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清平樂》中,徽柔和曹評的愛情硬生生掐斷了,真真虐心。
歷史上曹評的原型是曹佾之子,曹皇后的親侄子,擅長文史和書法。先後擔任過溫州防禦使、相州觀察使、殿前都虞候、平海軍節度使等等。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曹評活到了六十六歲去世,但是並未提及他跟福康公主有過什麼緣分糾葛,所以曹評和福康公主的故事,應該只是小說和影視劇虛構出來的。
性喜文史,書有楷法。慈聖命書屏以奉,神宗即賜玉帶旌其能。尤善射,左右手如一,夜或滅燭能中。伴契丹使者射,嘗雙破的,客驚竦。在戚裡號為湛厚。卒,年六十六,贈開府儀同三司。
史籍中的曹評,是文武雙全少年郎。
影視劇中的曹評,是公主剪不斷的白月光。我們就以影視劇中的曹評,來分析他和公主這段無望無果的虐心之戀。
曹評在仁宗皇帝的一通神操作下,他退縮了,為了曹家上下,他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愛情,在仁宗問他想娶徽柔為妻嗎。他甚至沒等仁宗接下來說的條件,就不斷認錯。磕頭
"你想娶徽柔為妻嗎?""臣不敢,臣不敢,臣不敢。臣真的知錯了。""你都不問問我,娶我女兒的條件嗎?或許你能做到呢?""公主是國朝最尊貴的女子,臣才疏學淺,如何配得上?""不配?既然你覺得自己不配,那又為何去招惹她?""臣,年少無知、愚蠢糊塗、不自量力。臣,臣現在真的知錯了。"
看到這段,估計很多小夥伴會心疼躲在偏殿的徽柔,也很氣曹評的退縮吧。曹評可氣,也可憐。仁宗看似給他機會,但並沒有說得明明白白,反而是皇城司的人一直包圍著曹家……曹家已經出了一位皇后,皇帝養子趙宗實又娶了曹家外甥女高濤濤。(曹評表妹),仁宗忌憚曹家,擔心曹家外戚勢力做大,這也合乎一個帝王的心思。而曹評此時,應該已經被一盆冷水澆醒了天真的想法,也懂得了帝王心思的可怕。他不能為自己的一己之情置曹家上下與水火。置自己姑姑,自己表妹於險地。他認清了現實、皇帝猜忌曹家,他不敢再任性妄為,把曹家放到火上烤。
有小夥伴說曹評沒擔當,但設身處地,就理解了曹評的處境,曹評一直說的是不敢,沒有說不想,皇帝派了皇城司監視曹家,他父親也上了自劾的奏疏。他不能為了自己的愛情,而且還是絕對不可能得到的愛情犧牲全族的性命。皇帝看似給他選擇,其實暗地裡已經威脅他了。
但是還是不能不怨呀,要是曹評再能鑑定一下下,是不是他、徽柔、懷吉、李瑋的命運就都不一樣了。
臣知錯了,曹評真的知錯了嗎?不過是為了曹家、為了皇后和將來的皇后(高滔滔),違心地說自己不配娶徽柔,也許,為了曹家,他是有擔當的;為了徽柔,就不敢繼續再踏雷池一步了。
他不敢再堅持,也沒能領會仁宗的意思,不等宋仁宗說條件,就一股腦地認錯,一味的退步,原來有反轉的可能的,都生生被他的"連珠炮"擊碎了。
不敢、知錯。還是太過年少,心智不堅呀。如果是年長的話,就不會在官家面前那麼惶恐了,除了認錯啥也不會。
"我再問你一遍,你想娶徽柔嗎?""臣即刻出京,永遠不去影響公主。臣即刻出京,永遠不去影響公主。"
真心心疼徽柔,親耳聽到自己一心愛的人,屈服了權力,放棄了她。
宋仁宗以為徽柔親眼目睹了曹評的表現之後,已經接受了那樣的結果,跟徽柔說:"我甚至沒有機會把昨晚與你商定的三個條件:一生不為官,終生不納妾,所生長子姓趙提出來。"這時,徽柔承認自己輸了,但是沉默了一會後,她走近了宋仁宗,給了宋仁宗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在他耳邊說:"爹爹,我輸了,但你也不會贏,你若毀了他,我就殺死你唯一的女兒。"
其實,曹評的表現,是仁宗最想看到的,他雖答應徽柔的三個條件,但並未給曹評任何有轉圜的希望,曹評的表現讓徽柔失望了,爹爹的所作所為又豈能瞞過徽柔的眼睛。這兩個愛他的男人,卻在用不同的方式傷害她。
曹評是懦弱了,但他不是不愛徽柔,而是責任讓他不敢再愛徽柔,他或許以為,即使沒有他,徽柔也會值得被另一個人愛。
但是,愛誰不愛誰,其實那麼輕易就能開始,那麼輕易就能結束的麼?
仁宗也是愛徽柔的,他讓把最好的都給女兒,他要讓女兒做大宋最快樂的女子,可是,偏偏是他,掐斷了他最愛的孩子的幸福。
他若知道,他認為的能像父母一樣疼愛照顧徽柔的舅舅家,能把徽柔呵護一輩子的李瑋,最後竟虐待徽柔,他得多恨自己。可以說,福康公主後半生的悲劇,都是源於這段不幸的婚姻。
不管是誰,都無權決定他人的幸福,不管是出於善意也好,惡意也罷。而皇室的公主,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己不能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