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2020-08-05 師者新說


&39;超國民待遇&39;國際高考移民&34;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


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34;是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者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的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2019年,有7名學生被暨南大學招辦質疑為&34;。為了滿足報考條件,自2018年底至2019年初,這些孩子的父母全部離婚,找素不相識但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或者華僑再婚,以讓子女獲得華僑身份。

而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在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更是凸顯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不能說這1.5萬名小留學生都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但是裡面有多少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人,我們不得而知。

其實,在古代也有高考移民的現象,並且,當時的政府也是嚴厲打擊高考移民的。


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那麼,為什麼會有高考移民現象的出現呢?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設立,取代了以門閥貴族所壟斷的察舉制,隨即就出現了高考移民的現象。

在明朝以前,國家級的考試是不分地區錄取的,但是,給各個地區分配的有參加國家級科舉考試(會試)的名額,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級考試的名額,叫&34;。名額的多少,是根據地區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來決定的。

一般情況下,首都所在地區的名額都是遠遠多於地方名額的。

以宋代嘉佑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是266人,而陝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108人的解額,並不算在開封府內。

首都的錄取名額,超過任何一個大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科舉制度終結。

由於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極不平衡,因此,文化發達的省份和文化較差的邊遠省份,在考試難易上大不相同。邊遠省份雖然錄取名額少,但是參加考試的人也少。

唐朝後期開始,由於南方的經濟地位崛起,北方士子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南方人後來居上。

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發生的&34;,是南北衝突的高潮。由於這一年會試錄取的52人全部是南方人,引發北方舉子的強烈不滿,指責湖南籍的考官包庇&34;。雖然最後查無實據,但是朱元璋出於籠絡北方人心的考慮,還是處死、發配了多名考官,並親自主考和閱卷,結果這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

之後,為了緩解南北差異,明朝國家級的科舉考試開始按照南北分別錄取,全國被分為南、北、中三部分,按照55:35:10的比例錄取進士。這種做法一直延續下來,並且對會試錄取名額的劃分越來越詳細。

因為&34;的考生考不過文化強勢地區的考生,所以國家要對弱勢地區搞傾斜,多投錄取名額,降低&34;,從而縮小文化差距。這是國家正義,但對考生個人未必公平。比如身為江西人的歐陽修就觀察到:南方人科舉考試的命中率是&34;,而西北地區命中率則是&34;。

這種&34;,就引發了高考移民。像江浙一帶文風鼎盛地區的士子到西北邊遠省份&34;應考,顯然要比在本省把握大得多。而首都所在地區由於錄取名額多,也是士子們喜歡&34;的地方。

在古代,由於沒有照片、指紋識別等技術,檔案造假的成本低,所以,&34;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古代社會政府也是嚴厲打擊&34;這種現象的。

以清朝為例,童生試是科舉考試的起點,要求參加考試的地方祖、父生活二十年以上,墳墓、田宅都要有證據。&34;上要寫上曾祖、祖父、父親、老師及鄰居的名字,還需要兩位保人畫押,一旦作假被查,將禍及全家,殃及鄉鄰。

清代還獨創了一種&34;制度,就是查看學生的方言,乾隆時期,還專門設置了審音御史。

古代社會對於&34;的處罰還是很嚴重的,宋朝對於&34;者,仗一百,押歸本貫。還有一種&34;制度,參加考試的士子,每10人為一保,一人犯規,連坐的10人皆被淘汰。清朝更為嚴厲,一旦發現&34;者,帶枷三個月,發配到煙瘴之地充軍,&34;考生一律仗打一百。

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雖然備受爭議,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公正、公平的,政府也一直在努力,使高考更加的公正、公平。

被很多考生詬病的分省招生的制度,造成了河南等人口大省的考生名校錄取分數線高,西藏等地區,名校錄取分數線低的問題,從國家層面上講,正是為了保障高考的公平。

由此而造成的&34;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也是政府嚴厲打擊的對象。

現在,俞敏洪提出的這個現象是&34;,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先取得外國國籍,再以華僑的身份參加華僑生全國聯考,而華僑生聯考的難度要遠遠低於國內的高考。

這樣,這些人就能以較低的分數上國內的名校,這對於國內的考生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俞敏洪的提案就是限制&34;這種現象的,通過提高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等方法限制高考國際移民的現象,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考環境。

這關係到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我們必須看到,保障高考的公正、公平,就是在保障大多數人的權益。

希望政府儘快出臺政策,杜絕這種&34;現象的發生,保障高考真正的公正、公平。

相關焦點

  • 高考,絕對公平,卻未必公正
    高考,已然拉開序幕。但總一個問題,擲地有聲:憑藉一場考試的分數,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公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平」公平,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簡而言之,一視同仁,就是公平。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來源:半月談網圖集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整治「國際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投資移民的門檻高達百萬元、移居海外數年、離婚找素不相識但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或者華僑再婚以讓孩子獲取華僑身份……「出口轉內銷」的複雜程度令人咋舌。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半月談記者 陳夢陽 陳凡靖 王瑩 鄭天虹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俞敏洪建議:防範國際高考移民,降低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
    澎湃新聞記者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了三份提案,分別是《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關於充分利用5G優勢進一步推進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的建議》《關於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西部鄉村小學英語教學及師資的建議》在《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中,俞敏洪提到,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 好文|「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業內專家及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 「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及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 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
    案由: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 提案人:俞敏洪 提案內容: 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外國留學生數量快速攀升
  • 媒體談治理高考移民:堅守現有政策是實現高考公平的最佳路徑
    原因不難找,高考被普遍認為是考生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路徑,高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體現。而「高考移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公平的實現。它意在通過利用省際高考分數線差、錄取率差,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參加考試,從而達到上理想大學或成功「上線」的目的。
  • 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郭振綱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而這一通道,被「國際高考移民」們以並非公平的方式橫插一腳。招收留學生,意在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招收華僑生,意在增進華僑青年對祖國的了解,維繫他們與祖國的感情。政策雖好,卻被某些「聰明」的人鑽了漏洞:他們通過某些合法的「捷徑」獲得特殊身份,從而享受特殊優惠政策。不得不說,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 「工人日報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國際高考移民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導致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
  • 拿外國護照就能上名校:國際高考移民損害教育公平,必須抵制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嚴防「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鄒聯克說,主要體現為三個需要,即形勢發展的需要、維護考生正當權利的需要和維護千億人教育公平、打擊高考非法移民的需要。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多年的不斷改革,我國高考制度日趨完善,高考已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
  • 投機取巧進名校,跨國高考移民遭打擊
    針對國際高考移民,政策量身定製打補丁。部分中國學生從沒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卻以移民的方式搞到外國護照,然後以國際生身份申請國內名校,輕鬆踏進別人搶破頭的「雙一流」。國際高考移民擾亂高考公平與秩序,教育部日前出臺補充規定,試圖堵住這一招生漏洞。
  • 解決「國際高考移民」問題的關鍵,是廢除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
    媒體披露,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老師特別就「國際高考移民」問題,提交提案。他主張通過降低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來防範國際高考移民。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國內一些有錢家長通過移民國外,讓子女以留學生的身份輕鬆入學國內重點高校讀書,即所謂」國際高考移民」。
  • 我們吐槽的高考,是這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公平、公正、公開的考試
    這是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殷儲2019年6月參加一檔演講類電視節目時作的演講《中國為什麼有前途》中的一段話,專門講中國的高考及高考的公平問題。節目視頻一出,當時火遍整個網際網路,媒體在轉引時加了一個標題叫《有人吐槽的高考,卻讓全世界都羨慕不已!》。
  • 解決高考移民的最佳方法
    全國各地不斷發生的高考移民事件,都是高考大省向「高考小省」移民,都是由「高考難省」向「高考易省」移民。比如,河北河南考生向京津滬移民,山東河南考生向黑吉遼和內蒙古移民……為什麼會發生高考移民現象?根子還在高考錄取政策的不公平:都是中國人,憑什麼北京人就可以輕鬆上北大?
  • 農村娃因「高考移民」被大學清退,後逆襲為教授,高考公平受關注
    2020年高考在即,關於「高考公平性」的話題再度引發全民討論。當年,我們學校流傳一句:「同樣的分數,在湖南上大專線,在廣西就能讀本科;在湖南上本科線,在廣西就能讀重本」,可見,高考只有相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