上理想大學或成功「上線」的目的。
  • 投機取巧進名校,跨國高考移民遭打擊
    針對國際高考移民,政策量身定製打補丁。部分中國學生從沒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卻以移民的方式搞到外國護照,然後以國際生身份申請國內名校,輕鬆踏進別人搶破頭的「雙一流」。國際高考移民擾亂高考公平與秩序,教育部日前出臺補充規定,試圖堵住這一招生漏洞。
  •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嚴防「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鄒聯克說,主要體現為三個需要,即形勢發展的需要、維護考生正當權利的需要和維護千億人教育公平、打擊高考非法移民的需要。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多年的不斷改革,我國高考制度日趨完善,高考已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
  • 手把手帶你寫評論:深圳高考移民事件|評論解鎖
    無論是國務院的意見還是廣東,開放異地高考的初衷都是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提供便利,如今卻湧入了瞄準制度漏洞的「高考移民」。長此以往發展下去,不僅本省考生的前途受影響,廣東省的教育模式也將受到極大挑戰。重慶大學版本
  • 教育部向「冒名頂替」宣戰,教育公平不容挑戰
    近段時間,數起受害者在高考後遭人冒名頂替的舊案,因為嚴重危害教育公平,先後引發了社會各界密切關注。7月2日,教育部在其官網發布了題為《最高標準 最嚴舉措 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的通報文章,其中針對公眾關心的「冒名頂替」問題,專門作出了嚴肅表態。
  • 「高考移民」是招生考試制度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造成的
    然而,關於「高考移民」的爭論以及相伴而生的教育公平問題卻遠遠沒有終結的意思,並會在放開隨遷子女異地高考而變得更加複雜。    高考移民的產生既有教育的內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從教育內部來看,主要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所產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種集中反映或者說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