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急匆匆地來到醫院急診科,告訴醫生自己的右耳突然出現悶悶的感覺,聽不太清楚。接診醫生仔細檢查後發現,她的右耳鼓膜有一個裂隙狀的穿孔,周邊還有一些血跡。「應該是鼓膜穿孔了」,醫生告訴她。當醫生追問病史時,小姑娘卻一直支支吾吾不肯說,一旁的男友坐不住了,輕輕地說:「是被我親的」。原來,小情侶在親熱時,男友用力對著姑娘的耳朵親了一下,結果就「悲劇」了。看著小姑娘羞紅著臉,男朋友也不停地自責,醫生安慰他們:「鼓膜穿孔經常會遇到,只要處理得當,大部分是可以痊癒的,不要太擔心!」可是,鼓膜那麼深,怎麼會親破呢?
鼓膜穿孔常見原因有哪些?
鼓膜,俗稱耳膜,為一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是外耳道與中耳的分界線。正常的鼓膜對中耳有保護作用,是中耳的天然屏障,承擔著保護中耳腔免受外界細菌感染的重任。鼓膜位於外耳道最深處,且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加之外耳道狹窄彎曲,一般不易受損傷。但是,現實生活中,鼓膜穿孔的事情卻時有發生,如掏耳朵時不小心將鼓膜損傷,或因被扇耳光後導致,也可因耳朵內進蟲或者放鞭炮後出現。總的說來,鼓膜穿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直接創傷 多見於頭部外傷,合併顳骨骨折損傷鼓膜;其次,飛濺的金屬粉、礦渣、電焊火花及誤滴腐蝕劑,如強酸、強鹼會腐蝕鼓膜,也會引起穿孔。另外,挖耳用力過猛或被別人碰撞,也可能穿破鼓膜。
間接損傷 常見於大氣壓力發生急劇變化時,如飛機快速上升、下降,炮彈、射擊的巨大響聲將鼓膜震破。文中小夥用力親姑娘耳朵引起的鼓膜穿孔,也屬於這種情況。
咽鼓管感染 這種情況多見於嬰幼兒。由於嬰幼兒的咽鼓管短、直,而且粗大,鼻分泌物、奶汁等易經咽鼓管流入或嗆入中耳,誘發急性中耳炎。中耳化膿後,膿液腐蝕鼓膜,也易造成鼓膜穿孔。
中耳病損 內膽脂瘤或腫瘤形成過程中,會破壞鼓膜而表現為鼓膜穿孔,此種情況千萬不能被鼓膜穿孔蒙蔽,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
鼓膜穿孔後會怎樣?
外傷導致的鼓膜穿孔,患者常常會突然感到耳痛,聽力立即減退伴耳鳴,出現耳內悶脹感,有時候還會出現外耳道少許出血。
鼓膜是傳音結構重要組成部分。人之所以能聽到各種聲音,主要是通過聲波振動鼓膜,然後經中耳聽骨鏈傳到耳蝸,進而引起神經反射形成聽力。所以,鼓膜穿孔後,鼓膜有效振動面積減少,外界聲波的能量傳入內耳減弱,聽力自然就會下降。而聽力下降的程度取決於鼓膜穿孔的大小和位置,一般小的前方穿孔對聽力影響較小,而大的穿孔會導致較嚴重的聽力損失,卻不至於完全耳聾。
一旦鼓膜穿孔,中耳失去鼓膜的保護,當外耳道進水時,例如洗頭、洗澡或遊泳,汙水會經由破孔灌入中耳,外界的細菌、異物也可經穿孔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中耳反覆發炎還可能導致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導致聽小骨受侵蝕進一步聽力下降,甚至可能導致眩暈、面神經癱瘓、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外併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
鼓膜穿孔了該怎麼辦?
一旦發現鼓膜穿孔,不必過分緊張,但也不可輕視。鼓膜兩面都有豐富的血管,修復能力很強,因此,鼓膜外傷破裂穿孔後,多可自行癒合,但仍需注意以下幾點,否則被細菌感染,引起化膿性中耳炎,自愈的機率就會大大減少。
1. 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這是非常重要的。外傷後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淨和取出外耳道異物、耵聹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細菌感染,可用消毒棉花輕輕塞在外耳道口,以防髒物進入耳內,引起感染。
2. 禁止用水衝洗外耳道,不要遊泳、洗頭,也不要用任何藥物滴耳,因為這樣容易使細菌進入中耳引起感染。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必要時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預防感染。
3. 懷疑鼓膜穿孔的,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確定為鼓膜穿孔者,要詳細了解穿孔的部位、範圍、病因;病因不清楚時,需要做電測聽及中耳乳突CT等進一步檢查;一旦確定是由於病變引起的鼓膜穿孔,則需要儘早手術探查中耳並行鼓膜修補術。
株洲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 彭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