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狄克森著《語言學基本理論》(1~3卷)的學術特點與價值

2021-02-07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狄克森(Dixon, R. M. W)的《語言學基本理論》共三卷,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出版發行。這三卷本為讀者提供了從新的視角認識人類語言的本質特徵,對語言的描寫和分析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第一卷提出記錄、分析和比較語言的方法。第二卷主要討論語法專題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第三卷剖析和解釋每一語法組織的基本原則,考察語法是如何變化的,以何種方式變化的。本文分別對《語言學基本理論》三卷本的主要內容做一介紹,然後,對該著作的學術觀點和學術價值進行簡要的評述。

一、引言

研究理論語言學的學者普遍認為描寫語言學者沒有什麼理論,而從事語言描寫和類型學研究的人一般都認為,每個學者在調查和描寫一種語言時,都使用一套理論基元(theoretical primitives),這套理論基元就是西方傳統語言學結合當代語言類型學和功能主義方法。西方語言學者為了把這套理論方法擴展並使其更科學;適用於對世界語言的語料進行詳盡分析,因此,狄克森等人早在1995年就把這種描寫方法命名為語言學「基本」理論(Dixon 1997 [1]; Dryer )。他們所用的「basic」的意義更接近英語的「普通(common)」一詞。學者們一般認為語言學基本理論是由狄克森最先命名的,但是,狄克森給Michael Noonan的「Grammar writing for a grammar-reading audience」的評論中提到,不要提語言學基本理論是他首先命名的,而是一些語言學家一起命名的,他只是其中之一(黃成龍 2005)[2]。狄克森(1997: 128)就提及:「所謂的『語言學基本理論』就是去了解我們要尋找的東西,如何解釋我們所發現的東西,然而,我們的理論不應該太具體或者太怪異(idiosyncratic),以至於每個語言學者對相同語言事實提出不同的分析方法或者對不同的事實進行相同的分析。換言之,當我們去進行跨語言語法特徵比較時,我們要確信我們是對語言系統進行類型化,而不是對語言學者進行類型化」[2]。

近年來,語言學基本理論已經作為進行描寫語言並形成有關人類語言本質的普遍性的基本理論工具(Dixon 1997: 132)。狄克森(Dixon 1997: 131)、羅仁地(2007)[3]、Dryer(2006)[4]、Haspelmath(2007)[5]、Aikhenvald(2007[6], 2015[7])等語言學家都持相似的觀點,認為形式理論框架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很短暫的,一般也就盛行6~10年的時間。理論層出不窮,一旦理論過時了,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沒有用了,而描寫出來的著作具有永久的參考價值。

狄克森(Dixon 2007)[8]提出:「試圖檢驗和證明某些理論觀點,大概會只關注語言的某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方法論,因為部分的存在與整體相關,只有把部分放在整體環境中考慮才能更好地理解部分」。 

他還認為語言學者的工作應該從語言學基本理論出發,這種累積性理論框架奠定了幾乎所有語法描寫和類型學歸納的基礎。要注意「分析」這個詞,按使用者的不同,其意義也有所不同。對於從事形式理論的人來說,「分析」大致意味著把某種語言的語料與一種模型所需的、事先預定好的參項一致。對於從事語言學基本理論的人而言,「分析」就意味著用這種語言自身的方式整理出它的結構組織系統,每一步都要有充分的論證。

狄克森(Dixon 2007)以關係子句為例,說明如何從語言學基本理論視角去分析該結構。他認為一個形式理論學者很可能關注一種新語言中關係從句如何與形式主義定義的要素相符合(大體上以在英語和其他熟悉的歐洲語言中發現的關係子句的特徵為研究取向)。 一個從事語言學基本理論出發的田野工作者卻會去調查這種語言是否具有可以稱為關係子句的東西?以什麼標準作判斷?以及這種語言中的關係子句有什麼特徵? 

二、內容簡介

 2010年,狄克森出版了《語言學基本理論》第一卷:方法論(Dixon 2010)[9]和第二卷語法專題(Dixon 2010)[10]。2012年,出版了第三卷更多的語法專題(Dixon 2012)[11]。每卷內容簡要介紹如下。

(一)方法論(第一卷)

本卷主要討論記錄、分析和比較語言的方法,從第1章到第9章。第1章基礎知識。第2章主要討論語言學基本理論要遵循的原則。第3章主要介紹語法綜觀。第4章有關分析、討論與解釋問題。第5章術語問題。第6章類型學方法。第7章音系相關問題。第8章 詞彙。第9章田野語言學相關方法。附錄1:描述田野調查情景,說明在大城市調查的。還是去當地社區調查的,有多少語料提供者,哪些是誘導式(elicitation)田野調查,哪些是長篇語料分析。 附錄2,計劃博士論文田野調查。附錄3,田野方法課程。

(二)語法專題(第二卷)

第2卷從第10章到第18章,共有9個專題。第11章語法詞與音系詞。第11章區分名詞與動詞。第12章形容詞類。第13章及物性。第14章系詞小句與無動詞小句。第15章人稱代詞與指示代詞。第16章領有結構特徵。第17章關係子句結構。第18章補語句與補語化手段。

(三)更多的語法專題(第三卷)

該卷從第19章到第28章,共10章,討論了10個語法專題。第19章非空間布景。第20章數詞系統。第21章否定結構。第22章反身與互動結構。第23章樞紐、被動與反被動。第24章致使結構。第25章裨益(-applicative)結構。第26章比較結構。第27章問句。第28章語言與世界—當今需要解釋。主要討論理解和解釋語言的方法;事物以自身方式存在的原因(習慣性活動、社會組織與親屬關係、宗教、觀察世界的方式、說話的方式);大語言社團與小語言社團;面臨的挑戰。

三、學術價值

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三卷本出版以後,在外國產生巨大的學術影響,很多學者對該套書進行了書評,認為該套書是經驗研究研究方法的經典之作,對語言的田野調查和描寫分析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境外學者對該書的評價

原荷蘭內門亨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現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語言學系)的尼克•恩菲爾德(Nick J. Enfield)對該套書的評價:「語言學基本理論註定要成為一個現代經典」。

原德國馬普學會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現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馬丁•哈斯帕爾馬特(Martin Haspelmath)對該套書的評價:「一項巨大成果,在語言學領域幾乎沒有先列」。

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的芮尼•範•登伯格(René van den Berg)在《Studies in Language》2010年第34卷第3期上對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 1~2卷書評中認為:「非常豐富、非常有用以及非常鼓舞人心,我可以推薦這幾本書給每一位研究生,每一位語言學田野工作者。」[12]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卡羅•傑尼替(Carol Genetti)教授在《Language》2011年第87卷第4期中提及:「這幾本書是不朽的著作,並註定成為經典,可等同於薩丕爾(Sapir 1921)的《語言研究導論》[13]和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 1933)的《語言論》[14]以及葛翁(Givón 1984[15], 1990 [16])的《句法》(第1卷,1984;第2卷,1990),然而,每個專題的範圍、細節、嚴謹和連貫性方面超越他們。狄克森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表達十分清晰、統一闡釋的語法,對世界語言中發現的每一個主要和次要的語法結構進行了廣泛的描寫和分析,這是一部傑作,並註定要成為經典,是語言描寫者、類型學者、語法理論者以及所有那些著迷於語言系統複雜性與語法分析的學者們的一部永久的參考書」[17]。

 英國拉德克裡夫學院(Redcliffe College)的霍華德•傑克遜(Howard Jackson 2013)也指出:「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是田野語言學重要的手冊,是十分珍貴的資源。」[18]

 (二)學術特點及其價值

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言:「該卷的內容是作者從2001~2009年近10年所撰寫的語法方面論文」。這三卷本被牛津大學出版社稱之為「浸入式田野調查和畢生對語言學方面的形式所思考的勝利果實」。這三卷本對國內外從事語言描寫和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學者來說的確是十分重要的參考文獻。狄克森所倡導的「語言學基本理論」實際上是一種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是經驗研究基礎上的歸納方法。歸納起來,他的「語言學基本理論」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

1. 浸入式調查方法

狄克森在這三本專著和其他一些論著裡一直倡導「浸入/融入式」 (immersion fieldwork)田野調查方法。他認為理想的語言學田野調查包括在使用中觀察所要調查的語言,成為社團的一員,通常還包括被納入親屬系統。一個人記錄文本,努力去處理語料,同時學說這種語言,觀察母語人怎麼使用自己的語言。在理想的情況下應該觀察各個年齡層、不同性別群體的使用情況,這種方法叫「浸入/融入式」田野調查方法(Aikhenvald 2007, 2015: 21-22; Dixon 2007; 羅仁地2007)。

2. 語言學理論的經驗研究方法

狄克森等人所倡導的「語言學基本理論」是一種用經驗方法研究語言的語言學理論,該理論要求不要用抽象、晦澀、不易懂得概念和框架,而是用常人能看懂的一些概念和術語去描寫和分析語言。有人把語言學基本理論稱之為理論中性研究方法(theoretical neutral)或者理論折中方法(eclectic),哈斯帕爾馬特(Haspelmath 2007)所謂的「無預設範疇下的語言研究」與語言學基本理論有些類似。經驗研究方法學者一般認為每一個描寫語言的人都是理論家,語法描寫時每個觀點都是理論的陳述。主張語法的分析應以語言學基本理論為基礎,也就是用經驗(empirical)、歸納(inductive approaches)方法,同時還要一定的描寫技巧來深入描寫某一語言的內部結構。

3. 尊重語言事實

他的著作一直強調要客觀地看一種語言,在研究語言時,要尊重語言本身的特點,而不能囿於前人的理論假設。

4. 跨語言的視角

狄克森歷來倡導語言學者首先要學習一些類型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良好語言類型學功底。無論進行田野調查,還是進行某一範疇專題研究或是對每一語言進行系統描寫研究都應該學會運用語言類型學背景知識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狄克森的《語言學基本理論》對我國語言的調查研究和描寫分析十分有用,對於研究生和田野語言學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實用的田野調查指南和手冊,對於語法專題研究而言,該書第2~3卷分析了諸多語法專題,是語法研究重要的參考書。對於跨語言形態句法類型研究來說,該書從形式、結構和功能視角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參項,是研究形態句法類型學重要的文獻。當然就如狄克森(Dixon 2000: 61-7)[19]所說的,他這裡提供的有些參項不是永久的、固定不變的,隨著今後語言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跨語言研究的不斷拓寬,有些參項可能要重組,還有可能增加一些參項。

[1] Dixon, R. M. W.  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黃成龍. 語法描寫框架及其術語的標記 [J].  民族語文, 2005 (3).

[3] 羅仁地. 語言類型學/功能語言學派視野下的語言學田野調查 [J]. 語言學論叢, 2007 (36).

[4] Dryer, Matthew. 2006. Descriptive theories, explanatory theories, and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A]. In Felix Ameka; Alan Dench; Nicholas Evans (eds.), Catching Language: Issues in Grammar Writing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6. 

[5] Haspelmath, Martin. 2007. Pre-established categories don't exist: consequences for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typology [J]. Linguistic Typology, 2007 (11)(論在無預設範疇下的語言描寫和類型學研究[A],黃成龍譯,載《語言類型學的基本方法與理論框架》[C],戴慶廈、汪鋒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 Aikhenvald, Alexandra, Y. Linguistic fieldwork: setting the scene [J]. Sprachtypol. Univ. Forsch. (STUF) 2007 (60).

[7] Aikhenvald, Alexandra, Y. The Art of Grammar: A Practical Guid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 Dixon, R. M. W. Field linguistics: a minor manual [J]. Sprachtypol. Univ. Forsch. (STUF) 2007 (60).

[9] Dixon, R. M. W.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ume 1: Methodolog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 Dixon, R. M. W.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ume 2: Grammatical topic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1] Dixon, R. M. W.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ume 3: Further grammatical top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 van den Berg, René. 2010. Review of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 1~Vol. 2) [J]. Studies in Language 2010 (34 ).

[13] 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and Brace, 1921.

[14] Bloomfield, Leonard.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33. 

[15] Givón, Talmy. Syntax: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1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4.

[16] Givón, Talmy. Syntax: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2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0.

[17] Genetti, Carol. 2011.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review) [J]. Language 2011 (87).

[18] Jackson, Howard. Review of Basic Linguistic Theory, Vol. 1~3 [J]. Encounters Mission Journal 2013 (46).

[19] Dixon, R. M. W. A typology of causative: Form, syntax and meaning [A]. In Dixon, R. M. W. & Aikhenvald,    Alexendra Y. (eds.), Changing Valency: Case Studies in Transitivity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來源於《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理論語言學的實驗研究
    最後,本文展望了理論語言學的實驗研究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理論語言學;實驗;科學;界面1.前言      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語言事實與理論建構的關係與其他學科並無本質區別 (徐列炯 1997)。
  • 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使命
    範式與方法。一些研究者習慣以西方語言學範式為標尺來看待中國語言學,認為中國的研究只有方法而無方法論,只有語言研究而無語言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於漢語的特點及其書寫符號漢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國文化的個性,決定了中國語言學的個性和特色,不能以根植於西方語言和文化土壤的標準來衡量我國語言學,而應在中西語言學的對比中,認真梳理中國語言學的方法和方法論,深入研究中國語言學發展規律及問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對話與交鋒。
  • 王銘玉: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使命
    系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會長、天津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1 語言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中國語言學對世界語言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範式與方法。一些研究者習慣以西方語言學範式為標尺來看待中國語言學,認為中國的研究只有方法而無方法論,只有語言研究而無語言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應該充分認識到,世界語言的多樣性、語言生存的非孤立性、語言性質的多重性、語言構成的複雜性、語言功能的多樣性等因素決定了語言研究的開放性和協同性,迫切需要聯盟體,形成一個聯合研究、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學術平臺,聚焦學術前沿、聯手攻關項目、出版學術精品、協同人才培養。    增列語言學為一級學科。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張 輝 孫崇飛一、認知語言學理論及其研究方法與以往研究流派不同,認知語言學並非單一、密切鉸接的理論,而是具有不同理論主張和研究方法的事業(Evans 2012: 129)。[Geeraerts & Cuyckens(2007: 15)在論述認知語言學未來三大發展方向時,就明確地將語言社會維度研究確定為CL今後發展的首要方向,並強調文化環境和語言的社會互動性應成為語言認知研究的基本因素。不難看出,傳統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對語言的內部變異和交際變異不夠關注,未全面考慮語言變化的豐富性和複雜性,語言分析或跨語言比較都是在「單一語言」層面上進行的。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 語言資源與語料庫研究團隊系列講座之二:複雜動態系統理論在應用語言學研究中的發展現狀與方法展望
    (慶祝建校55周年)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系列學術活動——語言資源與語料庫研究團隊系列講座之二:複雜動態系統理論在應用語言學研究中的發展現狀與方法展望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 匯聚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前沿成果 重慶師範大學推進語言學科發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1日5時23分訊(李婷婷 劉春容)日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四川大學以及重慶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和語言研究所的二十多位專家齊聚重慶市沙坪垻區大學城,共同參加由重慶師範大學主辦,由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的「2019年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高端論壇」,共享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與經驗
  • 難得的是,繼續閱讀 | 語言學聯合書單202012
    根據研究內容,共分為虛詞新探索、框式結構研究、句式系統分析以及語法研究的理論探討與戰略思考四個部分。本書最後部分是語法研究的理論探索與戰略思考,一是理論上的探索,如對「變量」的探索,對主觀性和主觀化的摸索;二是對宏觀戰略的思考,即要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大膽破舊立新,要有語言自信、文化自信。
  • 試論漢字字料庫理論的提出背景及其價值
    收集一定數量的字料,並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是創建包括漢字構形學在內的科學漢字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字料庫,其最通俗的解釋是指存放文字材料的倉庫。語料庫的出現及語料庫語言學的創立和蓬勃發展,正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典範。「有了語料庫,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來研究語言,利用語料庫所反映出來的語言事實對語言的某個方面進行研究,並提出新的觀點或理論。」[7]傳統的語言學研究往往呈現出封閉、靜態、平面的特徵,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基於規則的分析方法,即理性主義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概括性,也比較容易推廣到一些尚未涉及的領域。
  • 17本語言學好書推薦丨書單
    基於體裁分析中的語步結構和話語能力、系統功能語言學及其他語言學理論,對專業與學術英語中的語言現象及寫作框架進行了實證研究,並對學術交流英語與專業交流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方法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師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 2018 「巴赫金文學理論」高端學術論壇在我校舉辦
    第二場講座的主要關注點則在於從學理上闡明巴赫金的「外位性」視界在外國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存在的重大意義和價值,論證了其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的合法性,提出了外國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路徑,同時也從認識論層面闡述了「外位性」視界對於文學研究實踐中「去除盲點、激發洞見」的功能。
  • 學術研究好幫手 中國人文社科 圖書 學術影響力排行榜(1)
    )著,何懷宏等譯 :《正義論》9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10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 :《形上學》哲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前10名1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2014年10月13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0月13日第655期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認知語言學對概念系統的研究指向人類的體驗性經驗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當前,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神經語言學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方法論和研究範式上,實現了真正的學術創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範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楊亦鳴表示。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學科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是近40年以來的事。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始於美國學者奈達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探索》。在該書中,奈達借用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等研究方法,嘗試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翻譯問題進行科學探索。
  • 學術發展軌跡及其研究特點,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的影響是什麼
    在學術發展研究上他都做了什麼呢?這麼一說,關於他的事跡想必大家不太清楚的。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他吧。鮑安烏斯賓斯基,在1937年3月1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文學家家庭,父親是一位作家,母親是一位法文翻譯家。
  • 淺談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
    他是現代漢語語言學的開山鼻祖,對漢語的結構、語法、語彙、音位、音韻等都做過深入的研究。在漢語方言調查方面尤其有著特殊的貢獻,是用現代科學方法調查研究漢語方言的第一人,為後來的方言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先行者,《反切語八種》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討論語言集團變異的文章。先生對語言有著深刻的認識,對研究語言的方法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在普通語言學方面的貢獻也是學術界公認的。
  • 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學理論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本考試大綱適用於報考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語言和語言學、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語言結構、語言的運用、語言的歷史、應用語言學、文字以及語言研究簡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