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嶽川:「漢語危機」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

2020-12-15 環球網

(原題:消除漢語危機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6%受訪者認為國人漢語應用水平下降,69.1%的人希望推廣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學,50.6%的人認為要讓漢語水平成為人才招聘的參考依據。這一調查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漢語危機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

從歷史上看,世界五大文明發源中的其他四種文字,埃及聖書、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後退出社會舞臺而進入歷史博物館,儘管梵文今天仍被學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漢字這樣在當代社會中被廣泛運用。

所謂「漢字文化圈」,即以漢字為中心進行文化交流的話語體系,並在廣泛的文化傳播中影響他國。可以說,從中國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諸國,用文字聯結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雖然多數國家後來又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著漢字的影響和痕跡存在。

而如今,「漢字文化圈」正在被「美國文化圈」所取代。在國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語的重要性被空前誇大,加之輿論的渲染傳播和留學熱的持續升溫,使得英語成為中國當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著知識界和教育界的視線,大學四年將近有三分之一時間花費在英語的應試學習上。而碩士博士花在英文上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本專業學習的時間。

這種「英語壓倒漢語」的狀況仍在被人炒作固化,一大批術有專精的優秀人才被英語考試的門檻堵在門外。正如有人所說:「英語已然成為第一階級語言,漢語似乎已淪落為第二階級語言了。學前班學英語、升學考英語,求職、考研、評職稱要英語,公交車服務員講英語,一些名牌大學倡導中文課上用英語,當公務員入門時要考,企業招聘要考,評定工程師、政工師、高工等各類專業技術職稱還得考英語」。可以說,中國的多種晉級考試中,都將英語而不是漢語的語言水平作為篩選的重要尺度來衡量人才,英文考試似乎成為當代中國考場中的「新八股」,擔當著「新科舉」的重任。

我不反對學英語,多學一門語言對進入世界確實非常重要,但這裡有個母語和外語的學習尺度問題。對英語的過分強調,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對母語的不自信,對專業素質的考試性歧視,同時還表現出當下教育制度的嚴重西化。說到底,英語至多能作為一國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標準,母語和專業才是真正第一位的。

漢語危機不僅僅體現在高教制度層面,還體現在日常生活層面:電腦時代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下降;網絡和微博語言的隨意性和個體性使得漢語出現不規範化和粗鄙化現象;而且由於文言文在公共空間被邊緣化,傳統文化傳承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很多學生行文邏輯性差,錯別字多,語句不通順,寫通知寫請假條都不知如何下手,更別提寫毛筆字和欣賞書法了。

全盤西化的呼聲在20世紀曾不斷高漲。錢玄同曾宣布:「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治本法實是目前最切要的辦法。」他因而主張「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陳獨秀也說:「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魯迅認為,「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結論似乎是漢字已經過時,必須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然有人因漢字難以輸入電腦而判定漢字與電子資訊時代無緣。孰料在王選教授發明漢字電腦化以後,事實恰與此論相反。

漢語思想是漢語精華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展現。漢語思想是用母語思考祖國的現實與未來。可喜的是,西方近年來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漢語熱」,尤其是美國的大學生在選擇外語專業方向時,相當多的學生選擇了漢語。而中國各大學的對外漢語中心外國留學生也人滿為患,蔚為壯觀。

在我看來,漢語危機本質上是西方文化霸權導致的東方文化危機,漢語危機的消除,是東方文化振興的前提,更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只有重建「漢字文化圈」,才能使國人對漢語有文化自覺和漢語自信,才能使世界文化走向精神生態平等對話之途。 (王嶽川)

相關焦點

  • 於丹:說漢語危機是危言聳聽 「飯碗」導向才是真危機
    春妮(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我也看到您參與了很多漢語的節目,有的人說現在漢語的節目興起表明了對母語情感的一種回歸。您怎麼樣看漢語電視的熱潮?  於丹(著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電視表達節目其實一定是一個社會思潮的表達,我自己倒是不太主張,我們今天的漢語是社會必需要拾起的教育。
  • 王嶽川 | 「醜怪書法」的存在貽害不淺
    編者按:書法現狀、書法展覽對書法發展的影響、社會廣泛關注的「醜書」現象等話題,王嶽川與記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他認為,中國書法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需要書法文化生態治療。「文化書法」可以為中國書法病症把脈談到書法現狀,王嶽川說,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人越來越表現出焦慮、浮躁。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書法的正大氣象之美
    專訪中國書協理事、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嶽川【人民藝術】大境之美文|潘呈傑 石豪王嶽川對於書法的熱愛,源自家庭的國學薰陶。王嶽川五歲習字,臨遍諸體,早年專攻顏楷,後轉向研習「二王」、懷素、王鐸等諸大家,自成一家。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拋開劑量談毒性只能是危言聳聽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央視最新資訊 > 正文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拋開劑量談毒性只能是危言聳聽
  • 「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在北大舉行
    王嶽川與參展訪問學者合影 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 由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主辦的「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今天在北京大學舉行。 作為最新一屆的書法訪問學者,李皓、李優良,曹維、呂敬哲、楊龍、李俊闖等,在導師王嶽川教授的指導下,通過一年的學習,在書法創作及理論研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他們在文化及美學的層面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和開拓。此次展覽每人共展出近20件作品,涉篆隸楷行草,內容典雅大氣,既氣象紛呈,契合北京大學美育與書法教育宗旨,也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訪問學者個人的書法水準與文化素養。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嶽川:大國崛起 傳遞中國文化最強音
    本期嘉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王嶽川。王嶽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長期從事文藝美學、西方文藝理論、當代文化批評和文化戰略的最新研究和教學。作為著名的書法家,王嶽川堅持書法是中國文化輸出的第一步,他所堅守的文化書法在理論和實踐中,向世人彰顯出中國美學精神的力量。
  •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在韓國「世界書法全北雙年展」上獲得金獎
    2019年10月12日,在韓國全州舉辦的「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上,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獲得了第一名金獎。王嶽川教授是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法院副院長,(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北大教授王嶽川對話韓國全北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炳基
    王嶽川:在古代連續有「字畫同源」的說法,不過在我看來,字畫並差別源,大概評話畫有干係但並差別源。從筆墨劈頭上看,不論甲骨文或是河南舞陽發掘的幾個古字,都是圖像的空虛,已不是圖而是筆墨。在中國書論畫論中,主意字畫雷同者為數很多。有些論者覺得,畫與書法同體,是由書法演化而來的。同時,也有墨客於畫之說。
  • 並非危言聳聽!6歲女童遊泳後皮膚大片脫落,診斷結果嚇癱家長
    導讀:並非危言聳聽!6歲女童遊泳後皮膚大片脫落,診斷結果嚇癱家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並非危言聳聽!6歲女童遊泳後皮膚大片脫落,診斷結果嚇癱家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王嶽川:中國連一個文化學術名詞都沒喊出來
    ,中國翻譯西方書籍有十萬六千八百冊,而西方翻譯中國的僅僅是其零頭 一百年來,中國從沒創造出一個自己的文化學術名詞——— 日前,應暨南大學宣傳部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嶽川王嶽川立足於全球化的特殊背景從「大國形象」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文化亟待創新的方方面面。
  • 美軍F-35戰機已經就位 一場超級大戰即將來臨 俄:絕非危言聳聽
    而對於美國來說,此次與以色列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並非只是為了培訓以色列飛行員,而是向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便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持續蔓延,甚至連美國都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但美以兩國仍有能力應對各種突發的武裝衝突,這也表明了美國保衛以色列安全的決心與意志。
  • 生育危機?西方男性精子濃度狂降
    (原標題:生育危機?西方男性生育危機並非危言聳聽。 路透社25日報導,通過對1973年至2011年間185項有關精子數量的研究數據進行篩選與匯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哈加伊·萊文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不到40年時間內,上述西方國家的男性一次射精產生精子的濃度下降了52.4%;單個精液樣本的精子總數減少59.3%。
  • 原因有5點,並非危言聳聽
    這在某些人聽來,不過是一種危言聳聽。但有專家對此給出了解釋,專家認為:越是有出息的孩子越容易「斷香火」,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非常現實的一句話。原因有5點,並非危言聳聽:1. 子女越有出息就越重視自我感受在過去的人看來,生孩子是我們一生中必須要做的事情,那時候的人總是想要傳宗接代,更重視傳承,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生下來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能給孩子什麼。
  • 漢語在中國咋成了第二階級語言?
    一方面是中國人只有一半能說普通話,同時有四成人看不懂繁體字;另一方面,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漢語進入美英日韓等國的中小學課堂,累計37萬人次參加國內外近200個考點的中國漢語水平考試。
  • 北大教授王嶽川:大國崛起 與文化創新
    王嶽川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化大師季羨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當代中國書法「文化書法」理論的創始人。  當代世界對於文化領導權的爭奪,中國面臨多重挑戰。美國文化、快餐文化,導致整個社會群體急功近利。歐洲文化整體復興,德國、法國文化擴張更具有主動意識。
  • 善待漢字 中國人漢語水平出現退化危機
    正在韓國一家工廠工作的24歲女工呂智恩曾認為,學好英語和日語,就足以找到一份很如意的工作,但她目前卻在每周兩次的「漢語速成班」裡苦學漢語。呂智恩介紹說,她近來已意識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了,因為「不管你到哪個國家工作,你都會看到人們無不想同中國做生意」。於是,為將來的前途考慮,韓國上下便颳起一陣「漢風」。從幼兒園的兒童到大學生,無不趨之若鶩奔向方塊字。
  • 李玫瑾:別把女兒打扮得太好看,並非危言聳聽,是為孩子好
    打扮沒錯,但太過標新立異並非好事孩子小小的腦袋裡,是非對錯尚未完全分清,其實是沒有打扮意識的,這不過是家長的想法而已。很多家長精心打扮孩子,不過是借孩子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罷了,其實是家長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可時間長了,如果孩子總是成為焦點,這種心態就會在潛移默化之間,給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 [每日英語]漢語習語的英文說法
    漢語的「有些不妙」或「有點不對頭」的概念常可用something is to pay的句式來表示。這一短語常和feel或have a hunch that連用。  Dialogue  Bob: Did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 也談漢語詞典中的字母詞問題
    當然,對於這件事,如果從深層次細加考量,那100多位學人的上書言事,似乎也並非小題大做,無事生非。比如有人說「字母詞是外來的,但已經進入了我們的交際系統,它就是漢語的詞」,我認為此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打個比方吧,那些字母詞明明是英語家族的成員,怎麼可以因為它們在漢語家族中時常走動就可以不經漢譯直接變為漢語家族的成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