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重要還是染色體重要?飲食習慣究竟有怎樣的影響?
「瘋克雞」引爆性別爭奪戰
一隻在照直角鏡子的「瘋克雞」。它的左半部分是雄性,肉垂較大,也較強壯。右半部分肉垂萎縮,也較瘦弱。斑馬雀中也有雌雄嵌體的情況。
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關於雌雄同體的「瘋克雞」的文章改變了人們對性別表現決定因素的看法;而發表在《美國科學學院進展》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稱,孕婦吃什麼對胎兒的影響男女有別。「性別和發育的關係」一直是個老話題,看來最近特別熱。
1半雄半雌「瘋克雞」
在最近的一期《自然》雜誌上,有一篇文章的配圖看起來很「驚悚」———一隻雞看起來一半是公雞,一半是母雞。雌性那邊是褐色的,有比較小的肉垂,身體比較輕巧。而雄性的一半是白色的,有較大的肉垂、強大的胸肌和較重的骨骼。
這些雞被稱為「雌雄嵌體」(gynandromorphs)。從第一性徵來說,它或者是公雞或者是母雞,或者能授精,或者能下蛋,但在第二性徵的表現上,卻是一半雄,一半雌。
這種「雌雄嵌體」在鳥類中其實並不罕見,大約有萬分之一的鳥是雌雄嵌體。「雌雄嵌體」的雞被稱為「瘋克雞」(funkychicken),它就像「瘋克音樂」一樣別具一格。對於「瘋克雞」的成因,科學家以前一直認為是因為激素失調導致的,但近期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這種雞一半的細胞擁有雌性染色體,另一半擁有雄性染色體。
對多數哺乳動物來說,雌性都有兩個X染色體,雄性有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就是說雄性有一個「不一樣的染色體」(Y);而對於鳥類和更低等的脊椎動物來說,雌性擁有ZW染色體,而雄性擁有ZZ染色體,擁有「不一樣的染色體」(W)的是雌性。
科學家們發現,在「瘋克雞」的身體內,既有帶有雄性染色體「ZZ」的細胞,也有帶雌性染色體「ZW」的細胞,也有帶雄性染色體「ZZ」的細胞。神奇的是,「ZW」細胞組成的組織是雌性化的———較弱的肌肉和骨骼,較灰暗的羽毛和較小的肉垂;而「ZZ」細胞組成的是正相反的雄性化組織。
2細胞基因定雌雄
這絕不止是一個「獵奇性」的發現。愛丁堡大學的柯林頓(MichaelClinton)說:「這項研究完全顛覆了關於鳥類性別的認識。我們現在相信決定性別發育的因素根植於雄性和雌性的細胞中,最終的決定因素是性別基因如何表達。」
決定哺乳動物性別特徵的是激素。如果細胞接觸到的雄性激素佔壓倒性優勢,就會向雄性化的方向發展;而如果細胞接觸到的雌性激素佔壓倒性的優勢,就會向雌性化的方向發展。那麼,基因又起什麼作用呢?原來,在胚胎發育的某個階段,基因會「指揮」一組細胞發育成卵巢或者睪丸,開始分泌雌性或者雄性的激素,這些激素讓其他的細胞產生雄性或者雌性的特徵。如果切除這些器官,並且施以相反性別的激素,哺乳動物會顯現出相反性別的特徵。
「瘋克雞」的性腺早就開始分泌激素,細胞仍然「我行我素」,所以決定性別特徵的應當是細胞包含的基因,而非激素的影響。杜克大學的巴斯克和凱佩爾說:「新的研究表明,對於鳥類來說,在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有決定性別的過程,性別並不只由性腺決定。」所有的鳥類都應當有這種特徵,而「瘋克雞」因為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異常融合現象,身上具有兩種基因,無意中暴露了這個秘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諾(ArthurArnold)通過對雌雄嵌體斑馬雀腦部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巴斯克和凱佩爾表示,現在的大問題是鳥類的這種性別發育模式是否也會出現在其他的脊椎動物身上。而柯林頓推測說:「我們相信所有的鳥類,可能還有比較低級的脊椎動物,會有這種『細胞性別』的現象。哺乳動物的細胞可能也有這種現象,但它被激素的作用壓倒了。」
3孕期食譜影響胎兒性別?
無獨有偶,另一篇關於和性別、基因有關的文章讓人們對生男生女有了新的認識。3月8日的《美國科學學院進展》網站的一篇文章稱,母親懷孕時的食譜會對雌雄胚胎產生不同的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殖生物學家羅森菲爾德(CherylRosenfeld)在論文中說,雌性胚胎所在的胎盤對母親的飲食更加敏感,受雌激素的影響時,會分泌出雌激素受體蛋白。這些蛋白質讓胚胎對雌激素更加敏感,有可能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羅森菲爾德的小組給老鼠準媽媽們準備了3種食譜:超高脂食譜、一般鼠糧和超低脂食物。每種不同的食譜都在胎盤中產生了不同的基因活動。原先科學家已經認為食物會對胎盤的行為產生影響,但令人驚訝的是,雌性胚胎所在的胎盤對食物的反應比雄性胚胎所在胎盤對食物的反應要強。
研究表明,當老鼠準媽媽吃標準鼠糧時,在雌性胚胎所在的胚盤,雌激素受體蛋白活性比雄性胚胎所在的胚盤更強;當老鼠準媽媽吃高脂肪的食物時,這種差別更加明顯。這說明雌性的胚胎更容易受害於激素紊亂。這項實驗並不能得出結論食譜會影響出生的性別比例,但是確實發現食用高脂肪的老鼠確實產下更多的雄性幼崽。這項研究表明胎盤可能是這些子女性別差異的原因,羅森菲爾德說:「如果胎盤不太好,那麼胎兒也不會太好。」
這項研究有助於解決一個謎題:為什麼母親的食譜可以改變男女出生比率,並且導致出生後子女的健康水平的不同。之前的研究顯示在受孕前後食用低熱量食物的母親更容易生女孩,而食用高熱量食物的母親更容易生男孩。肥胖母親生的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得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等代謝疾病。
但科學家指出,用這種方法來保證「生男孩」是不可行的,因為胚胎的性別在受孕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食譜只是會改變胎盤的環境,影響胚胎的成活率。在懷孕的時候食用高脂肪的食物固然可能提高生男孩的比率,但同時也提高了生出患病女孩的比率,這是相當危險的。(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