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種說法:現在的小孩兒不會玩。
因為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過於安靜不愛參與,孩子坐不住對事物關注的持久度不夠,讓焦慮的家長更著急,於是催生了一系列的「教孩子玩兒」「帶孩子玩兒」相關的機構。
悖論的是,還有一部分家長擔心孩子「玩兒」,眾所周知,我們已經生活在電子產品充斥四周的時代了,好多家長苦惱管不住孩子刷手機、玩遊戲。
到底怎麼「玩兒」才算科學?我們又該給孩子做什麼樣的「遊戲」教育呢?這大概是很多家長共同困惑的問題。
百度百科解釋「遊戲」,首先是一種娛樂的方式,是靈長類動物學習生存的第一步。是一種基於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社會行為方式,對於人類來說,是本能。同時,遊戲分為智力遊戲和活動性遊戲,合理適度的遊可以幫助人類開發智力、鍛鍊思維和反應能力、訓練技能、培養規則意識等。也就是說,「遊戲」植根於人類本能(德國詩人席勒是「本能說」的代表),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做科學、合理的遊戲,而不是去教授他們去遊戲,他們天生就會「玩兒」。
最近和我家五歲的寶寶子一起看了一套書《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她做,我看,不禁讓我思考起了這個關於給孩子科學合理「遊戲」教育的話題,通過這套書和孩子互動,收穫頗豐。
1945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五味太郎,二十七歲時開始創作圖畫書,至今已出版了300多本創意獨特的圖畫書。
這套《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是他專門為3-8歲兒童設計的可以在紙上玩的全腦開發互動思維遊戲書,包括《找一找·變聰明》通過「找一找」遊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通過對比異同,讓孩子學習排除法等不完全歸納法,這冊是最簡單,最適合引起小童遊戲興趣的一本;《數一數·變聰明》——通過數學遊戲將數、量、形狀、運算、比較、分類、等分、規則、排序和空間方位10大數學概念貫穿其中,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數學的魅力;《想一想·變聰明》中大量大色塊對比和多種形狀的益智遊戲培養孩子的判斷力、空間想像力;《玩一玩·變聰明》通過互動遊戲、文字遊戲鍛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做一做·變聰明》是五本書裡需要動手最多的,能夠多方位開發孩子左右腦協調、鍛鍊孩子抽象思維能力。
這五本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交互融合,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五本的難度是逐級遞加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拿起來,不管哪本,只要感興趣玩下去就是了。在他們的眼中,「玩兒」沒有難不難的問題,只有好不好玩。現階段,能夠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玩兒」就是了。
作為家長,選擇遊戲書,雖然是引導孩子遊戲內容的一種方式,但是無需太功利,就像孩子看個電影都要問是否能學英語,而是先要享受遊戲。甚至在做遊戲書的時候,卡殼和對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專注地玩兒。
比如,
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還沒有系統學習過「加減乘除」,等分法對他們是陌生的概念。於是孩子卡殼到這兒,右圖對於小朋友就更複雜一些,因為蛋糕是不規則的形狀,真正做到分毫不差的「四等分」怕是連大人都困難吧。
我們需知,思維遊戲,重點在於「遊戲」,而不在於答案。孩子會通過圖形展開想像,可能連我們都無法想像,他們為了達到遊戲目標,會想出多少種辦法。
當然,在經過思考和反覆比對,孩子找出了答案,這是她小小的成就感,由此也開始思考,下次生日蛋糕應該怎麼做到幾等分,一隻雪糕一次吃幾等分合適……
遊戲之後,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孩子。
再如:
左圖是分散個體,右圖是個體組成的整體,它鍛鍊的是孩子的空間想像力和排列組合的能力,在尋找遊戲目標的過程中,能培養孩子左右腦的協調。我們總以為這樣的題目對孩子很難,但是事實上,這種想像能力似乎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超能力,他們能用很短的時間迅速找到答案。我以為孩子會用顏色、形狀來做尋找的依據,但是我家寶寶子的依據只是——機器人不需要什麼。
遊戲中,刻板思維和固有思維會影響家長的判斷和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放空自己,不設限,我們會有意外和驚喜的發現。
科學合理的遊戲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是本身遊戲中就蘊含著孩子所需的知識,不管是戶外活動形成團隊意識,強健體魄,還是益智遊戲鍛鍊孩子對自身情緒的調節與控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遊戲」教育也需要放養,放的是孩子的精神自由,養的是科學、適度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