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考移民」暴露了高校的深層次問題

2020-08-08 南方都市報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近年來,這一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以前提到高考移民,大多發生在省際之間,由於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導致部分考生鑽政策的空子,甚至採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和途徑,向錄取分數線比較低、錄取率比較高的省份流動,從而達到上大學或者上好大學的目的。因為涉及到教育公平,高考移民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現在不敢說沒有,但勢頭起碼遏制住了,情況也好多了。

讓人想不到的,高考移民竟然出口到國外。所謂「國際高考移民」,是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國際高考移民聽起來很玄乎,但在事實上,與輿論一直詬病的高考移民,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為了「撿漏」,都是採用一些不甚道德的做法。

國際高考移民的存在,同樣蠶食了教育公平。家長不怕孩子吃苦,很多孩子也不在乎吃苦,可當他們發現,自己付出了洪荒之力,好不容易進了高校,結果身邊的同學卻是「一路玩過來」的。而且一些名校,不是他們不努力不優秀,而是因為招生名額有限,有學生更努力更優秀。學不如人只能服輸,當他們知道國際高考移民的存在,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這不僅動搖他們對教育公平的信任,也有可能動搖他們的價值觀。而這,才是最值得重視的。

日前,教育部修訂出臺《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國際學生進入高等院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申請資格進行調整,提高來華入學的門檻。舉措有用,但未必治本。「國際高考移民」的存在,主要還是錄取標準問題。如果堅持「一碗水端平」,學生不分中外,有著大致相同的評價標尺,在國內上不到大學、上不到好大學的,混一個「洋身份」依然如此,這個問題還會存在嗎?

有人提到,不少高校正在爭創世界一流大學,而評價世界一流,包括留學生規模在內的國際化水平是重要指標。比如,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生比例都已超過20%,有不少大學達到30%,而像清華大學,比例只有5.8%左右。吸引更多留學生,當然沒有問題,可是,我們什麼時候看到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是通過降低門檻來吸引學生、提高比例的?為了數量,犧牲質量,是明智之舉嗎?

「國際高考移民」的手段其實並不高明,遏制這個亂象,除了在「最後一米」提高門檻外,還得在「第一米」思考,我們要什麼樣的世界一流,怎麼建設世界一流?不得不說,「國際高考移民」成了教育高冷笑話,暴露出了一些深層次問題。毛建國

相關焦點

  • 「國際高考移民」暴露了高校的深層次問題
    以前提到高考移民,大多是跨省現象,由於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導致部分考生鑽政策的空子,甚至採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和途徑,向錄取分數線比較低、錄取率比較高的省份流動,從而達到上大學或者上好大學的目的。因為涉及教育公平,高考移民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現在不敢說沒有,但勢頭起碼遏制住了,情況也好多了。讓人想不到的,高考移民竟然出口到國外。
  • 解決「國際高考移民」問題的關鍵,是廢除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
    媒體披露,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老師特別就「國際高考移民」問題,提交提案。他主張通過降低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來防範國際高考移民。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國內一些有錢家長通過移民國外,讓子女以留學生的身份輕鬆入學國內重點高校讀書,即所謂」國際高考移民」。
  • 「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
  • 俞敏洪建議:防範國際高考移民,降低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
    澎湃新聞記者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了三份提案,分別是《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關於充分利用5G優勢進一步推進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的建議》《關於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西部鄉村小學英語教學及師資的建議》在《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中,俞敏洪提到,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 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郭振綱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
  • 「國際高考移民」沉痾如何解?
    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近年來,「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愈演愈烈、廣受詬病。(8月6日 新華社)所謂「國際高考移民」,指的是中國公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高考,進入國內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時至今日,儘管高考不再被視為階層流動的唯一路徑,但其仍然是國內青年改變命運最公平、最主要的選拔機制。
  • 好文|「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據今年第14期《半月談》報導,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國際高考移民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導致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
  • 整治「國際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
    即便是對套路毫無了解的「小白」,透過這些複雜操作,也不難感受到這種規避國內高考的「捷徑」所蘊藏的巨大誘惑。「國際移民高考」,幾乎是升級版的「跨省移民高考」,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
  • 「工人日報社評」「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治理國際高考移民之類的造假亂象,清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任重道遠。我們只有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才能守住教育公平這一堤壩不被任何洶湧的暗流衝毀,才能以教育公平護衛社會公平的大環境。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國際高考移民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導致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
  • 俞敏洪:高考國際移民,影響高考的公正公平,事關每個家庭
    &39;超國民待遇&39;國際高考移民&34;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而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在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更是凸顯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不能說這1.5萬名小留學生都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但是裡面有多少是準備回來參加高考的人,我們不得而知。其實,在古代也有高考移民的現象,並且,當時的政府也是嚴厲打擊高考移民的。
  • 國際高考移民挑戰教育公平,制度漏洞亟須打補丁
    而這一通道,被「國際高考移民」們以並非公平的方式橫插一腳。招收留學生,意在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招收華僑生,意在增進華僑青年對祖國的了解,維繫他們與祖國的感情。政策雖好,卻被某些「聰明」的人鑽了漏洞:他們通過某些合法的「捷徑」獲得特殊身份,從而享受特殊優惠政策。不得不說,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 北青報:遏制「國際高考移民」關鍵要提高留學生招生標準
    (相關報導見A7版)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但留學生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其中「本土留學」「國際高考移民」等是輿論關注較多的話題。教育部對國際生申請我國高校政策做出調整,強化國際生的身份審核,目的之一是為了遏制「國際高考移民」,促進教育公平,並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
  • 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
    案由: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 提案人:俞敏洪 提案內容: 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外國留學生數量快速攀升
  • 拿外國護照就能上名校:國際高考移民損害教育公平,必須抵制
    從法律角度說,只要「國際高考移民」學生手中拿的外國護照不是偽造的,國籍上確實的確是外國人,符合國內高校招收留學生的政策和標準,那麼以留學生身份就讀國內名牌高校的「國際高考移民」並不違法違規。但毫無疑問,「國際高考移民」跟國內「高考移民」一樣,都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高考公平,對國內辛苦通過高考進入名校讀書的國內學生極不公平。這背後實質上就是一場「拼爹」遊戲,只要爹媽有錢有權,孩子就可以通過「國際高考移民」的捷逕入讀國內名校。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除了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還出現了『國際高考移民』的現象,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除了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還出現了『國際高考移民』的現象,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
  • 「高考移民」為何屢禁不止?
    為嚴明高校考試招生紀律,通報已處理的3名違規考生情況,他們分別考上清華、復旦、北外後被取消學籍。教育部辦公廳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確保考試招生工作有序實施,嚴禁「人籍分離」。流動的「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最直接的誘因是升學壓力。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1「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除了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還出現了『國際高考移民』的現象,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國際高考移民」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
  • 疫情暴露美國教育深層次問題
    ▲7月11日,孩子們戴著口罩在美國洛杉磯蕩鞦韆|新華社 新冠疫情衝擊下,美國教育界的一些深層矛盾和問題正在顯現。 當前,美國數千所高校和數萬所中小學秋季能否如期開學困擾著美國社會。白宮希望秋季複課,為此推出籤證新規施壓高校,但美國高校不買帳,哈佛與麻省理工甚至將白宮告上法庭;另據《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350萬名教師大多數反對恢復完全的面對面教學,但調查顯示,全美超過一半家長希望孩子早日回到學校。複課問題凸顯了疫情蔓延下,美國各方的利益博弈和重重矛盾。
  • 投機取巧進名校,跨國高考移民遭打擊
    針對國際高考移民,政策量身定製打補丁。部分中國學生從沒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卻以移民的方式搞到外國護照,然後以國際生身份申請國內名校,輕鬆踏進別人搶破頭的「雙一流」。國際高考移民擾亂高考公平與秩序,教育部日前出臺補充規定,試圖堵住這一招生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