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曉書童頻道,訂閱、星標我!此刻開始我幫您讀書!
能夠聆聽何須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
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
解讀《美國陷阱》1、法國版「孟晚舟事件」,為世人敲響警鐘
Hi,我回來了,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先祝同學們節日快樂。肯定有人會說端午要說安康,我不管這麼多,還有什麼比放假更快樂的事情呢?
孟晚舟事件
同學們對華為這家我們自己國家的高科技企業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同時也有不少同學關注到了孟晚舟事件吧。孟晚舟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大女兒,同時也是華為公司的副董事長兼財務長。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在美國的授意下,於溫哥華抓捕了落地轉機的孟晚舟。抓人的理由是涉嫌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禁令,金融欺詐,蓄意誤導滙豐銀行為華為與伊朗的非法交易提供服務。
在被捕10天之後,孟晚舟獲准保釋出獄,代價是5000萬人民幣的保釋金,並且佩戴電子腳鐐,只能在加拿大住所附近活動。
與此同時,美國要求引渡孟晚舟。美家雙方是籤有引渡協定的,但是啟動引渡程序有一個條件,就是罪犯的行為要在兩個國家都構成犯罪,也就是我們最近經常聽到的,所謂的符合「雙重犯罪」。
於是長達500多天的司法博弈展開,博弈雙方就是加拿大檢察官和孟晚舟的律師團隊。
律師辯護團隊當然認為,美國提出的華為違反對伊朗制裁禁令的指控,但是你們加拿大又不進行類似的制裁,這何罪之有呢?
可是加拿大檢方認為,關鍵問題不是關於對伊朗的制裁,而是金融欺詐。
就在半個多月前,5月28日,加拿大法院做出關鍵性判決,認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的標準。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雖然這並不代表孟晚舟會馬上被引渡到美國,但是已經在加拿大500多天的孟晚舟,只能繼續忍受著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的煎熬。之後又是更加漫長的司法博弈。
在這期間,孟晚舟發文說:「苦難把歲月拉長,我經歷了恐懼和痛苦、失望與無奈、煎熬與掙扎,也學會了堅強承受、從容面對,未知不畏。」
我們是真心的期望這位遭受如此境遇,依然能優雅從容面對的女士,能夠早日平安回國。
孟晚舟事件的發生,有兩個關鍵的背景詞,一個是中美貿易摩擦,另一個是5G。
我們在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的時候,專門用一期節目聊到中美貿易摩擦。其本質就是中國崛起,我們的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額都緊隨美國,中美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互補,變成了現在的競爭,在中美競爭的基本格局之下,貿易摩擦其實就是一種必然。
而華為的5G技術,可以說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上獲得了絕對的領先,華為憑藉一己之力在西方的技術堡壘上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美國政府動用國家力量打壓華為,不斷的升級對華為的制裁,動用法律武器,製造孟晚舟事件也是對華為施壓的手段之一,而他們自己所聲稱的伊朗制裁禁令和網絡安全之類,不過都只是藉口罷了。
我在吳曉波的公眾號裡看到這麼一段話:
曾經,我們相信自由貿易,看到《華爾街日報》編織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國得分不及格,我們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曾經,我們相信法治規則,看到中概股在美國被勒令退市,我們還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現在,我們見證了孟晚舟與華為事件。
我們曾像一個差生在勤奮補課,埋頭追趕,結果抬頭一看,前面那些濃眉大眼的傢伙,他們怎麼一邊出題,一邊答題還一邊閱卷呢?
如今,中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還是不及格,中概股仍會被勒令退市。我們依然要和那群人打交道,依然願意相信自由貿易和法治規則。依然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
只不過,我們明白了,自由、法治和公平光靠等,是等不來的,需要為此抗爭。
《美國陷阱》
說到這裡,同學們可能覺得這麼說有鼓吹陰謀論的嫌疑,那就捧出接下來要分享的這本書《美國陷阱》,這本書去年由中信出版社引進發行之後,在國內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去年5月,任正非接受彭博社的採訪,隨後公布的照片裡,在任正非的辦公桌正中間,就放著這本《美國陷阱》。如果這本書能早些問世,或許能讓華為多一分警惕,孟晚舟也或許不用遭此劫難。
因為這本書所記錄的內容,就是孟晚舟事件的法國版。美國曾經憑藉「法律武器」,以長臂管轄打擊法國能源企業阿爾斯通,竟然也是直接逮捕企業高管,逼迫企業屈服。最後,在美國司法部與通用電氣的默契配合之下,2015年,通用電氣以極低的代價收購了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
阿爾斯通,當年與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並稱的世界三大能源巨頭。全世界發出的電,有四分之一都來自阿爾斯通的設備。阿爾斯通把電力業務賣給通用電氣,就像是微軟把windows全部賣給了蘋果一樣,無異於自廢命門。
被美國人搶走了核心的阿爾斯一息尚存,後來差點被西門子合併,如果不是被歐盟委員否決,今天,阿爾斯通這塊招牌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當年,阿爾斯通可是法國能源行業的戰略核心企業,國之重器。
法國58座核反應堆的汽輪發電機,以及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的推進汽輪機,全部都是阿爾斯通提供的。被收購之後,這些設備的修理維護盡數落都到了美國人手裡,我們可以想想看,這對於法國政府來說意味著什麼。
阿爾斯通這樣的世界級的巨頭企業,一家法國企業竟然會被美國用司法手段圍獵,最終慘遭肢解。當年被美國司法部逮捕的阿爾斯通高管,就是《美國陷阱》這本書的作者,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
他2013年3月被困於囹圄,一直到2018年9月才重獲自由。出獄之後,皮耶魯齊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成了這本書,其間發生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前後一系列事件完全應該被翻拍成電影,因為電影編劇都難能有這麼好的故事創意。
《美國陷阱》揭露了美國如何通過非經濟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同時也給所有的跨國企業和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鐘,警惕「美國陷阱」,如果一個超級大國,動用國家暴力手段,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勢,敢問有幾家企業能有招架之力?這就是一場隱秘的經濟戰爭。
作者皮耶魯齊和法國阿爾斯通到底經歷了什麼,美國是如何設計陷阱的?以及美國又憑什麼可以這麼做?這些疑雲之後我們都會逐一的解開。
身陷囹圄
作者皮耶魯齊是阿爾斯通一個重要部門的全球負責人,從2011年開始,阿爾斯通和中國上海電氣集團還打算進行合作,要建立一家雙方各佔股一半的合資企業,而這家新企業的總裁位置,就準備讓皮耶魯齊來坐。
但是隨著美國司法部對阿爾斯通展開調查,並且抓了皮耶魯齊之後,這個設想就完全落空了。
2013年4月,皮耶魯齊去美國出差,結果一下飛機就被FBI探員給拷了起來,直接給帶回了聯邦調查局接受審訊。
他覺得警察一定是抓錯人了,我是法國公民,而且又是大型跨國企業的高管,只要說說清楚,應該就會沒事兒的。直到檢察官走進審訊室,告訴他,要抓的就是他。原因是2003年,阿爾斯通與美國公司在印尼競爭一個能源項目,最後阿爾斯通勝出,但是在過程中皮耶魯齊涉嫌僱傭中間人賄賂印尼公職人員。
皮耶魯齊一下就蒙圈了,這也太扯了,這都已經是10年前的陳穀子爛芝麻的舊事了。當年是怎麼回事兒呢?
印尼往事
話說,2002年,阿爾斯通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困境,瀕臨破產。新任CEO柏柯龍臨危受命,想方設法挽狂瀾於既倒。在這個時候,印尼這個1億美元的項目對於阿爾斯通來說非常的重要,如同救命稻草般必須要死死抓住。
但一家法國的公司在外國拿項目,自然有它的難處。其實很多的跨國公司,在做境外生意的時候,都會尋找有關係有能力的中間人,幫自己平衡各方的利益關係,或者進行攻關。這對於一家跨國公司來說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中間人使用什麼樣的手段那就不一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形成了一個灰色地帶。不得不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行賄受賄也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而當年印尼的經商環境又是比較糟糕的,腐敗問題嚴重。如果不使用一點非常手段是不可能在當地談成生意的,就更不用說這樣一個1億美元的大項目了,當時這個項目就是由皮耶魯齊負責。
項目由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發起招標,與阿爾斯通同時展開競爭的還有一家美國公司。一開始一切順利,因為不管是從技術評估還是報價來看,都是阿爾斯通佔優,但是形勢突然倒向了美國公司,原因是對手開始動用臺面下的手段,答應要給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的領導一些好處。
阿爾斯通的高層知道了這件事情,立馬就跳起來了,火急火燎的僱傭了兩名中間人,迅速進行危機公關,最終項目得以順利拿下。
雖然中間人不是皮耶魯齊找來的,中間人具體使用了什麼手段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有這麼一件事兒他是知道的,也在當年的文件上簽了字。
而當時他不過就是公司的一個中層而已,辦的所有事情都是按照公司領導的指示,也有幾位領導的籤字同意,也都是按照公司的規章流程辦事兒。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更沒有一分錢進入到他個人的腰包,中飽私囊。
所以站在他的立場來看,這事兒就算有當時有什麼欠妥的地方,那也是公司領導的決定。所以這段時間皮耶魯齊也對美國司法部對公司展開調查的事情有所聽聞,但他還是毫無顧慮的來美國出差,就是想著,就算出事兒了也輪不到我這麼一個沒有決策權的小角色吧?
到這裡同學們一定有一個天大疑問:法國公司,在印尼搞項目,賄賂了印尼的官員,那關你美國人什麼事兒?僅僅是因為商業競爭擠掉了你們美國的公司嗎?不是的,美國之所以手能伸這麼長,這與他們的《反海外腐敗法》有關。
關於這部法律和美國的長臂管轄,後面我會細細的和同學們交代。現在我們先繼續皮耶魯齊的故事。
拒絕合作的代價
皮耶魯齊很無辜的向檢察官哭訴:「我既不是公司的CEO,也不是法務總監,我就是一個普通管理者罷了……」
檢察官打斷了他的話,跟他說:「3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對阿爾斯通的調查,但是你們一直以來都拒絕與我們合作,這讓美國司法部非常的生氣。我們很清楚你在公司裡的位置,也清楚你在印尼項目中並沒有扮演決策性角色,但是你知道很多事情,我們希望你為我們效力,我們的目標不是你,而是阿爾斯通的最高層,尤其是CEO柏柯龍,所以希望你不要和任何人聯繫,並且放棄聘用律師。」
這在皮耶魯齊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他在說些什麼?神經病啊?我無罪,憑什麼抓我。於是果斷拒絕了檢察官開出的條件,但是他萬萬想不到,這個理所當然的拒絕竟然是他之後5年噩夢的開始。
皮耶魯齊與公司法務總監取得了聯繫,總監對他被捕的事情表現得很震驚,表示說自己馬上就會到美國與司法部洽談一項協議,讓他放寬心,啥也別說,公司會提供法律援助。
隨後,皮耶魯齊被關進了監獄,等待第二天開庭,他堅信自己第二天就會重獲自由,繼續之前的工作與生活。
開庭之前,他見到了自己律師,結果心一下就涼了。阿爾斯通正在與美國司法部進行交涉的這個節骨眼兒上,自己與公司竟然存在某種利益衝突,於是就把他的案子委託給了當地的一家律所。
而被派來的這位律師一看就是個新手,而且她在刑法方面的經驗一片空白,對《反海外腐敗法》的了解也不多,對阿爾斯通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甚至就連皮耶魯齊的起訴書她都沒有認真的讀過。
在公堂之上,律師做不出什麼有力的辯護,僅僅只是提出了以10萬美金和電子鐐銬申請保釋。而對面的檢察官,準備的起訴書非常的翔實,他拿出了大量的證據,證明皮耶魯齊在阿爾斯通身居要職,並且參與了違反《反海外腐敗法》的犯罪活動,言之鑿鑿。辯護律師根本就無力招架。
聽到這些,皮耶魯齊臉都綠了。這與之前檢察官私下與自己交流時所說的完全不一樣,他這才明白,自己要為之前輕率的拒絕付出代價了。
法官駁回了皮耶魯齊的保釋申請,它被一所重刑犯監獄收押,接下來是度日如年的關押等待法庭再次接受審理他的保釋請求。他一個堂堂跨國企業高管,白領罪犯怎麼會被送到一個全是危險人物的重刑犯監獄呢?很簡單,因為司法部在想盡辦法向他施壓,逼他就範。
幾天之後,一位新律師接手了皮耶魯齊的案子,並且來監獄看望他,他叫做斯坦,62歲,學識淵博,經驗豐富,非常專業。曾經為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做過辯護,獲得過「最佳律師」的榮譽。更重要的是,他曾經還做過州總檢察長。可以說他對於美國司法部的套路都一清二楚。
這樣一位能人的出現,對於皮耶魯齊來說應該是天大的好事兒了吧?那可未必!
皮耶魯齊馬上就將明白,什麼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人能幫得了他,包括這位看起來很厲害的律師。
接下來,美國司法部會動用什麼手段讓皮耶魯齊屈服,以及本期節目中所留下的問題,美國憑什麼用長臂管轄,以《反海外腐敗法》的名義在全球執法。下期節目中為同學們解答。
您的每一次「讚賞」與「在看」,我都認真的當作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