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練習寫作文時,常常有這樣的句子,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如白駒過隙」,那時候,寫也就寫過去了,並不知道時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看看現在的生活,什麼都要追求快,唯獨奢求時間流逝慢一點。
這算是奢求,還是最後的掙扎。
時間從每個人的身邊真實的流逝,我們雖然無法準確的證明時間是如何流逝的,但是我們能感知到我們的生命隨著時間流逝在逐漸減少。
或許,未來有一天,屬於你的時間不再流逝了,說明你這個人也停止擁有時間了。
看看過去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遵循著有規律的農耕作息。那時候,飯店少,娛樂少,沒有出現網際網路,日子平平淡淡,人們之間真情實感。一年中仿佛過得最紮實的一天莫過於一家人團聚之日,歡笑聲,透過窗戶縫隙,到達遙遠的地方。
現在,時間流逝快,至於怎麼快,人們的惶惶終日,人們的重複性生活,沒有節奏的作息,打破原有的一些常態。並不是說打破了並不好,更沒有持反對意見在反對現代的文明。
我們回顧歷史,雖然時間久遠,但卻過得一份真實,這種真實就是對時間的真正感悟。
當然,歷史中也有許多度日如年和度年如日之人,現在也不少。
關於時間,到底要慢一點,還是快一點。這還得要正確認識時間。
01準確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的時候馬虎不得。認識時間要像認識一個人,要看、要思、要交流、還要碰撞、還要互相尊重、還要……
認識一個人,重在參與,有句話不是說:過去的你來不及參與,現在的我加入進來,參與你的未來。
為什麼我們對於認識一個人,可以思考的如此之深切,到了時間,卻連想都不想一下呢?
很多人就覺得時間是天生的,就好像我們天生要吃飯一樣,但吃飯與時間不同,吃飯屬於你的行為,時間屬於大自然的規律。你的行為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找到規律,然後按照規律再去發展。
怎麼認識時間,跟認識一個朋友一樣。
認識朋友的時候,我們會談及過去,現在,未來。
當然,認識時間也需要這三個維度:過去,現在,未來。
時間有過去嗎?有。只是我們沒有了解。
時間的過去代表歷史的過去,代表個人歷史的過去。只有充分了解過去事情和自己,才能更加準確認識時間。
看到歷史長河種種事情的發生,隨著時間推移變為塵土。看到我們自己的過去,發覺浪費的時間太多太多。看到這些,我們沒有一絲絲的覺悟,因為我們覺得已經過去了,可以重新再來過。
再來過不就是當下嗎?當下的時間可以讓你來過一次,可以讓你目睹現在發生的事情,可以目睹現在的自己在做什麼,可是我們還是不會覺悟。
直到發覺自己未來時間所剩無幾,才悔恨沒有和過去好好說一聲再見。
我們從過去,現在,未來認識時間,準確的知道自己一切經歷都幹了什麼,要比模糊的回憶好很多。
準確認識時間就是準確認識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不要馬馬虎虎,更不要我覺得可以重新來過……
02感知時間是如何加速的
在《閱讀是最好的獨處》有這麼一句話分享給大家:一些智者早就注意到了時間變快的問題。
作家韓少功在十年前曾感嘆道:「安寧和舒適加速了時光,縮短了我們的生命,是一種偷偷的掠奪。雷同的日子無論千萬也是也只是同一種日子,人們幾乎已經不能從記憶中找出任何圖景或聲響,作為歲月存在過的證物。」
看了這句話,我們能反思的是安寧和舒適,反思從雷同的日子尋找斑點不同。
很可惜,我們總是不能認知去反思。
真正的反思就像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浪費時間,而多次反省才是感知時間加速的最好辦法。
反思安寧,安寧即為安定和寧靜,安定就像是按部就班,寧靜就像是從按部就班中尋找些許寧靜。安寧帶來的是無聊,無聊帶來的是消遣,消遣帶來的是娛樂,娛樂帶來的是時間的加速。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放鬆,但一放鬆就得賠掉自己整整兩天的時間。
一個晚上的放鬆,暈暈乎乎,倒頭就睡,一睡另一個黑夜,為了調整,又到了另一個黑夜,到了第三天,你覺得不但沒有輕鬆,反而愈加嚴重了,你懷疑娛樂沒有到位,索性再來一次。
你說你這麼浪費時間,良心不會隱隱作痛嗎?
反思舒適,舒適即為舒服的環境合適的溫度,舒適的結果是,一時舒適,一直舒適。最後,沒得時間,只能迎難而上,不適加上不適,時間沒利用到位,反而一頭霧水。
當時間不知不覺拋下你的時候,你要盡力去抓住它。
抓住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把孔子先生的話,再一次送給你,務必牢記。
反省的好處大家只有反省了才知,比如,回想過去的一個小時幹了什麼,讓時間更加親近起,會讓每一天的你真真實實的感知時間每一段的變化,而感知則需要反省,反省則需要自律和練習。扯遠了。
大家心知肚明,開始反省為上策。
03無限接近時間
接近時間不是為了謀求什麼,而是讓我們自己變得真實起來。
我們深切而飽滿的看到、聽到、嗅到、品嘗到、觸摸到現實世界的一切,我們才能感知時間的真實,更加能感知時間流逝的真實。
因為我們確確實實已經做事了,而且做的事情有意義。
無限接近時間,可以用閱讀做個類比。我們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閱讀每一個文字,思考每一個文字的意義,思考一個段落的意義,回味一章的核心觀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我們閱讀的時候從我們身邊流過,也只有在閱讀的時候,時間是接近我們的,我們方能感知時間正在滴答滴答走過去。
有的人喜歡在家裡擺放老式的鐘表,有聲音的那種,每走一秒滴答滴答響一聲,因為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我們實實在在的感知時間在走。
16世紀的義大利詩人亞裡奧斯圖曾感嘆:「一個無知的人,在空閒時多麼悲慘啊。」
當時間變快,會出現越多「無知的人」。
無知並不是別人帶來的,而是自己的虛度光陰帶來的。如果想要不那麼悲慘,從閱讀開始接近時間,這樣我們不會在空閒時間悲慘,而是能在空閒時間與思想對話,與古人聖賢對話。
且看16世紀的詩人,2000多年前的孔子都能感知時間,為何到了現在,人們失去了這樣與時間無限接近的感知呢?
我們在思考,在思考如何利用時間,結果思考一天,沒什麼結果,就變成了浪費時間的天才;我們要行動,結果在如何行動上糾結了一天,結果沒有行動,最後變成了躺倒鴨;我們要閱讀,最終在看那本書上糾結半天,最終除了書名,什麼都沒有記住;我們要思考,結果始終找不到一個可以思考的入口,於是高興地關上門,面壁思過,僅僅只是面壁思過。或許在看牆上的紋路,或許在想裡面到底有什麼,又或許在想為何是面壁思過,而不是壁對我思過,又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