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輿情要覽:復興母語文化不可能一考就靈,相反卻很可能在考證經濟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員。國人的漢語能力已深陷考試的陷阱中,試圖用另外一個考試予以矯正,這本身就值得商榷。復興母語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語文的「工具價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現行的語文教育,還有試圖以考試指揮一切的依賴症。
新聞背景:在日前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語委主任王登峰透露,「漢語能力測試」將於10月率先在上海、江蘇、雲南、內蒙古試點實施。據悉,漢語能力測試考查聽、說、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能力,類似於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分為六級,對不同要求的人群採取不同等級的考試。將來,一些職業可能採取該考試結果作為職業標準。(7月27日《京華時報》)
網言網語:網友:英語考級,為了出國,尚有需求;漢語考級,為了撈錢,難有市場。
網友:若是推崇國學發展,還是十分有意義的。但希望加強監管,不要成為一些人用來謀利的工具。
網友:英語四六級,漢語四六級,下一步會不會文綜四六級、理綜四六級?
網友:教育的問題不是缺「考試」,是缺「教育」!
網友: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不影響溝通就行了,帶點方言無所謂。
媒體論道:「漢語能力測試」一考就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就此表示,近年來社會上普遍存在「外語熱,母語冷」現象,還有漢語歐化、網絡語言不規範等語言現象,母語能力的培養在增強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無可否認,漢語能力測試被賦予了「遏止國人提筆忘字、滿口洋文、淡漠漢語現象,復興傳承數千年母語文化」的宏旨大義。
但問題在於,漢語能力測試的研發即使是歷時三年,且經過多次測試,其有沒有能力撐起「復興母語文化」的大旗?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認為,語文教育要立足於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性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像力,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進一步說,語文的終極價值是讓學生成為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人;母語文化的終極價值是在潛移默化中構建國人的文化人格。
睽諸當前語文教育的現狀,所謂「漢語能力」已經被深深打上了「工具意義」的烙印。今年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題考倒原作者、自測得分僅一半不是孤例,同是福建高考語文閱讀題,2009年原作者在15分中只拿到了1分,至於作家王蒙「我要是參加高考,都能交白卷」的感嘆,更是言猶在耳。換句話說,覆蓋國人最廣的、承載了漢語能力啟蒙培養的基礎語文教育,已經嚴重跑偏,如王蒙所說「你把孩子教傻了」,徒具呼應升學的「工具意義」。
及至大學,雖然2007年以來教育部力促「大學語文」重回大學必修課堂,但效果並不明顯,乃至有些博士論文都會錯字頻出詞不達義。究其根本,無論當初大學語文大面積退出課堂,還是後來的努力挽回,「大學語文」都在「工具意義」的漩渦中打轉轉一個溝通和交流的語言工具,甚至連一個寫論文的工具都不是。
這種態勢下,再觀照現今如火如荼的考試經濟和業已成熟的考證模式,漢語能力測試設若匹配於當下的語文教育,會讓語文在「工具意義」中愈陷愈深,在語文跑偏的道路上推波助瀾;設若重起爐灶,另設體系,又容易與現有教育基礎脫節,從而演變成純粹的考證形式。無論是哪種狀況,離復興母語文化的宏旨都會相去甚遠,更談不上文化人格的塑造。
由此觀察,復興母語文化不可能一考就靈,相反卻很可能在考證經濟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員。國人的漢語能力已深陷考試的陷阱中,試圖用另外一個考試予以矯正,這本身就值得商榷。復興母語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語文的「工具價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現行的語文教育,還有試圖以考試指揮一切的依賴症。
作者:燕農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