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2月8日消息: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負面偏好機制」,媒體能否為贏得受眾、佔領市場,而去迎合這種「偏好」?新的傳播格局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需要重點防範哪些新聞道德失範行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如何發揚我國新聞界的好傳統並不斷豐富其內涵……
作為新聞道德建設的一方重要平臺,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成立一年多來,在探索新聞道德理論、建立新聞道德投訴核查機制和踐行新聞道德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嘗試。
研究新聞道德失範的「新變異」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打造新聞傳播品牌的所有戰略中,新聞道德的確立和建設應是第一位的。
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於去年5月掛牌成立,是全國首批5個省市試點單位之一。社會各界對該委員會給予了充分重視。上海市委、市政府13個委辦局的相關領導,上海主要媒體集團的相關領導,以及部分社會知名人士,擔任該委員會委員。據了解,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代表性之廣泛、層次之高、專業和知名人士之多,為其他類似組織所少見。
市委宣傳部對新聞道德委員會試點工作高度重視,積極支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麟表示,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開展新聞道德委員會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責任,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發揮好新聞道德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切實取得試點效應和實際效果。
市新聞道德委員會成立後,加強理論探索,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抓好新聞道德建設。
「新聞道德失範有怎樣的『新變異』?」
經過廣泛調查,舉辦座談會、研討會,「新變異」的特點越來越清晰。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多年來,新聞界一直反對的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新聞和不良廣告這些有違新聞道德的現象事件有所遏制,但並未銷聲匿跡。而在新的傳播手段、新的媒體格局下,新聞道德領域出現「新四害」:即渲染過度、立場錯誤導致的「暴力新聞」;報網串通、以訛傳訛造成的「惡化新聞」;不採訪不核實、網來網去的「剽竊新聞」和損害被採訪者權益的「侵權新聞」。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源是,個別媒體發展盲目、新聞業務方向不清、責任和道義觀念淡化。
市新聞道德委員會還發布了兩項課題成果——《2013年十大傳媒倫理事件研究報告》和《上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情況調查研究報告》,為完善新聞道德理論夯實了基礎。調查顯示:上海新聞工作者是一支年輕化的隊伍,平均年齡32歲左右,「80後」是主力軍;網絡與微博已成為他們獲取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超過六成的上海新聞工作者認為「新四害」危害甚大,並普遍認為有必要開展新聞職業道德教育。
業界與學界達成一致觀點:不管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公信力是保證其永續發展的基礎,任何以貶損公信力換取生存保障的行為,都將得不償失。
建「他律」平臺,促行業「自律」
一家無證無照食品作坊,卻被本市數家媒體捧為「人氣美食」?去年,市新聞道德委員會舉報中心接到投訴。受理新聞道德失範投訴舉報,是該委員會打造「他律」平臺的重要一環。
這個食品作坊位於居民區,長期影響周圍居民生活,而且無證經營,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市新聞道德委員會接到群眾舉報後,認真查處。有關新聞單位聞過則改,表示將「以誠信和公信力作為報導的支撐,絕對不再報導無證攤販和沒有衛生資質的飯店,也絕不會報導影響市容和他人生活的飯店、聚點。」委員會指出了有關媒體記者責任意識淡薄,採訪工作不深入不紮實的問題,並將這一案例通報了全市新聞界,希望舉一反三。
無獨有偶。去年7月,網絡上盛傳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韓生「強烈呼籲保護上海提籃橋監獄」的話題,影響廣泛。韓生表示,他從未接受過任何記者採訪。針對這一典型的「侵權新聞」,在市新聞道德委員會介入調查後,有關媒體認識到這種未經採訪、道聽途說的報導非常不妥,向韓生致歉。該媒體內部則對責任記者做了行政警告處分和工資降一級的處理。
切實發揮好舉報中心監督作用的同時,市新聞道德委員會還經常向市新聞主管部門、全體委員和全市新聞界印發接受投訴舉報查處的情況通報,分析失德行為,促進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自律。
新聞道德建設,事關新聞工作者的品格,事關媒體的品格。正如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市新聞道德委員會主任宋超所言,「品格是靈魂,是價值取向的核心所在,關乎大局,關乎新聞事業能否持續健康地發展。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全局性的認識。要讓我們的新聞傳播可信、可看(聽)、可敬、可親。」
多角度傳播,提高全社會媒介素養
風起雲湧的新媒體領域,怎樣構建良好的新聞道德生態?這是一個新課題。
今年10月1日,一家視頻網站在轉播上海綠地申花與江蘇舜天的足球比賽時,出現了解說員用不文明語言詆毀、歧視球員的情況,引起網上一片譁然。事後,當事媒體做出了開除相關責任人和進行微博道歉的處理。
市新聞道德委員會積極進行督導教育,要求該媒體認真落實整改。該網站表示,他們的員工大部分是80後、90後,對媒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單位也疏於培訓。此次事件正好促使網站高層警覺,抓制度落實,他們表示,感謝市新聞道德委員會的指導,承諾進一步落實整改。
對這一事件的督導過程,也引發了委員會的思考:新媒體層出不窮,但與傳統媒體一樣,新媒體同樣需要遵守新聞道德規範,堅守媒體責任。對新媒體的新聞道德、職業操守如何監管,需要進一步研究。
深入思考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新聞道德也是一種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對這種文化的傳播不能僅僅停留在行業範圍,搞體內循環;而應該多角度、長時期地向社會傳播,以提高整個社會的媒介素養,淨化社會風氣。
在市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下,市新聞道德委員會將開展巡視督導工作,關注新聞職業道德失範的重點領域,有效發揮委員的作用,廣泛聯繫新聞界和受眾,聽取對新聞界道德建設的意見建議,打造「自律與他律」有效複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