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臺灣新課綱初二歷史課本「中國史」大刪減,前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潘朝陽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對「獨派」來說,「中國歷史」包覆在東亞史內,而東亞史是外國史,也就是「中國歷史」等於「外國歷史」,且成為配角。他更直言,現在已是「臺獨」教育的尾聲收割期,是要培育「臺灣國」成立後,服膺於「臺灣國」「「國家意志」」的人民。
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曾任臺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主任、國際漢學所所長、地理學系專任教授。研究專長為地理環境思想、思想的區域研究、文化地理、宗教地理和儒學。
潘朝陽說,未來4年是「臺獨」夢的黃金時期,綠營寄望美國承認,當今的中國國民黨已失去黨魂,無反抗民進黨的力量了,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也不遵循孫中山先生晚年「籤訂和平協定、促進中國統一」的遺教,從全代會最近通過的兩岸論述「反對一國兩制」就能看得十分清楚。這就是李登輝路線,有什麼差別?
最近外界關切,開學後最新面市的初二歷史課本被大砍,「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引發社會議論。
潘朝陽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現在臺灣初高中的歷史課本都將中國史包覆在東亞史中,這對「獨派」所謂「臺灣國」來說,代表東亞史是外國史,而「中國歷史」就是「外國歷史」。去看內容的話,會發現「中國史」是零碎的歷史材料拼湊而成,完全沒有時間脈絡,所以才有所謂的不見劉邦、三國、武則天等。
潘朝陽說,從戰略層次來看,「中國史」已不是東亞史中的主體,而是材料、配角,經過初中、高中教育的青少年學習後,對於「中國」會非常陌生、沒有脈絡地、零碎了解「中國,」而未來民眾的觀念裡,會形成即便中國大陸是這麼一大塊的實體,但還是破碎的「他者」,與其他「外國」並無二致。
潘朝陽指出,新課綱是延續從李登輝開始的「認識臺灣」脈絡,當時只是放大凸顯臺灣本土主體性,還沒有那麼明顯的「兩國論」,而陳水扁「執政」也延續這套建構,並區隔中國大陸與臺灣,基本上在教育就是「兩國論」體系,加強所謂「臺灣國」的「國民」意識教育。馬英九「執政」第一任還是延續陳水扁的課綱,並運用綠營人馬任「教育部長」,直到第二任期國民黨才警覺情況不對進行課綱微調。
潘朝陽表示,但馬英九的課綱微調,也因為政權替換被蔡英文全盤取消,並加速通過新課綱。潘朝陽認為,以階段劃分所謂「臺灣國」教育體系來說,李登輝是誕生期、陳水扁是茁壯期,直到現在的蔡英文已是尾聲收割期。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