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逮捕孟晚舟無異於綁架。
美國要求加拿大逮捕孟晚舟,是明顯的要挾與勒索。
其目標很明顯——針對華為。
而孟晚舟的遭遇,早在她之前就有前車之鑑——法國高科技企業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
歷史驚人的相似:2013年3月14日,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剛下飛機的皮耶魯齊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溫哥華機場,剛下飛機的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扣押。
而逮捕皮耶魯齊,美國最後——肢解了競爭對手阿爾斯通,便將其優質資產變成了美國財產。
那麼,逮捕孟晚舟?
■01■→歷史正驚人的相似:認罪、回國、自由
加拿大逮捕孟晚舟事件,正出人意料地逆轉:不但證人承認偽證,且自認程序存在瑕疵,此後,美國司法部立刻召見孟晚舟的律師團隊:商討一項旨在和解的協議——只要孟晚舟認領「部分罪狀」,她就可以從加拿大回國,甚至不被起訴。
這就是美國的策略。
這一情境,與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如出一轍:那時,皮耶魯齊面臨美國的洗錢、賄賂等指控,面臨數百年刑期。
當恐嚇與勒索的一切條件具備後,美國司法部粉墨登場:與皮耶魯齊談判,只要他認罪,接受罰款,就可以獲得自由。
皮耶魯齊最後崩潰。
因為,一旦服刑,他將在美國監獄度過他生命的最後所有時光。
所以,皮耶魯齊認罪了。
其結果是,阿爾斯通繳納了7.72 億美元罰款,並將其高科技產業鍋爐業務及其公司,賤價賣給了賣國公司。
從此,阿爾斯通從世界500強名單中消失,而皮耶魯齊,也因此獲得自由。
出獄後,皮耶魯齊寫了自己的親身遭遇——《美國陷阱》。揭示了美國針對全球高科技企業的陰謀,以及其匪夷所思的國家級勒索與脅迫。
而對於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押,人們從皮耶魯齊的趙玉忠,就明白了美國打壓華為的目的——因為,華為的技術力量已超越美國同類科技企業,並搶佔了其不小的市場份額。
而最為關鍵的是,華為正處在超越美國的發展勢頭上。
■02■→世界級勒索,不僅僅是法國的悲劇
如此明目張胆地妖邪與勒索,震驚了世界,也震驚了各國高科技企業,甚至是優質資產的企業。
儘管人們明白,在皮耶魯齊的遭遇及阿爾斯通事件中,從皮耶魯齊被捕開始,不但標誌著法國悲劇的上演,更預示這全球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風險並非僅只是來自技術和市場——還有來自美國的打壓、盤剝和勒索。
因為,阿爾斯通的遭遇,從一個技術雄厚的世界級500強企業,突然之間就被肢解法,其優質資產剎那就不屬於自己的了。
要知道,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鍋爐產業,不但是全球頂尖科技企業,更猶如美國的蘋果、日本的索尼等企業在一個國家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程度。
在當時的科技界,與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並稱為世界三大巨頭。
更為優質的是,阿爾斯通的鍋爐技術,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美國通用和德國西門子公司。
別小看阿爾斯通的鍋爐技術,那可是航空航天及核能源的核心技術之一。在全球核電產業中,阿爾斯通的鍋爐佔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
阿爾斯通變成美國資產後,不但導致法國無數人失業,影響著法國萬千家庭,更讓法國的所有核電企業都受制於美國。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於是,人們開始反思——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的一切努力,最後都只為美國作嫁衣。而強如阿爾斯通和並不弱小的法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如此,人們得出結論:文明時代的公然勒索與掠奪,這不僅僅是高科技企業的悲劇,更是世界的悲劇。
■03■→美國打壓全球高科技的「套路」
美國打壓高科技企業的惡名由來已久。
比如打壓日本的半導體產業。
直接將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變成了美國的生產加工基地。致使原本即將超過美國半導體科技企業的日本,至今仍在原地踏步。
而據皮耶魯齊在《美國陷阱》中描述,美國蠶食法國高科技企業,是通過步步算計、環環相扣,最後一鼓作氣將阿爾斯通徹底變為美國資產。
事實上,早在阿爾斯通逐漸崛起時,就遭到美國的阻撓和算計。
早在皮耶魯齊還未被抓捕之前,美國就私下行動,甚至派出其終於情報局特工隊阿爾斯通進行悄悄調查,並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證據。
這與孟晚舟被捕幾乎沒有二致。
隨後,皮耶魯齊突然被捕,並被美國法官判處10宗罪共計125年徒刑。
125年,誰不崩潰?
皮耶魯齊也不例外。
他根本就無以承受這早已超出一個人正常生命周期的刑期恐嚇。
所以,最後只能談判。
而談判的條件就是必須認罪。且認罪後,還得繳納7.72億美元的罰款。如此巨額的罰款,這對當時已出現財政危機的阿爾斯通,已是不堪重負,或者說根本就難以承受。
由此,變賣資產或變賣企業,就成了阿爾斯通和皮耶魯齊的唯一選項。
就這樣,阿爾斯通的優質業務,就成了美國的財產。
這就是美國的算計和陰謀——通過調查、審判、定罪、談判,然後實現利益,且是美國利用司法工具作為打擊和蠶食全球高科技企業的武器。
這一模式,正在抓捕孟晚舟的事件上一步步實施。
■04■→談判的原因是什麼?有陰謀?
那麼,美國司法部放出釋放孟晚舟的信息,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不是與皮耶魯齊一樣:只要認罪、繳納罰款、讓華為優質資產變成美國企業,孟晚舟就可以獲得自由?
我們先來看看其透露出這一信息的原因,大概有下幾種可能:
一是壓力山大。加拿大逮捕孟晚舟是明顯吃力不討好的事件,甚至是做了「折本」生意。加大拿什麼好處都沒有撈到,且因此與中國關係降到冰點而因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導致國內壓力驟增,已經再也無法死撐下去時,美國大選政壇劇變,這樣的壓力也也直接反噬到美國身上。
二是輿論影響。如此赤裸裸的扣押一個世界級高科技企業高管,儘管全球輿論大部分掌控在西方勢力手中,但公道自在人心,加拿大和美國面臨的夜裡可想而知。
三是司法技窮。在逮捕孟晚舟的所有證據都幾乎站不住腳,且政治力量再也無法遮蓋其荒謬性時,最後不得不採取的妥協。
那麼,美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一個前提是,加拿大在這件事情上,加拿大人至少80%的人份不願意幹這樣的事,因為,於加拿大來說,這事是百害無一利。
那麼,美國使用如此手段及代價抓捕孟晚舟,如果一點好處沒有撈到,最後留下千古罵名,美國願意?
所以,不到最後,美國絕不會妥協。
■05■→美國的目的是什麼?
由此,美國不惜動用一個超級大國的國家力量對抗華為,其目的顯然並不簡單。因此,美國提出釋放孟晚舟的條件,無疑是有其目的和陰謀。
仔細分析來,有如下幾點可能:
一是佔據道義高度。只要孟晚舟認罪,就可以讓加拿大和美國佔據道義高度,從而免除千古罵名及對國家形象的 損害。這是最孟晚舟最好最好的結果。但對孟晚舟及華為來說,卻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因為本無罪,何來有罪之說?
二是見機撤臺。當司法路徑對孟晚舟已經無法撼動之時,加拿大及美國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一旦對孟晚舟定罪不成,那不僅僅是加拿大和美國的顏面掃地,更關乎加拿大和美國政治體制及其文化的晦暗。所以,只要孟晚舟認罪,美國就象徵性的拿出一些說法,最後既不賠償也不罰款,雙方彼此不追究,這是最好的妥協。
三是連陰謀環套。只要孟晚舟認罪,接下來就有可能判刑,如果孟晚舟像皮耶魯齊一樣不想在美國監獄度過生命的餘生,那麼交易就極有可能。華為將其核心業務像阿爾斯通一樣賣給美國幾乎沒有這個可能,因為華為不差錢。那麼,又能實現怎樣的交易?我們就來看看美國最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控制,而且是控制最核心的產業。而這種控制,對於華為來說能夠接受的,就是利益評分。也就是說,華為與美國的妥協,就只能將自己的核心業務與美國組建「合資企業」,並接受美國監管。由此,華為的核心科技事實上就近接形成美國的資產。
那麼,美國能夠實現其目的嗎?
■小結■
由此,通過以上分析,孟晚舟事件在《美國陷阱》一書中已警示。
那就是皮耶魯齊及其所在公司阿爾斯通的結局,仿佛給孟晚舟事件和華為公司提供了一種可能:一旦孟晚舟認罪,結果可能走向和解。
而和解,顯然對華為極為不利。
因為,《美國陷阱》昭示的,是美國對阿爾斯通的政治打壓。而西方的所謂的民主政治,除了利益就是虛偽。
所以,閱讀了《美國陷阱》,便能看清孟晚舟事件的真相,並做好應對準備。
最後,冬天來了,春天還遠?
祝福孟晚舟,也祝福華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