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美國陷阱》1、法國版「孟晚舟事件」,為世人敲響警鐘

2021-02-16 曉書童頻道

點擊上方曉書童頻道,訂閱、星標我!此刻開始我幫您讀書!

能夠聆聽何須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

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

解讀《美國陷阱》1、法國版孟晚舟事件」,為世人敲響警鐘

Hi,我回來了,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先祝同學們節日快樂。肯定有人會說端午要說安康,我不管這麼多,還有什麼比放假更快樂的事情呢?

孟晚舟事件


同學們對華為這家我們自己國家的高科技企業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同時也有不少同學關注到了孟晚舟事件吧。孟晚舟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大女兒,同時也是華為公司的副董事長兼財務長。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在美國的授意下,於溫哥華抓捕了落地轉機的孟晚舟。抓人的理由是涉嫌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禁令,金融欺詐,蓄意誤導滙豐銀行為華為與伊朗的非法交易提供服務。

在被捕10天之後,孟晚舟獲准保釋出獄,代價是5000萬人民幣的保釋金,並且佩戴電子腳鐐,只能在加拿大住所附近活動。

與此同時,美國要求引渡孟晚舟。美家雙方是籤有引渡協定的,但是啟動引渡程序有一個條件,就是罪犯的行為要在兩個國家都構成犯罪,也就是我們最近經常聽到的,所謂的符合「雙重犯罪」。

於是長達500多天的司法博弈展開,博弈雙方就是加拿大檢察官和孟晚舟的律師團隊。

律師辯護團隊當然認為,美國提出的華為違反對伊朗制裁禁令的指控,但是你們加拿大又不進行類似的制裁,這何罪之有呢?

可是加拿大檢方認為,關鍵問題不是關於對伊朗的制裁,而是金融欺詐。

就在半個多月前,5月28日,加拿大法院做出關鍵性判決,認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的標準。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雖然這並不代表孟晚舟會馬上被引渡到美國,但是已經在加拿大500多天的孟晚舟,只能繼續忍受著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的煎熬。之後又是更加漫長的司法博弈。

在這期間,孟晚舟發文說:「苦難把歲月拉長,我經歷了恐懼和痛苦、失望與無奈、煎熬與掙扎,也學會了堅強承受、從容面對,未知不畏。」

我們是真心的期望這位遭受如此境遇,依然能優雅從容面對的女士,能夠早日平安回國。

孟晚舟事件的發生,有兩個關鍵的背景詞,一個是中美貿易摩擦,另一個是5G。

我們在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的時候,專門用一期節目聊到中美貿易摩擦。其本質就是中國崛起,我們的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額都緊隨美國,中美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互補,變成了現在的競爭,在中美競爭的基本格局之下,貿易摩擦其實就是一種必然。

而華為的5G技術,可以說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上獲得了絕對的領先,華為憑藉一己之力在西方的技術堡壘上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美國政府動用國家力量打壓華為,不斷的升級對華為的制裁,動用法律武器,製造孟晚舟事件也是對華為施壓的手段之一,而他們自己所聲稱的伊朗制裁禁令和網絡安全之類,不過都只是藉口罷了。

我在吳曉波的公眾號裡看到這麼一段話:

曾經,我們相信自由貿易,看到《華爾街日報》編織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國得分不及格,我們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曾經,我們相信法治規則,看到中概股在美國被勒令退市,我們還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現在,我們見證了孟晚舟與華為事件。

我們曾像一個差生在勤奮補課,埋頭追趕,結果抬頭一看,前面那些濃眉大眼的傢伙,他們怎麼一邊出題,一邊答題還一邊閱卷呢?

如今,中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還是不及格,中概股仍會被勒令退市。我們依然要和那群人打交道,依然願意相信自由貿易和法治規則。依然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

只不過,我們明白了,自由、法治和公平光靠等,是等不來的,需要為此抗爭。


《美國陷阱》


說到這裡,同學們可能覺得這麼說有鼓吹陰謀論的嫌疑,那就捧出接下來要分享的這本書《美國陷阱》,這本書去年由中信出版社引進發行之後,在國內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去年5月,任正非接受彭博社的採訪,隨後公布的照片裡,在任正非的辦公桌正中間,就放著這本《美國陷阱》。如果這本書能早些問世,或許能讓華為多一分警惕,孟晚舟也或許不用遭此劫難。

因為這本書所記錄的內容,就是孟晚舟事件的法國版。美國曾經憑藉「法律武器」,以長臂管轄打擊法國能源企業阿爾斯通,竟然也是直接逮捕企業高管,逼迫企業屈服。最後,在美國司法部與通用電氣的默契配合之下,2015年,通用電氣以極低的代價收購了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

阿爾斯通,當年與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並稱的世界三大能源巨頭。全世界發出的電,有四分之一都來自阿爾斯通的設備。阿爾斯通把電力業務賣給通用電氣,就像是微軟把windows全部賣給了蘋果一樣,無異於自廢命門。

被美國人搶走了核心的阿爾斯一息尚存,後來差點被西門子合併,如果不是被歐盟委員否決,今天,阿爾斯通這塊招牌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當年,阿爾斯通可是法國能源行業的戰略核心企業,國之重器。

法國58座核反應堆的汽輪發電機,以及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的推進汽輪機,全部都是阿爾斯通提供的。被收購之後,這些設備的修理維護盡數落都到了美國人手裡,我們可以想想看,這對於法國政府來說意味著什麼。

阿爾斯通這樣的世界級的巨頭企業,一家法國企業竟然會被美國用司法手段圍獵,最終慘遭肢解。當年被美國司法部逮捕的阿爾斯通高管,就是《美國陷阱》這本書的作者,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

他2013年3月被困於囹圄,一直到2018年9月才重獲自由。出獄之後,皮耶魯齊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成了這本書,其間發生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前後一系列事件完全應該被翻拍成電影,因為電影編劇都難能有這麼好的故事創意。

《美國陷阱》揭露了美國如何通過非經濟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同時也給所有的跨國企業和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鐘,警惕「美國陷阱」,如果一個超級大國,動用國家暴力手段,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勢,敢問有幾家企業能有招架之力?這就是一場隱秘的經濟戰爭。

作者皮耶魯齊和法國阿爾斯通到底經歷了什麼,美國是如何設計陷阱的?以及美國又憑什麼可以這麼做?這些疑雲之後我們都會逐一的解開。

身陷囹圄

作者皮耶魯齊是阿爾斯通一個重要部門的全球負責人,從2011年開始,阿爾斯通和中國上海電氣集團還打算進行合作,要建立一家雙方各佔股一半的合資企業,而這家新企業的總裁位置,就準備讓皮耶魯齊來坐。

但是隨著美國司法部對阿爾斯通展開調查,並且抓了皮耶魯齊之後,這個設想就完全落空了。

2013年4月,皮耶魯齊去美國出差,結果一下飛機就被FBI探員給拷了起來,直接給帶回了聯邦調查局接受審訊。

他覺得警察一定是抓錯人了,我是法國公民,而且又是大型跨國企業的高管,只要說說清楚,應該就會沒事兒的。直到檢察官走進審訊室,告訴他,要抓的就是他。原因是2003年,阿爾斯通與美國公司在印尼競爭一個能源項目,最後阿爾斯通勝出,但是在過程中皮耶魯齊涉嫌僱傭中間人賄賂印尼公職人員。

皮耶魯齊一下就蒙圈了,這也太扯了,這都已經是10年前的陳穀子爛芝麻的舊事了。當年是怎麼回事兒呢?

印尼往事

話說,2002年,阿爾斯通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困境,瀕臨破產。新任CEO柏柯龍臨危受命,想方設法挽狂瀾於既倒。在這個時候,印尼這個1億美元的項目對於阿爾斯通來說非常的重要,如同救命稻草般必須要死死抓住。

但一家法國的公司在外國拿項目,自然有它的難處。其實很多的跨國公司,在做境外生意的時候,都會尋找有關係有能力的中間人,幫自己平衡各方的利益關係,或者進行攻關。這對於一家跨國公司來說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中間人使用什麼樣的手段那就不一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形成了一個灰色地帶。不得不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行賄受賄也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而當年印尼的經商環境又是比較糟糕的,腐敗問題嚴重。如果不使用一點非常手段是不可能在當地談成生意的,就更不用說這樣一個1億美元的大項目了,當時這個項目就是由皮耶魯齊負責。

項目由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發起招標,與阿爾斯通同時展開競爭的還有一家美國公司。一開始一切順利,因為不管是從技術評估還是報價來看,都是阿爾斯通佔優,但是形勢突然倒向了美國公司,原因是對手開始動用臺面下的手段,答應要給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的領導一些好處。

阿爾斯通的高層知道了這件事情,立馬就跳起來了,火急火燎的僱傭了兩名中間人,迅速進行危機公關,最終項目得以順利拿下。

雖然中間人不是皮耶魯齊找來的,中間人具體使用了什麼手段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有這麼一件事兒他是知道的,也在當年的文件上簽了字。

而當時他不過就是公司的一個中層而已,辦的所有事情都是按照公司領導的指示,也有幾位領導的籤字同意,也都是按照公司的規章流程辦事兒。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更沒有一分錢進入到他個人的腰包,中飽私囊。

所以站在他的立場來看,這事兒就算有當時有什麼欠妥的地方,那也是公司領導的決定。所以這段時間皮耶魯齊也對美國司法部對公司展開調查的事情有所聽聞,但他還是毫無顧慮的來美國出差,就是想著,就算出事兒了也輪不到我這麼一個沒有決策權的小角色吧?

到這裡同學們一定有一個天大疑問:法國公司,在印尼搞項目,賄賂了印尼的官員,那關你美國人什麼事兒?僅僅是因為商業競爭擠掉了你們美國的公司嗎?不是的,美國之所以手能伸這麼長,這與他們的《反海外腐敗法》有關。

關於這部法律和美國的長臂管轄,後面我會細細的和同學們交代。現在我們先繼續皮耶魯齊的故事。

拒絕合作的代價

皮耶魯齊很無辜的向檢察官哭訴:「我既不是公司的CEO,也不是法務總監,我就是一個普通管理者罷了……」

檢察官打斷了他的話,跟他說:「3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對阿爾斯通的調查,但是你們一直以來都拒絕與我們合作,這讓美國司法部非常的生氣。我們很清楚你在公司裡的位置,也清楚你在印尼項目中並沒有扮演決策性角色,但是你知道很多事情,我們希望你為我們效力,我們的目標不是你,而是阿爾斯通的最高層,尤其是CEO柏柯龍,所以希望你不要和任何人聯繫,並且放棄聘用律師。」

這在皮耶魯齊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他在說些什麼?神經病啊?我無罪,憑什麼抓我。於是果斷拒絕了檢察官開出的條件,但是他萬萬想不到,這個理所當然的拒絕竟然是他之後5年噩夢的開始。

皮耶魯齊與公司法務總監取得了聯繫,總監對他被捕的事情表現得很震驚,表示說自己馬上就會到美國與司法部洽談一項協議,讓他放寬心,啥也別說,公司會提供法律援助。

隨後,皮耶魯齊被關進了監獄,等待第二天開庭,他堅信自己第二天就會重獲自由,繼續之前的工作與生活。

開庭之前,他見到了自己律師,結果心一下就涼了。阿爾斯通正在與美國司法部進行交涉的這個節骨眼兒上,自己與公司竟然存在某種利益衝突,於是就把他的案子委託給了當地的一家律所。

而被派來的這位律師一看就是個新手,而且她在刑法方面的經驗一片空白,對《反海外腐敗法》的了解也不多,對阿爾斯通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甚至就連皮耶魯齊的起訴書她都沒有認真的讀過。

在公堂之上,律師做不出什麼有力的辯護,僅僅只是提出了以10萬美金和電子鐐銬申請保釋。而對面的檢察官,準備的起訴書非常的翔實,他拿出了大量的證據,證明皮耶魯齊在阿爾斯通身居要職,並且參與了違反《反海外腐敗法》的犯罪活動,言之鑿鑿。辯護律師根本就無力招架。

聽到這些,皮耶魯齊臉都綠了。這與之前檢察官私下與自己交流時所說的完全不一樣,他這才明白,自己要為之前輕率的拒絕付出代價了。

法官駁回了皮耶魯齊的保釋申請,它被一所重刑犯監獄收押,接下來是度日如年的關押等待法庭再次接受審理他的保釋請求。他一個堂堂跨國企業高管,白領罪犯怎麼會被送到一個全是危險人物的重刑犯監獄呢?很簡單,因為司法部在想盡辦法向他施壓,逼他就範。

幾天之後,一位新律師接手了皮耶魯齊的案子,並且來監獄看望他,他叫做斯坦,62歲,學識淵博,經驗豐富,非常專業。曾經為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做過辯護,獲得過「最佳律師」的榮譽。更重要的是,他曾經還做過州總檢察長。可以說他對於美國司法部的套路都一清二楚。

這樣一位能人的出現,對於皮耶魯齊來說應該是天大的好事兒了吧?那可未必!

皮耶魯齊馬上就將明白,什麼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人能幫得了他,包括這位看起來很厲害的律師。

接下來,美國司法部會動用什麼手段讓皮耶魯齊屈服,以及本期節目中所留下的問題,美國憑什麼用長臂管轄,以《反海外腐敗法》的名義在全球執法。下期節目中為同學們解答。

您的每一次「讚賞」與「在看」,我都認真的當作是愛!

相關焦點

  • 孟晚舟如何拆解《美國陷阱》「經典套路」?|孟晚舟事件|美國陷阱|...
    02、加拿大人看不下去了12 月 1 日,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發表孟晚舟事件兩周年特稿,引述多名加前高官和法律專家的話認為,孟晚舟案的事實基礎薄弱,加拿大司法部長應積極介入,終結這一案件。加拿大聯邦國會的兩位眾議員 Niki Ashton、Paul Manly 宣布:支持要求釋放孟晚舟的主張。
  • 世界級勒索,綁架孟晚舟華為會成美國資產?《美國陷阱》有答案
    而孟晚舟的遭遇,早在她之前就有前車之鑑——法國高科技企業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歷史驚人的相似:2013年3月14日,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剛下飛機的皮耶魯齊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溫哥華機場,剛下飛機的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扣押。
  • 任正非書桌上的這本書亮了,告訴你法國「華為」如何掉進美國陷阱
    華為孟晚舟事件前情回顧華為公司CFO孟晚舟女士於2018年12月1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全國人民都心系其身,為這樣一位巾幗女企業家捏一把汗。而她被捕的理由是懷疑違反美國對伊朗的貿易制裁,與此同時,美國向加拿大要求引渡孟晚舟。
  • 懶人聽書上線《美國陷阱》有聲版
    近日,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處於暴風眼的中國企業華為接連遭遇美國不公制裁,立法、行政、外交等非經濟手段令人咋舌,究竟是正當博弈還是經濟霸凌?《美國陷阱》一書引發廣泛關注。知名有聲閱讀平臺懶人聽書上線《美國陷阱》有聲版,一躍進入本周收聽榜前三。
  • 孟晚舟不會跳進「美國陷阱」
    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警方任意拘押兩年之際,越來越多證明其清白的鐵證公諸於世,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某些人再也坐不住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近日美國司法部正在與孟晚舟討論一項協議。堂堂「世界頭號強國」,公然將普通中國公民的自由安全當做交易籌碼並與任意事件強行掛鈎,恰恰再次證明了孟晚舟女士完全是無辜的,其被野蠻拘押從頭到尾與法律毫無關係,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嚴重政治事件。針對此事,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我看到報導的時候,就想起了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在他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裡有非常詳細的描繪。」
  • 深度|「孟晚舟案」再次敲響科技內核自主警鐘,大基金二期會更注重...
    北京時間5月28日,孟晚舟引渡案的第一個判決結果公布,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認定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財務長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因此對她的引渡案將繼續審理,孟晚舟未能獲釋。對此,華為回應稱對判決表示失望。而在孟晚舟案宣判結果相關報導的評論區,熱度第一的網友評論為:「記住今夜的一切,吾輩要自強」。
  • 酷騎單車事件,敲響押金監管警鐘
    酷騎單車事件,敲響押金監管警鐘 2017-10-10 10:34:,敲響押金監管警鐘  黨小學  近段時間,酷騎單車押金難退的事情一直引發廣泛關注,9月底,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酷騎單車總部圍滿了前來退押金的酷騎用戶。
  • 美國對孟晚舟出招:能回國,但要先「認錯」?外交部回應了
    「坦白來講,我看到報導的時候,我就想起了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他的遭遇在他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裡有非常詳細的描繪,你剛才提到的全文細節情節跟皮耶魯齊的遭遇幾乎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華春瑩稱,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立場已經非常的清楚了,孟晚舟女士是無辜的,她沒有犯下任何的美國、加拿大方面所指控的罪行。
  • RockYou洩密事件為網絡安全敲響警鐘
    RockYou洩密事件為網絡安全敲響警鐘 2009-12-16
  • 孟晚舟事件為什麼是孟晚舟?雙重標準又是何種含義?告密者?
    事件背景2018年7月,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五國的「五眼聯盟」情報機構負責人開會,一致視華為為「安全威脅」,認為需要抵制華為。8月23日,澳大利亞率先宣布禁止華為和中興參與該國5G行動網路建設;11月21日,白宮指責「中國日益頻繁的網絡攻擊」;11月27日,紐西蘭以「重大網絡安全風險」為由禁止該國行動網路使用華為5G設備事件的過程逮捕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搭乘香港飛往墨西哥的航班。她在途經溫哥華轉機時,被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司法互助要求逮捕。
  • 美國10起氣候敏感事件數據曝光,為人類敲響警鐘
    雖然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化會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並加劇全球不平等現象,但仍然缺乏足夠的證據確定氣候敏感事件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可公開獲得的數據和政府資料庫,估算在2012年發生於美國11個州的10個氣候敏感案例造成的與健康有關的費用,確認此類事件導致917人死亡,20,568例住院和17,857例急診就診。這相當於約100億美元的直接損失。
  • 敲響新冠疫苗的第五個警鐘——也是最大的警鐘(1)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慕盛學,ID:mu03042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關於敲響新冠疫苗的警鐘的文章,本人已經發表了四篇,分別是「必須關注疫苗的安全性」,「必須關注疫苗的有效性」,「必須關注疫苗的經濟性」、「必須關注疫苗的必要性」。
  • 湖南益陽「513學生溺水事件」再次敲響安全教育警鐘
    湖南益陽「513學生溺水事件」再次敲響安全教育警鐘 2017-05-18 11:24:00來源:央廣網
  • 美國布下陷阱,法國人掉進去了,中國人……
    問題的焦點在於皮耶魯齊先生所稱的「美國陷阱」,一種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法律陷阱,也就是所謂的美國法的治權法權和域外管轄權。皮耶魯齊先生具體概括了這一陷阱:「這是一場法律戰爭.......利用法制(法律)體系,將敵人——或被『鎖定』為敵人的目標——塑造成違法分子,以此給對方造成最大程度的損害,並通過脅迫手段迫使其服從」,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為「皮耶魯齊陷阱」。
  • 美國經濟敲響警鐘!肯塔基州城市汽油跌破1美元
    來源:匯通網原標題:美國經濟敲響警鐘!肯塔基州城市汽油跌破1美元,恐有更多城市步其後塵與公共衛生有關的封鎖措施導致美國全國運輸停滯不前,美國肯塔基州的倫敦已成為美國首個汽油價格跌破每加侖1美元的城市,而且不會是最後一個城市,俄亥俄州和威斯康星州加油站可能步其後塵。
  • 孟晚舟事件始末,為什麼被抓?何時被放?
    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拘禁已經快兩年了,孟晚舟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在這裡簡單給大家做個介紹。2018年,加拿大警方拘捕孟晚舟,理由是美國指控華為在香港的非官方子公司Skycom涉嫌在2007年至2014年間與伊朗開展業務,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
  • 官兵手機失洩密事件 為部隊信息安全防護敲響警鐘
    一時虛榮與按奈不住的背後,付出的是慘痛的代價,不僅是涉事士兵追悔莫及,更是對該部隊保密工作的一次嚴重挑戰,也為我軍信息安全防護工作敲響了警鐘。智慧型手機作為現代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入伍前的新生代官兵進了軍營後依然存在著對智慧型手機依賴。在軍隊中,智慧型手機在給官兵工作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失密洩密隱患隨之增多。
  • 孟晚舟真要回國了?加拿大引渡案再次開庭,美國提出一個放人條件
    距離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女士被捕至今已經兩年多了,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在溫哥華國際機場以「應美國發布的逮捕令」為由無理逮捕了孟晚舟,隨後兩年多時間裡孟晚舟一直滯留加拿大。美國方面直接指控孟晚舟「代表」華為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另外還存在銀行欺詐行為。對於美國這種莫須有的指控,孟晚舟和華為至今沒有承認。
  • 美稱孟晚舟可「部分認罪換取回國」,外交部回應
    有記者提問:有報導稱,美國司法部正和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的律師團隊溝通,希望通過允許孟晚舟回國來換取她承認部分控罪,以解決孟晚舟案件。中方能否提供更多信息?有何評論?華春瑩:我不知道這是從哪裡得到的消息。坦白說,我看到報導的時候,想起了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他的遭遇在他所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裡有非常詳細的描繪。
  • 密蘇裡大學種族關係緊張 專家:或為全美校園敲響警鐘
    美國中文網11月12日報導了政治和種族問題專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密蘇裡大學校長及另一行政人員在種族主義抗議聲中辭職,可能為全美校園敲響警鐘,也可能為種族意識新覺醒的信號。《今日美國》表示此事件表明由於人們認為學校領導對於校園內種族主義事件反應不力,社會活動人士力量大增。而專家認為,如果校方領導不能採取具體行動消除不同膚色學生之間的敵意,校園內可能出現更多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