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
(一)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主動建構的過程
在語言交際環境中,當幼兒有交往的需要時,他們會主動地搜尋記憶裡的詞彙和句子,嘗試著進行表述。而在這種有交往需要的情況下,只有當幼兒因詞彙貧乏或語法錯誤使對方產生理解障礙時,他才會感到學習新詞的緊迫性,才會有意識地利用這種交往機會向對方學習,主動模仿新詞新句。例如,與8個月大的幼兒玩要時,他會發出「嚶嚶、啊啊」的聲音。這就說明,成人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成人的語言可為幼兒的語言學習起到示範的作用,要讓幼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主動學習新詞,從而形成一種主動學習語言的習慣。
(二)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個性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幼兒在模仿語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選擇性和變通性,可以看出幼兒學習語言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幼兒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有時看過一兩次廣告便可以準確地說出廣告語。所以,可以適當地讓幼兒看一些兒童節目如動畫片等,讓他們跟著講、念、讀。成人也可以利用錄音機、影碟機等電教工具,讓幼兒在日積月累中學習語言、接受語言,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談。
(三)語言學習是幼兒語言綜合化的過程
幼兒學習語言時,必然要弄懂語言的含義,也就是要理解詞語所代表的一類事物,詞語反映的事物的具體特徵及意義、感情等。由此可見,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和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豐富幼兒的生活,使幼兒有話可說。例如,生活中的每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語言的內容,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也可以利用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語言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
幼兒學習和掌握語言需要一個過程,從無到有、從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積少成多,逐步完善。3~6歲階段,幼兒出現發音不準的現象越來越少。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也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普通話的教育與培養,幼兒比較容易接受。
二、幼兒語言基本理論
幼兒的語言是怎麼獲得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什麼因素起了決定作用?為什麼幼兒的語言能在出生後幾年就有這麼驚人的發展速度?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在探討這些課題,而且爭論不休,因此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語言獲得理論。
(一)先天決定論
先天決定論同後天環境論針鋒相對,又稱為內因論或內在論,強調先天遺傳對幼兒語言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認為語言獲得不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喬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說和勒納伯格的自然成熟說。
1. 先天能力說
喬姆斯基的理論又稱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他認為,語言是有一定規則的,人有先天的掌握語言規則的能力,即語言能力,這是能將頭腦中的已經具有的普遍語法規則轉換為母語語法規則的能力。而語言運用指的是在語言能力基礎上對這些語言規則的具體應用。他提出了LAD理論假設,即語言獲得裝置。幼兒頭腦中生來就具有這樣的一個語言學習裝置,這個裝置具有一套普遍的語法規則(從各種語言中抽象出來的,適用於所有語言的)和語言分析能力。在某一種語言文化環境中,幼兒接觸一定數量的成人語言(母語),也就是這種原始的語言材料輸入到該裝置中,幼兒就會對輸入語言現象進行分析,LAD就會將具有的普遍語法規則和輸入的語言進行比較和匹配,不斷進行調整,以便使具有的備用語法規則和輸入的語言的規則相符,並最終通過評價將其確定下來,由此,就會產生輸入的語言(母語)的語法結構,幼兒就學會了語言表達,這就是轉換生成語法的過程。
按照喬姆斯基的觀點,幼兒習得語言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在此過程中,幼兒能發現語言的深層結構,並將其轉換為表層結構,及具有自己的轉換規則,因此,幼兒雖然沒有聽過、說過,卻能創造、產生無限多的新句子,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幼兒是通過模仿學習語言的這種經典性理論。
2. 自然成熟說
心理學家勒納伯格贊同內在論觀點,並提出了自然成熟說。他認為,語言是先天性的,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標準來進行分析。他從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礎出發,提出幼兒的語言發展和成熟是受到發音器官和大腦等神經機制制約的自然成熟的過程。既然如此,那麼語言的獲得就必然有關鍵期存在,這個時期大約從2歲左右開始,一直到青春期十一二歲。
語言發展關鍵期的說法可以解釋語言和發展中的一些現象,如成人的外語學習能力不如小孩。
(二)後天環境論
後天環境論又稱為外因論、外鑠論,以行為主文學習理論為依據,強調環境和學習對語言獲得的決定性影響,而否認或忽視先天或遺傳因素對語言發展的影響,由於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因而該理論派別對於語言獲得的觀點並不一致, 影響較大的分別有強化論和模仿論。
1.強化論
強化論是行為主義最有影響的解釋兒童語言獲得和發展的理論,在20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比較盛行。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等人。
關於兒童語言獲得的解釋,斯金納認為兒童的語言獲得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幼兒對一個刺激做出反應,就會得到成人的強化,如口頭讚許或物質滿足等,這就增加了在類似的情境中做出正確反應的可能性,這個過程就是強化。該理論認為,幼兒的語言行為和其他行為是毫無差別的,都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的連鎖活動,幼兒就是依據這樣的強化過程來學習語言並得到發展的。
如嬰兒在牙牙學語時,會自發地發出一些聲音,雖然是毫無目的和意義的,但是在連續音節階段,某些音節的發音類似於成人的有意義的音節,父母除了驚喜寶寶的進步,也會及時地對這些聲音進行強化。因此, 強化論確實能夠解釋幼兒語言學習中的一些現象,而強化本身也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
2.模仿論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首先提出模仿論,認為幼兒是通過模仿成人語言的模式而學會語言的。後來美國心理學家摩爾也強調了模仿在幼兒學習語言中的作用。他們曾舉例,幾個生於聾父母而自己有聽力的孩子在與會說話的正常人接觸以前,都沒有發展出任何口語模式,這種模仿論顯然忽視了幼兒語言掌握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被稱為機械模仿論。這種觀點在20世紀的20年代到50年代之間比較流行。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運用社會學理論解釋了幼兒的語言學習,他強調語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認為社會語言範型對幼兒語言發展很重要,也就是說,幼兒的語言和幼兒的心理發展一樣,不是內部成長和自我發現的過程,而是通過社會模式的呈現和訓練、實踐而得到發展的。
為克服機械模仿論的不足,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改造,在20世紀70年代,懷特赫斯特和互斯託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概念。他們認為,幼兒學習語言並不是對成人語言的機械模仿,而是選擇性模仿,當幼兒對某種語言具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時,就會對這種語言現象進行選擇性模仿,即模仿時不是對具體的表達內容的模仿,而是對語言結構的模仿。如幼兒模仿語言表達「男孩的鞋」「男孩的狗」「男孩的自行車」,最後通過模仿而進行了結構選擇,得到了語法性的框架——「男孩的XX」,在這個框架裡可以填入適合的詞語。可以看到,選擇性模仿使幼兒得到了示範句的語法結構,並可應用於新的語言情境以表達新的內容,也可以將模仿獲得的結構重新組合成新的結構,這樣就生成了幼兒自己的話語。
(三)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論
針鋒相對的外因論和內在論各執一詞,實際是哲學中的經驗論在幼兒語言獲得問題上的具體反映。在各自的局限性下,二者都不能對學前兒童語言習得做出滿意的解釋,因此相互作用論產生了。主要的代表理論有認知相互作用論和社會相互作用論。
1.認知相互作用論
代表人物為心理學家皮亞傑。他認為認知結構是語言發展的基礎,語言結構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個體的認知結構既不是環境強加的,也不是人腦先天具有的,而是來源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皮亞傑認為,語言的習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過程,而是從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的相互關係中提出理論觀點。他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是受規則支配的符號系統,產生於認知的成熟,是一般認知組織的一部分。個體的語言是在最初的認知發展基礎上逐漸成熟的,即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用熟悉的形式理解不熟悉的話語,用熟悉的結構創造新的用法,之後言語產生,這是與認知整合在一起的。
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產生了語言。在感知運動階段的第四個子階段(10~12個月),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這是語言獲得的必要前提,這時兒童能夠運用符號表徵不在眼前的客體,這些符號就成了真正的詞。心理學家布魯姆也認為,詞彙的迅速增長必然以客體永久性為前提。
2.社會相互作用論
社會相互作用論吸收了各個派別的合理成分,將相互作用的因素擴大到社會環境、認知發展、語言知識和先天因素成熟,認為正是這些因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幼兒的語言發展。
這一理論把幼兒看成是和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認為幼兒是主動的語言加工者,具有自己的意圖,有主動積極性,因此語言不是單向輸入的,而是雙向互動的。比如,成人總是不自覺地使用些兒童式的特殊語言形式,如疊詞、象聲詞等,覺得用這樣的詞與方式和兒童進行言語交際會更好。
該理論研究發現,成人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的語義很敏感。在和幼兒的交往中,成人往往會解釋孩子說話的語義,哪怕孩子只發出了一個音。有時擴展孩子的表達,將其高度簡約的話語擴展成完整的句子。有學者發現,那些語言發展較快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習慣於擴展孩子話語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