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PCB上的單端阻抗控制50歐姆

2020-12-25 電子產品世界

  很多剛接觸阻抗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常見的板內單端走線都是默認要求按照50歐姆來管控而不是40歐姆或者60歐姆?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又不好回答的問題。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們也查找了很多資料,其中最有知名度的是Howard Johnson, PhD關於此問題的答覆,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229.htm

  為什麼說不好回答呢?信號完整性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權衡取捨的問題,所以在業內最著名的一句話也就是:"It depends……" 這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個問題。今天高速先生也就這個問題綜合各種答覆來簡單總結下,在此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總結出更多相關的因素。

  首先,50歐姆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這得從標準線纜說起。我們都知道近代電子技術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軍隊,慢慢的軍用轉為民用,在微波應用的初期,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阻抗的選擇完全依賴於使用的需要。隨著技術的進步,需要給出阻抗標準,以便在經濟性和方便性上取得平衡。在美國,最多使用的導管是由現有的標尺竿和水管連接成的,51.5歐姆十分常見,但看到和用到的適配器/轉換器又是50歐姆到51.5歐姆;為聯合陸軍和海軍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名為JAN的組織成立了,就是後來的DESC,由MIL特別發展的,綜合考慮後最終選擇了50歐姆,並且特別的導管被製造出來,並由此轉化為各種線纜的標準。此時歐洲標準是60歐姆,不久以後,在象Hewlett-Packard這樣在業界佔統治地位的公司的影響下,歐洲人也被迫改變了,所以50歐姆最終成為業界的一個標準沿襲下來,也就變成約定俗成了,而和各種線纜連接的PCB,為了阻抗的匹配,最終也是按照50歐姆阻抗標準來要求了。

  其次,從線路板製作可實現的角度出發,50歐姆實現起來比較方便。從前面阻抗計算公式可知,過低的阻抗需要較寬的線寬以及薄介質(或較大的介電常數),這對於目前高密板來說空間上比較難滿足;過高的阻抗又需要較細的線寬及較厚的介質(或較小的介電常數),不利於EMI及串擾的抑制,同時對於多層板及從量產的角度來講加工的可靠性會比較差;而50歐姆在常用材料的環境下普通的線寬和介質厚度(4~6mil)即符合設計要求(如下圖一阻抗計算),又方便加工,慢慢的成為默認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從損耗的角度出發,根據基本的物理學可以證明50歐姆阻抗趨膚效應損耗最小(摘自Howard Johnson, PhD的回覆)。通常電纜的趨膚效應損耗L(以分貝做單位)和總的趨膚效應電阻R(單位長度)除以特性阻抗Z0成正比。總的趨膚效應電阻R是屏蔽層和中間導體電阻之和。屏蔽層的趨膚效應電阻在高頻時,和它的直徑d2成反比。同軸電纜內部導體的趨膚效應電阻在高頻時,和他的直徑d1成反比。總共的串聯電阻R,因此和(1/d2+1/d1)成正比。綜合這些因素,給定d2和相應的隔離材料的介電常數Er,可以用以下公式來使得趨膚效應損耗最小。

  在任何關於電磁場和微波的基礎書中,都可以找到Z0是d2,d1和Er的函數。

  把公式2代入公式1中,分子分母同時乘以d2,整理得到

  從公式3分離出常數項( /60)*(1/d2),有效的項((1+d2/d1)/ln(d2/d1))來確定最小值點。仔細查看公式3的最小值點僅由d2/d1控制,和Er以及固定值d2無關。以d2/d1為參數,為L做圖,顯示d2/d1=3.5911時,取得最小值。假定固態聚乙烯的介電常數為2.25,d2/d1=3.5911 得出特性阻抗為51.1歐姆。很久之前,無線電工程師為了方便使用,把這個值近似為50歐姆作為同軸電纜最優值。這證明了在50歐姆附近,L是最小的。

  最後,從電氣性能的角度看,50歐姆的優勢也是綜合考慮之後的折中。單純從PCB走線的性能來說,阻抗低比較好,對一個給定線寬的傳輸線,和平面距離越近,相應的EMI會減小,串擾也會因此減小,同時也不易受容性負載影響。但從全路徑的角度看,還需要考慮最關鍵的一個因素,那就是晶片的驅動能力,早期大多數晶片驅動不了阻抗小於50歐姆的傳輸線,而更高阻抗的傳輸線由於實現起來不便,所以折中採用了50歐姆阻抗。

  綜上所述:50歐姆作為業界的默認值有其先天的優勢,同時也是綜合考慮後的折中方案,但並不是說就一定要用50歐姆阻抗了,很多時候還是取決於與之匹配的接口,如75歐姆仍然是遠程通訊的標準,一些線纜和天線都是使用的75歐姆,此時就需要與之匹配的PCB線路阻抗。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晶片通過改善晶片驅動能力,來降低傳輸線的阻抗,以此得到更好的抑制EMI和串擾的效果,如Intel的多數晶片要求阻抗控制在37歐姆、42歐姆甚至更低,在此不再贅述。


相關焦點

  • PCB設計為什麼一般控制50歐姆阻抗?
    阻抗是什麼?PCB設計中阻抗為什麼要控制在50歐姆?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學習一下阻抗的知識。阻抗:在具有電阻、電感和的電路裡,對電路中的電流所起的阻礙作用叫做阻抗。圖1 疊層信息圖示從上圖可以看出,設計上面的單端網絡一般都是50歐姆來管控,那很多人就會問,為什麼要求按照50歐姆來管控而不是25歐姆或者80歐姆?
  • 為什麼PCB上單端阻抗控制50歐姆,為什麼常規是10%的偏差?
    很多剛接觸阻抗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常見的板內單端走線都是默認要求按照50歐姆來管控而不是40歐姆或者60歐姆?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又不好回答的問題。為什麼說不好回答呢?01為什麼PCB上的單端阻抗控制50歐姆→點擊查看←很多剛接觸阻抗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常見的板內單端走線都是默認要求按照50歐姆來管控而不是40歐姆或者60歐姆?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又不好回答的問題。
  • pcb版圖的阻抗控制怎麼計算
    特性阻抗,體現在PCB板上,主要是通過疊層、線寬、線距。在PCB版圖布局完成以後,我們要對PCB板進行層疊設計,將PCB板按照一定的厚度疊好以後,根據層疊結構,通過SI9000這個軟體來進行阻抗線寬的計算,然後根據計算好的線寬來進行布線,即可達到控制特性阻抗的效果。
  • 為了信號完整性,如何控制PCB的控制走線阻抗?
    沒有阻抗控制的話,將引發相當大的信號反射和信號失真,導致設計失敗。常見的信號,如PCI總線、PCI-E總線、USB、乙太網、DDR內存、LVDS信號等,均需要進行阻抗控制。阻抗控制最終需要通過PCB設計實現,對PCB板工藝也提出更高要求,經過與PCB廠的溝通,並結合EDA軟體的使用,按照信號完整性要求去控制走線的阻抗。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9726.htm  不同的走線方式都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對應的阻抗值。
  • RF中的阻抗匹配和50歐姆是怎麼來的?
    其中,30歐姆的同軸電纜可以傳輸的功率是最大的,77歐姆的同軸電纜傳輸信號的損耗是最小的。30歐姆和77歐姆的算術平均值為53.5歐姆,30歐姆和77歐姆的幾何平均值是48歐姆,我們經常所說的50歐姆系統阻抗其實是53.5歐姆和48歐姆的一個工程上的折中考慮,考慮最大功率傳輸和最小損耗儘可能同時滿足。
  • 影響PCB特性阻抗的因素有哪些?
    其壓合後的厚度與壓機的平整性、壓板的程序有關;對所使用的任何一種板材,要取得其可生產的介質層厚度,利於設計計算,而工程設計、壓板控制、來料公差是介質厚度控制的關鍵。第二個:線寬,增加線寬,可減小阻抗,減小線寬可增大阻抗。
  • 射頻變壓器阻抗不是常用50歐姆,該怎樣高精度測試?
    射頻變壓器能夠實現阻抗、電壓、電流的變換,且具有隔直(流)、共模抑制及單端轉差分(或稱為非平衡轉平衡)功能,所以被廣泛應用於射頻電路諸如推挽放大器、雙平衡混頻器及A/D ICs中。對於這類阻抗變換器件,其單端阻抗往往不是50 Ohm,給性能測試製造了重重困難。
  • 阻抗板加工的阻抗控制
    在阻抗板加工處理中,如果有信號傳輸,則期望當信號從電源傳輸到接收機時,沒有任何反射,就可以傳輸到接收機而沒有任何反射,前提是能量損失小。要發生這種傳輸,電路中的阻抗必須等於發射機內部的阻抗,才能稱為「阻抗匹配」。
  • 特徵阻抗那點事
    但是對於高速信號來說,假設信號頻率提高到300MHz,信號波長就減小到1米,這時候1米的傳輸線和信號的波長已經完全可以比較,在傳輸線上就會存在波動效應,在傳輸線上的不同點上的電壓電流就會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忽略傳輸線對信號造成的影響。傳輸線相對信號來說就是一段長線,我們要用長線傳輸裡的理論來解決問題。  特徵阻抗就屬於長線傳輸中的一個概念。
  • PCB板的特性阻抗與特性阻抗控制
    3、緣由三  嚴格選擇板材和控制生產流程,多層板上的Z0 才能符合 客戶所要求的規格。元件的電子阻抗越高時,其傳輸速度才會越快,因而 PCB的Z0 也要隨之提高,方能達到匹配元件的要求。Z0 合格的多層板,才算得上是高速或高頻訊號所要求的 合格品。
  • 如何計算阻抗及如何用TDR來測試PCB板的線路阻抗
    關於阻抗的話題已經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對於阻抗控制在pcb layout中的重要性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俗話說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板子利索的跑起來,傳輸線的阻抗計算肯定不能等閒而視之。阻抗系列第三部,終結曲來了……01如何計算阻抗(上)→點擊查看←在高速設計流程裡,疊層設計和阻抗計算就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 僅僅只是簡單的阻抗控制嗎?
    然後我們的市場人員就「代替」客戶「發飆」了:我只要求控制一下阻抗,你們就建議做仿真,忒不厚道了……高速先生有苦說不出,只有回到主場,來討論一下,看看「不就是100Ω阻抗控制」,是一個什麼樣的要求……回到我們的設計上,10G
  • PCB阻抗匹配設計技術要求和方法
    (2)差動阻抗 驅動端輸入極性相反的兩個同樣信號波形,分別由兩根差動線傳送,在接收端這兩個差動信號相減。差動阻抗就是兩線之間的阻抗Zdiff。(3)奇模阻抗 兩線中一線對地的阻抗Zoo,兩線阻抗值是一致。
  • 理解阻抗計算
    注意,此特性阻抗和波阻抗的概念上的差異(具體查看平面波的波阻抗定義)    Ok,理解特性阻抗理論上是怎麼回事情,看看實際上的意義,當電壓電流在傳輸線傳播的時候,如果特性阻抗不一致所求出的電報方程的解不一致,就造成所謂的反射現象等等。在信號完整性領域裡,比如反射,串擾,電源平面切割等問題都可以歸類為阻抗不連續問題,因此匹配的重要性在此展現出來。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上篇)
    計算機以及通信行業的PCB客戶對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要求越來越高。這使PCB生產商以及高速PCB設計人員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結合PCB行業公認的測試標準IPCTM-650手冊,重點討論真差分TDR測試方法的原理以及特點。
  • CAN網絡的特性阻抗及終端阻抗
    CAN網絡開始的,如下圖是一個CAN的網絡的基本模型,兩端是120歐姆的電阻,  can網絡用的線材的特性阻抗是也是120歐姆的,下面有幾個問題分別拆分來說明。  1.為什麼要用120歐姆的終端阻抗?  首先CAN網絡裡用到傳輸線,線材的特性阻抗為120歐姆。
  • 【設計】差分阻抗如何計算,Si9000計算差分阻抗詳解!不安分的饅頭原創
    最新外包【外包】深圳調試realtek8370N交換晶片外包【外包】北京採編錄播一體機設備開發外包【外包】杭州遠程控制自動洗車機程序設計外包本文由臥龍會成員不安分的饅頭原創Si9000差分阻抗計算詳解相信幾乎所有的LAYOUT工程師在繪製PCB的時候都有計算阻抗線寬的經歷
  • 這樣講解「特性阻抗」、「阻抗匹配」,不信你不懂~
    特性阻抗就不一樣了,用萬用表測量一根50歐姆特性阻抗時,將會發現是短路的。這就需要我們從概念上區分電阻(哪怕是剛好是50歐姆的電阻)和特性阻抗是兩碼事。就像溫度上面的度(攝氏度)和角度上的度一樣,不是一個東西。電阻這個物理量大家都懂,這裡就不解釋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特性阻抗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在什麼條件下才會用這個東西的。
  • 阻抗匹配電路的作用,阻抗匹配的理想模型
    針對不同信號系統有不同的特徵阻抗值,比如75ohm、100ohm、90ohm、50ohm等,而對頻率較高的RF信號來講,最常見的是50ohm的阻抗控制。 在實際的PCB設計中,RF傳輸線通常都會採用微帶線和帶狀線的走線方式, 且需要選取參考層來進行阻抗控制。
  • 淺談耳機的阻抗、阻抗曲線與靈敏度
    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在百度百科裡都有,但名詞解釋顯然不是本文的目的。如果你有足夠多的耳機使用經驗就會發現,這兩個值在選購耳機時,判斷耳機是否好「推」時,並不是每次都管用。那麼這兩個參數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為什麼所有耳機產品都要列出這兩個參數呢?首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現有耳機和行業測試方法規範下的阻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