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及基本理論

2021-02-15 幼教文化人

一、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

(一)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主動建構的過程

在語言交際環境中,當幼兒有交往的需要時,他們會主動地搜尋記憶裡的詞彙和句子,嘗試著進行表述。而在這種有交往需要的情況下,只有當幼兒因詞彙貧乏或語法錯誤使對方產生理解障礙時,他才會感到學習新詞的緊迫性,才會有意識地利用這種交往機會向對方學習,主動模仿新詞新句。例如,與8個月大的幼兒玩要時,他會發出「嚶嚶、啊啊」的聲音。這就說明,成人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成人的語言可為幼兒的語言學習起到示範的作用,要讓幼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主動學習新詞,從而形成一種主動學習語言的習慣。

(二)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個性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幼兒在模仿語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選擇性和變通性,可以看出幼兒學習語言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幼兒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有時看過一兩次廣告便可以準確地說出廣告語。所以,可以適當地讓幼兒看一些兒童節目如動畫片等,讓他們跟著講、念、讀。成人也可以利用錄音機、影碟機等電教工具,讓幼兒在日積月累中學習語言、接受語言,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談。

(三)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綜合化的過程

幼兒學習語言時,必然要弄懂語言的含義,也就是要理解詞語所代表的一類事物,詞語反映的事物的具體特徵及意義、感情等。由此可見,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和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豐富幼兒的生活,使幼兒有話可說。例如,生活中的每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語言的內容,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也可以利用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語言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

幼兒學習和掌握語言需要一個過程,從無到有、從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積少成多,逐步完善。3~6歲階段,幼兒出現發音不準的現象越來越少。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也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普通話的教育與培養,幼兒比較容易接受。

二、幼兒語言基本理論

幼兒的語言是怎麼獲得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什麼因素起了決定作用?為什麼幼兒的語言能在出生後幾年就有這麼驚人的發展速度?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在探討這些課題,而且爭論不休,因此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語言獲得理論。

(一)先天決定論

先天決定論同後天環境論針鋒相對,又稱為內因論或內在論,強調先天遺傳對幼兒語言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認為語言獲得不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喬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說和勒納伯格的自然成熟說。

1. 先天能力說

喬姆斯基的理論又稱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他認為,語言是有一定規則的,人有先天的掌握語言規則的能力,即語言能力,這是能將頭腦中的已經具有的普遍語法規則轉換為母語語法規則的能力。而語言運用指的是在語言能力基礎上對這些語言規則的具體應用。他提出了LAD理論假設,即語言獲得裝置。幼兒頭腦中生來就具有這樣的一個語言學習裝置,這個裝置具有一套普遍的語法規則(從各種語言中抽象出來的,適用於所有語言的)和語言分析能力。在某一種語言文化環境中,幼兒接觸一定數量的成人語言(母語),也就是這種原始的語言材料輸入到該裝置中,幼兒就會對輸入語言現象進行分析,LAD就會將具有的普遍語法規則和輸入的語言進行比較和匹配,不斷進行調整,以便使具有的備用語法規則和輸入的語言的規則相符,並最終通過評價將其確定下來,由此,就會產生輸入的語言(母語)的語法結構,幼兒就學會了語言表達,這就是轉換生成語法的過程。

按照喬姆斯基的觀點,幼兒習得語言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在此過程中,幼兒能發現語言的深層結構,並將其轉換為表層結構,及具有自己的轉換規則,因此,幼兒雖然沒有聽過、說過,卻能創造、產生無限多的新句子,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幼兒是通過模仿學習語言的這種經典性理論。

2. 自然成熟說

心理學家勒納伯格贊同內在論觀點,並提出了自然成熟說。他認為,語言是先天性的,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標準來進行分析。他從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礎出發,提出幼兒的語言發展和成熟是受到發音器官和大腦等神經機制制約的自然成熟的過程。既然如此,那麼語言的獲得就必然有關鍵期存在,這個時期大約從2歲左右開始,一直到青春期十一二歲。

語言發展關鍵期的說法可以解釋語言和發展中的一些現象,如成人的外語學習能力不如小孩。

(二)後天環境論

後天環境論又稱為外因論、外鑠論,以行為主文學習理論為依據,強調環境和學習對語言獲得的決定性影響,而否認或忽視先天或遺傳因素對語言發展的影響,由於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因而該理論派別對於語言獲得的觀點並不一致, 影響較大的分別有強化論和模仿論。

1.強化論

強化論是行為主義最有影響的解釋兒童語言獲得和發展的理論,在20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比較盛行。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等人。

關於兒童語言獲得的解釋,斯金納認為兒童的語言獲得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幼兒對一個刺激做出反應,就會得到成人的強化,如口頭讚許或物質滿足等,這就增加了在類似的情境中做出正確反應的可能性,這個過程就是強化。該理論認為,幼兒的語言行為和其他行為是毫無差別的,都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的連鎖活動,幼兒就是依據這樣的強化過程來學習語言並得到發展的。

如嬰兒在牙牙學語時,會自發地發出一些聲音,雖然是毫無目的和意義的,但是在連續音節階段,某些音節的發音類似於成人的有意義的音節,父母除了驚喜寶寶的進步,也會及時地對這些聲音進行強化。因此, 強化論確實能夠解釋幼兒語言學習中的一些現象,而強化本身也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

2.模仿論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首先提出模仿論,認為幼兒是通過模仿成人語言的模式而學會語言的。後來美國心理學家摩爾也強調了模仿在幼兒學習語言中的作用。他們曾舉例,幾個生於聾父母而自己有聽力的孩子在與會說話的正常人接觸以前,都沒有發展出任何口語模式,這種模仿論顯然忽視了幼兒語言掌握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被稱為機械模仿論。這種觀點在20世紀的20年代到50年代之間比較流行。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運用社會學理論解釋了幼兒的語言學習,他強調語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認為社會語言範型對幼兒語言發展很重要,也就是說,幼兒的語言和幼兒的心理發展一樣,不是內部成長和自我發現的過程,而是通過社會模式的呈現和訓練、實踐而得到發展的。

為克服機械模仿論的不足,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改造,在20世紀70年代,懷特赫斯特和互斯託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概念。他們認為,幼兒學習語言並不是對成人語言的機械模仿,而是選擇性模仿,當幼兒對某種語言具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時,就會對這種語言現象進行選擇性模仿,即模仿時不是對具體的表達內容的模仿,而是對語言結構的模仿。如幼兒模仿語言表達「男孩的鞋」「男孩的狗」「男孩的自行車」,最後通過模仿而進行了結構選擇,得到了語法性的框架——「男孩的XX」,在這個框架裡可以填入適合的詞語。可以看到,選擇性模仿使幼兒得到了示範句的語法結構,並可應用於新的語言情境以表達新的內容,也可以將模仿獲得的結構重新組合成新的結構,這樣就生成了幼兒自己的話語。

(三)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論

針鋒相對的外因論和內在論各執一詞,實際是哲學中的經驗論在幼兒語言獲得問題上的具體反映。在各自的局限性下,二者都不能對學前兒童語言習得做出滿意的解釋,因此相互作用論產生了。主要的代表理論有認知相互作用論和社會相互作用論。

1.認知相互作用論

代表人物為心理學家皮亞傑。他認為認知結構是語言發展的基礎,語言結構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個體的認知結構既不是環境強加的,也不是人腦先天具有的,而是來源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皮亞傑認為,語言的習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過程,而是從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的相互關係中提出理論觀點。他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是受規則支配的符號系統,產生於認知的成熟,是一般認知組織的一部分。個體的語言是在最初的認知發展基礎上逐漸成熟的,即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用熟悉的形式理解不熟悉的話語,用熟悉的結構創造新的用法,之後言語產生,這是與認知整合在一起的。

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產生了語言。在感知運動階段的第四個子階段(10~12個月),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這是語言獲得的必要前提,這時兒童能夠運用符號表徵不在眼前的客體,這些符號就成了真正的詞。心理學家布魯姆也認為,詞彙的迅速增長必然以客體永久性為前提。

2.社會相互作用論

社會相互作用論吸收了各個派別的合理成分,將相互作用的因素擴大到社會環境、認知發展、語言知識和先天因素成熟,認為正是這些因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幼兒的語言發展。

這一理論把幼兒看成是和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認為幼兒是主動的語言加工者,具有自己的意圖,有主動積極性,因此語言不是單向輸入的,而是雙向互動的。比如,成人總是不自覺地使用些兒童式的特殊語言形式,如疊詞、象聲詞等,覺得用這樣的詞與方式和兒童進行言語交際會更好。

該理論研究發現,成人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的語義很敏感。在和幼兒的交往中,成人往往會解釋孩子說話的語義,哪怕孩子只發出了一個音。有時擴展孩子的表達,將其高度簡約的話語擴展成完整的句子。有學者發現,那些語言發展較快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習慣於擴展孩子話語的母親。

相關焦點

  • 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與教育要求
    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與教育要求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9-01 09:5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懂和用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
    這種與幼兒原有經驗契合度更高,並且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活動,對幼兒的學習更有意義。幼兒學習方式的情境性。幼兒學習具有廣義而基礎的性質,也就是說關於幼兒生存、生活、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會納入學習,而所學的內容是淺顯而基本的。因而,在生活中學、遊戲中學、做中學、情景中學、活動中學是支持幼兒理解所學內容的最佳條件。
  • 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本理論與課程教學!
    武侯區教科院大講壇「武侯教師學理論」 系列專題講座第八講 ——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本理論與課程教學2019年6月25日上午,武侯區教科院大講壇「武侯教師學理論」系列專題講座第八講在區教科院學術廳開講,近150名來自全區的幼兒園園長及教師聆聽了成都大學張丹丹副教授
  • 早期閱讀理論在幼兒語言活動中的運用
    一、早期閱讀的理論構想      早期閱讀是指0~6歲學前兒童憑藉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藉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早期閱讀包括圖畫閱讀和文字閱讀。嬰幼兒在最初階段便出現了早期閱讀的興趣和行為。文字閱讀是引導幼兒對認讀漢字有興趣,教幼兒認讀圖畫書中一些常見的漢字,不單列目標,不單設課程,是語言領域的一項內容。
  • 才兒坊: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及規律
    幼兒言語發展可以分為語音的發展、詞彙的發展和句子的發展。才兒坊將分享其各自的特點也發展規律。語音的發展對3~6歲幼兒聲母和韻母的發音進行了研究,得出幼兒語音發展的特點。才兒坊分享幼兒語音的發展規律。現在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在語言發展的早期,幼兒是通過學習詞彙而不是個別、孤立的單音來學習語音的,他們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主動詞彙才能建立他的語音系統。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幼兒期急速增加的大量詞彙對其語音的發展是大有幫助的。此外,幼兒語音的正確率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 招教考試幼兒學習第一節: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
    【知識點】一、0—3歲嬰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0—3歲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所汲取和儲存的信息將終身發揮作用。3歲以前,幼兒不可能像在課堂聽講那樣學習,我們這裡所說的學習是指廣義的學習,即:個體獲得經驗的過程。
  • 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狄克森著《語言學基本理論》(1~3卷)的學術特點與價值
    近年來,語言學基本理論已經作為進行描寫語言並形成有關人類語言本質的普遍性的基本理論工具(Dixon 1997: 132)。 英國拉德克裡夫學院(Redcliffe College)的霍華德•傑克遜(Howard Jackson 2013)也指出:「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是田野語言學重要的手冊,是十分珍貴的資源。」[18] (二)學術特點及其價值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言:「該卷的內容是作者從2001~2009年近10年所撰寫的語法方面論文」。
  • 幼教科目二 | 幼兒遊戲理論及基本特徵
    ▎知識講解 課後練習 例題1:認為「遊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遊戲理論是(    )。    對小班幼兒這種遊戲行為最恰當的理解是(    )。    A.過於重視教師的身份              B.角色遊戲呈現合作遊戲的特點    C.在遊戲角色的定位上出現混亂     D.角色遊戲呈現平行遊戲的特點「答案」:D「解析」:題幹中的幼兒都在玩相同或者相近的遊戲材料,但都是自己一個人玩
  •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的發展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的發展一、理論來源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 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提示:學習的基本理論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重點提示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的教師資格認證教育心理學考試,本章的考查重點是:(1)學習的定義。(2)學習的主要理論:嘗試一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布魯納的認識一結構學習論。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   導讀: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來的。
  • 幼教招聘:理論綜合第一篇第七章第一節幼兒遊戲的內涵、特點和教育...
    幼教招聘:理論綜合第一篇第七章第一節幼兒遊戲的內涵、特點和教育作用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9-19 14:46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幼兒英語啟蒙 專家建議應避開功利性學習
    然而0~6歲幼兒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與普通學生和成人有著天壤之別,如何科學地完成幼兒英語啟蒙,應該成為每一個家長關注的問題。幼兒英語啟蒙益處多 功利性學習要不得學英語要趁早已經成為科學界和大眾的共同認知。20世紀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語言獲得裝置」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人們不需要經過刻意教導,就能輕易獲得語言。
  • 幼兒教師資格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①語言智力;②邏輯-數學智力;③視覺-空間智力;④音樂智力;⑤身體-動覺智力;⑥人際智力;⑦自知智力(內省智力);⑧自然智力。
  • 才兒坊告訴你,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
    幼兒言語發展的特點1、語音的發展(1)發音越來越準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發音器官進一步成熟,詞彙量逐漸增加,發音越來越準確。(2)語音發展的飛躍期為3~4歲幼兒的發音水平在3~4歲時進步最為明顯,這一階段是語音發展的飛躍期,在正確的教育條件下,他們幾乎可以學會世界各民族語言的任何發音。(3)幼兒對聲母、韻母的掌握程度不同。(4)語音意識逐漸發展。
  • 幼兒教師資格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①語言智力;②邏輯-數學智力;③視覺-空間智力;④音樂智力;⑤身體-動覺智力;⑥人際智力;⑦自知智力(內省智力);⑧自然智力。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國新課改「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 幼兒語言發展和認知發展的關係(一)
    整合教育館的基本內涵:意味著把兒童語言學習看成一個整合的系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教育目標整合;2、語言教育內容整合:3、語言教育方式整合。活動教育觀的基本內涵: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觀具體體現在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1、提供幼兒充分的操作語言的機會:2、通過多種形式操作,促進兒童語言發展;3、要注意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 五大領域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
    並且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所以說五大領域的學習對於幼兒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從五大領域的角度出發,學前兒童的學習有著怎樣的特點呢?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這一部分內容經常以選擇、填空等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知味書會】鷹架幼兒的學習——圖式理論與幼兒教育
    讀到一本好書,便是一種美好的遇見,它會啟迪思維、點亮思想、豐盈內心,《讀懂幼兒的思維》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所有幼兒教師和幼兒父母共讀的好書,它帶給我許多思考和啟示,以下三點與大家共勉: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學會以幼兒為師。
  • 教師招聘考試學前教育備考資料:學前語言教育的基本觀念(二)
    第二章學前語言教育第二節 學前語言教育的基本觀念三、活動教育觀(一)活動教青觀的涵義幼兒語言教育的活動觀具體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要求教師更多地提供幼兒充分操作語言的機會,鼓勵兒童以多種方式操作語言和發揮兒童在操作語言過程中的主動性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