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識橘鄉真面目
劉 瓊
每年4月,我們都到鄰水縣御臨鎮滑灘村放蜂採柑橘花蜜,前幾年走的是御臨河東岸的公路。滑灘村在河東岸,沿河成帶狀分布,大約六七公裡,很多房屋坐落在公路邊。路邊幾道溝和墚上種著柑橘樹。再往上,遠處的山坡常年蔥綠,看上去荒無人煙。
今年春節,御臨場鎮去滑灘這段公路因改建快車道封路,4月,我們只好走雷公場經冷水埡去滑灘放蜂。
冷水埡上面是一望無垠的平壩區,冷水埡下是很廣闊的深谷。
由於蜂場設在谷底滑灘村書記家附近,我們不時從冷水埡去那裡。第一次到冷水埡是早上8點多鐘,埡上朝霞千裡,埡下整個山谷淹沒在濃霧中。問路邊幹活的百姓,說巖下晴天的早上、雨天、冬天大多數時間,都被濃霧籠罩,形成霧海奇觀。一下冷水埡,濃鬱的柑橘花香撲鼻而來,漫山遍野的橘子樹上,潔白的橘花如滿天繁星,有的張揚地展示風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待字閨中。布穀聲聲,百靈婉轉。
每坡每墚都有公路連通。公路不很寬,都已硬化,隔一段設有會車道。幾千米的斷裂帶下形成谷,上段幾十米是刀削斧劈的石崖,崖下縱向形成多條山墚,十墚九溝中夾著一個個小峁。溝墚眾多,或交錯,或直行。有的墚似一長串蹲著的青蛙,躍躍欲跳;有的墚像靈蛇遊走,蜿蜒曲折……總之,這些墚都往下奔跑,延伸到河邊。
御臨河擋住了這些山墚的去路,把它們定格在這裡幹萬年,鋪就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山水畫卷。一座座磚瓦樓房點綴在這幅畫卷裡。
公路斜向穿過幾個坡下行,彎道很多,與其說是S型轉彎,不如說是Z型轉彎,坡度很大。
原來在河邊望見那滿眼翠綠的老森林裡,全是柑橘樹,就連峭壁底下的一小塊地,都種了那麼一株或幾株,房前屋後都是柑橘樹,一眼望不到盡頭。樹冠低矮,樹形美觀,葉片青翠欲滴。更想不到的是,原來在河邊望見的老森林裡竟有人家。真有「不識橘鄉真面目,只緣身在此谷中。」
這些柑橘樹是滑灘村民所種。滑灘,被稱為橘鄉,如果不是走冷水埡,我們永遠不識橘鄉。
滑灘村,南端與重慶市長壽區稱砣鎮接壤,崖上海拔400左右,河谷底海拔186米,是四川海拔最低的地方。整個滑灘地形屬深丘。我們吃滑灘臍橙有20多年了,卻對滑灘村不甚了解,更不知道聞名遐邇的滑灘臍橙,產自地勢陡峭的溝溝墚墚。
滑灘臍橙皮薄,汁多,味甜。放在家裡,滿屋芳香,橙汁粘在手上,很黏,糖分十足。滑灘臍橙在當地家喻戶曉,是一張響噹噹的名片,本地買賣臍橙的,都以買賣滑灘臍橙而自豪。
鄰水縣轄區範圍所產的臍橙都稱為鄰水臍橙。2008年,鄰水縣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臍橙之鄉」,鄰水臍橙曾多次獲得四川省、農業部名優農產品稱號。2013年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鄰水臍橙「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鄰水臍橙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三金兩銀」,送展品種紐荷爾、清家,採自滑灘。難怪滑灘臍橙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滑灘村前的御臨河靜靜地流淌。上世紀60年代前,御臨河承載著鄰水東槽大部分地區與長江特別是重慶的貨運往來。河邊的御臨鎮原名么灘,有「小重慶」之稱。
御臨鎮和御臨河的由來,源於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據《鄰水縣誌》記載:相傳1402年,應天府(今南京)發生「金川門之變」,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率軍攻入京城。建文皇帝化裝成和尚帶著葉希賢等心腹逃出皇宮,來鄰水找還鄉的老臣杜景賢。
杜景賢家在冷水埡附近。君臣相見,掩淚痛哭。建文皇帝隱居在么灘,時常和忠臣杜景賢、葉希賢蕩舟於河上,河上端的峽谷險峻,風光旖旎,有小三峽之稱。君臣經常在么灘一帶遊玩、品詩,觀賞小三峽的山光水色,留下一些傳奇,當地尚有無糧寺、冒火山、皇印、滾珠等地名及佳話。
皇帝來么灘的消息不脛而走。秋天,橘子成熟後,熱情的滑灘村民把自家產的皺皮橘贈與皇帝。葉希賢觸景生情,賦詩曰:
拋卻春光獨愛秋,至今不改皺眉頭。
主人若把金刀割,點點酸心對客流。
建文帝聽後,潸然淚下。
可見,600多年前,滑灘就種柑橘了。
一天去蜂場,正好滑灘村支書何澤在家,向他打聽了一些情況。何書記50多歲,他說滑灘種柑橘由來已久,歷史上種的是實生苗紅橘、廣柑。大集體時代,滑灘大隊九個生產隊1700多人,人均耕地面積一畝多。那時,少數墚上種有橘樹,屬集體所有。改革開放土地下戶,集體的柑橘樹分到一家一戶,村民沿襲傳統繼續種植。
滑灘村坡度大,又是石穀子紅壤地,水肥保持難。一小塊小塊的地,又遠又陡。夏天,稍稍乾旱,莊稼就歉收,乾旱久了就絕收。土地下戶後,村民儘管早出晚歸,晴天雨天泡在地裡,收成也不是很好。
上世紀80年代,鄰水縣農業局大力發展廣柑、臍橙。經考察,滑灘屬河谷地帶,地勢落差大,向陽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石穀子紅壤地,非常適宜柑橘種植,村領導配合農業局在村上推廣柑橘新品種種植。
這事在滑灘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村民祖祖輩輩吃夠了餓肚子的苦,眼看剛剛能填飽肚子,要把種糧食的地拿來種果樹,村民一是怕餓飯。二是那時一個雞蛋賣5分錢,一個橘子卻能賣8分錢,要砍掉盛果期的紅橘樹重植新品種,耽擱幾年沒有收成不划算。村民還擔心新品種果樹種多了,賣不出去。所以,很多人不願意種。
村民反對,村領導就帶頭幹。那時,村領導還是老支書湯先成,現在的書記何澤剛從部隊轉業,是村上的文書。農業局先帶村領導去外地考察。新品種廣柑臍橙比老品種產量高,品質優,售價高,又耐儲運。經過計算,一畝新品種相當於好幾畝老品種的收入。
考察回來,村領導把新老品種作對比,有些膽大的村民心動了。村領導就派有膽識又有前瞻性的青年何澤,帶領村上一些年輕人去農業局學柑橘種植技術,4組的劉炳全等就是第一批去學習並種植的村民。
開始,他們用坡度很大的荒地種植,建果園場,又成立合作社。
嫁接柑橘苗兩年就開始掛果,掛果第三年就是盛果期。4組的村民劉臘生家,3株新品種臍橙樹結果賣的錢,娶一房媳婦開支後還有剩餘。村領導利用這一典型事例大力宣傳,村民看到了實效,紛紛種植起新品種來。經過十幾年推廣,滑灘村三四千畝範圍內,不但陡峭的荒山種上了新品種柑橘,就連每個村民的包產田地,除了少部分地用於種蔬菜外,平地、田、坡地都種上了柑橘。
平時年輕人外出打工,冬天回家採摘果子,給果樹施肥除草,打藥、打枝等輕活由老人幹。一般家庭年產柑橘一兩萬斤,最小的果子1元1斤,好的要賣3、4元,十幾年來都這個價。很多家庭十幾年前就建了磚瓦樓,多數家庭在城裡買了房。
4月20日,我們正在檢查蜜蜂,4組的劉炳全扛著鐵鍬和幾個村民從蜂場背後的坡上下來。他與我們熟識,跟我們擺談起來,說他們在坡上整修水塔,每個坡都修有水塔,蓄水灌溉果樹。他說柑橘開花期,人閒著,出來打點小工一天也掙200元錢。劉炳全說他自家有幾畝果樹,還承包了幾家外出打工的村民的果樹,一年產臍橙10萬到20萬斤。我問他種這麼多,累不累。他說原來摘果子勞動量大,請人,現在每個墚都修有公路或便民路,摘下後用三輪車拉回,有錢賺不覺得累。他又說:過去,果子人工篩選,費時費事,現在他家投資了幾萬元,買了一臺果品洗滌篩選機。果子清洗後,外觀乾淨漂亮,清洗過程中自動分級,節省了大量勞動力。村上,幾家大戶也買了這種設備。說著,劉炳全讓我看他手機上清洗篩選果子的視頻,眉飛色舞,看得出很滿足。
我問:「滑灘臍橙這麼暢銷,是怎麼建立起口碑的?」
幾位村民說,他們村有三四千畝果樹,最上段的坡地是集體的果園場,果農入合作社。開始產果子那幾年,村領導帶著一些大戶,跑各大水果市場,甚至拉水果送人,多渠道宣傳,又通過果品參展獲獎,打開銷售渠道,建立起品牌效應。
又一天專程採訪了何澤書記。我問:滑灘村還有沒有貧困戶?
何書記說:2013年的洪水,低處村民的房屋家具被毀,3組的何鬥萬家,家屬嚴重心臟病,長期住院治療。7組的楊學芬家,6個孩子,孩子讀書花費很大。她家最困難的時候,4個孩子都在上學,上高中、大學,給她家的經濟造成很大壓力。何書記說,滑灘村也有懶散和種植技術差的村民。2014年評定出貧困戶有44戶103人。
村領導因勢利導,通過說服教育和手把手傳授柑橘種植技術,讓他們科學種植,還發展林下養殖增加收入。何鬥萬一家採用低保兜底脫貧,楊學芬易地搬遷,解決了住房問題,春雷助學讓楊學芬幾個孩子愉快地上學。2015年,41戶97人脫貧,剩下的6名2019年底已脫貧。
何書記說:他們計劃發展果品深加工、林下養殖雞鴨鵝,養殖蜜蜂。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動物為果地除草、除蟲,授粉,動物的糞便又是最好的有機肥。柑橘花期長,花香濃鬱,果子成熟後,一樹樹掛著紅燈籠,漫山遍野,氣勢磅礴。觀花觀果,發展觀光旅遊,自由採摘。
相信不久的將來,城裡人、鄉下人呼朋喚友遊覽於滑灘的坡坡墚墚,聞花香,聽鳥語,摘鮮果,定會揭開這橘鄉神秘的面紗。
作者簡介
劉瓊,筆名月芽,中學高級教師,喜愛寫作。作品散見《文化藝術報》《青年文學家》《學習周報·教與學》《文學百花園》《世界漢語文學》(北方版)《木蘭文學》《神州》《西南作家》《當代校園文藝》《成都日報》《廣安日報》《廣安文藝》《鄰水文苑》以及多家網絡平臺。其中散文《月夜搬蜂》獲2018年四川省報紙副刊散文隨筆三等獎。
【來源:方志四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