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班級群向家長收費 圖片來自網絡
老師化身「主播」,學生「集體上網課」,或將成為全國師生對這個春季學期不平凡的記憶。然而這兩天,南京一所重點中學卻出現了「收防疫費」的「迷之操作」,令很多家長感到氣憤。
6月19日,一張南京市某重點中學家長微信群通知收取防疫費的截圖被大量轉發。截圖顯示,所謂的「防疫費」包括防疫期間老師的網課課時費,以及老師為上網課購置的直播設備費用等。每名學生需交110元,低保和教師家庭子女可免交。據上遊新聞報導,有家長表示「僅高一年級12個班就收取費用共計6萬餘元」。
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後,該校表示已通知班主任向家長委員會核實,如確有收費會立即退回。隨後,家長委員會將「防疫費」退還,並在微信群發出公告,「收費系本人及家委會理解錯誤,學校不會因疫情期間的相關工作收取任何費用。」這場「防疫費鬧劇」,就這樣以「家委會理解錯誤」收尾。
家長委員會的存在並不鮮見,它本是為了家長和老師、校方之間方便溝通而建立的,同時也方便家長監督教學,但在這一事件中,家委會卻「越位」帶頭收費,甚至還提出「教師子女免交」的標準。這其中,老師與校方究竟是否知情、所謂的「理解錯誤」是否只是說辭,仍有待查明。
疫情期間,一些年齡較大或者從未接觸過網絡直播的老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克服線上教學的挑戰,也有不少人確實自掏腰包,購買了攝像頭、支架等教學設備。因此,在正常的工資之外,學校將這些費用報銷,是合理且應該的。
但是,作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繫中介,家委會在授權存疑的情況下,將手伸向家長腰包,強制家長付費,這就完全變了味兒。
且不說,自網課伊始,教育部就出臺了相關規定,嚴禁以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名義擅自設立收費項目、違規收費。該規定的意思是,不論是誰,通過什麼方式,向學生收取相關網課費用,都應該被嚴厲禁止,不應該有自選動作。家委會「替」學校收費,當然也在違規之列。
何況,這次添亂的家委會,本來就不該是一個向家長收費的角色定位。它存在的意義,是溝通與監督,而不是「刀刃向內」,在沒有任何合法依據且違背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去掏家長的腰包。這種認知錯位,非但不是維護家長與學生權益,反而是撕裂家校關係,擴大雙方隔膜,破壞家校雙方的信任。
好在,經家長質疑後,該學校的家委會將費用退還給了家長。這或許是「茶杯裡的風暴」,但涉事家委會這種打著教學旗號蠢蠢欲動的收費行為,卻值得認真審視:任何時候,收費都得有適格主體,而不是誰都可以自立一個名目,趁機割家長韭菜。
最後,還值得追問的是:涉事家委會的收費行為,學校到底知不知情?其中是否有利益勾兌?對這些問題,涉事學校最好能給公眾一個詳細交代,而不應該止於退費與一個「理解錯誤」的回應。
□彭美琪(學生)
編輯:井彩霞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