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俄貿易額以美元計算為680億元,同比下降28%,我國對俄進出口貿易額分別下降20%和35%。不過,貿易額並不能反映中俄經貿合作的全貌。應該看到,去年中俄貿易的規模和質量均在同步提升。我從俄進口的原油、成品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分別增長了28%、15%和22%,進口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大幅上升32%和34%。我國連續6年穩居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並且在俄外貿中的比重穩步擴大,達到12%。
中俄貿易額下滑既有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總體需求不振的大環境影響,特別是國際油價低位徘徊,拖累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下跌,也有兩國貿易結構較為單一等深層次原因。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俄受美歐制裁,經濟金融陷入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雙方擴大貿易和投資的內生動力。
20多年來,中俄貿易總體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也必然積累下一些問題,這是由中俄各自所處發展階段和國情特點所決定的。油氣、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構成兩國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些年國際油氣價格居於高位時,直接助推中俄貿易額實現跨越式增長。但建築承包、機電產品、服裝、輕工產品等兩國傳統貿易增長潛力有限,不足以繼續帶動兩國貿易水平邁上新臺階。兩國貿易結構亟待升級和優化。
中俄投資合作對兩國貿易發展的驅動力較弱,相互投資規模不大,也成為制約兩國貿易增長的一個因素。近幾年,我對俄年均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不超過10億美元,實際使用俄直接投資額僅為1000多萬美元,我對俄投資規模遠大於俄對華投資規模,雙方商定的一些投資項目和合作協議尚待進一步落實。
兩國金融合作步伐與市場預期和需求尚有差距。目前,人民幣和盧布本幣結算量在雙邊貿易支付總額中的佔比較低。在油價大跌、盧布匯率震蕩、美歐金融制裁持續發酵的背景下,俄對華金融合作期望升高,特別是融資需求迫切,但同時我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面臨的連帶風險上升,客觀上給雙方深化金融合作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兩國保險監管合作尚待深化。
此外,培育兩國貿易新的增長點尚需時日。去年以來,中俄跨境電子商務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我國阿里巴巴、京東等有實力的電商企業正在抓緊布局俄羅斯市場。我國更多地區開通中俄、中歐貨運班列,跨境物流運輸合作方興未艾。總的看,雙方在機電、通信產品,農產品貿易、遠東開發等領域的新的合作潛力尚待進一步挖掘。
客觀講,目前中俄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是階段性、發展中的問題。從長遠看,中俄經貿合作優勢互補、互為重要發展機遇和支撐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從發展潛力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可以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俄羅斯依託能源資源優勢和雄厚的科研基礎,承受經濟困難的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不斷提升,未來發展潛力不可限量。
中俄兩國確定了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考慮到兩國均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俄宏觀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世界經濟短期內復甦亦難言樂觀,要達到上述目標並不輕鬆。另一方面,中俄貿易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這為雙方深化經貿合作注入了信心;雙方更大的信心來自於中俄兩國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雙方將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這有利於中俄兩國拓展合作、共享機遇、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
為爭取實現2000億美元的貿易目標,中俄將以「一帶一盟」對接合作為引領,繼續穩定能源資源等大宗商品貿易,加快實施戰略性大項目合作,開展更多聯合研發、生產及合資等合作,擴大合作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產業鏈。同時,積極發展兩國銀行間合作,擴大雙邊貿易本幣化結算,加大對雙邊合作項目的投融資支持力度。推動兩國更多中小企業參與中俄經貿合作中來,著力培育跨境電子商務、農產品貿易等新的增長點,逐步提升兩國貿易水平和層級,增強兩國貿易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使兩國經貿合作紐帶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