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明 四川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牟廷河 位於川東北的南充市順慶區,是南充市的主城區、老城區,遺留問題多、歷史包袱重、矛盾糾紛突出。近年來,南充市順慶區緊緊扭住矛盾糾紛「牛鼻子」,努力探索多元化解新方法、新途徑,夯實預防基礎,精準化解矛盾,創新楓橋經驗,多元化解工作「盆景」紛呈,亮點突出,「楓景」豐碩,百花滿園。 夯基礎、抓預防,築防線、固前沿 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不斷加強制度建設、陣地建設和糾紛排查,全面加強源頭預防。 (一)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以區委辦名義印發《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施方案》,明確22項工作機制、5項運行機制,搭建3大化解平臺,構建以人民調解為主體、行政調解為保證、司法調解為補充的「三位一體」調解體系。二是強化監督考核。拿出目標考核分值的10%,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納入全區綜治「平安建設」目標考核範圍,制定細化5項具體考核內容,強化工作落地落實。三是落實風險評估。全面落實重大項目風險評估制度,近3年來,共組織召開風險評估專題會40餘次,備案風險評估報告240餘件。 (二)建設調解陣地。一是健全調解組織。建立以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為統籌,區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調解組織為主體,村(社區)調解委員會為支撐的糾紛調解體系。成立家事調解委員會、交通事故調解委員會等專業性調解組織13個,選聘調解員120餘名。二是優化調解場地。命名「春霞調解室」、「嶽大姐調解室」、「老魏調解室」、「知心姐姐聊天室」等個人調解室18處,調解能手有了施展身手的固定場地。金臺鎮傾情打造100餘家「民情茶館」,賦有「一茶在手,糾紛沒有」的美稱。三是打造德治陣地。打造天府明珠、尚水佳苑等糾紛化解示範小區和油緣路、萬年東路等法德文化陣地,引導群眾自覺把調解作為化解矛盾糾紛的主要選擇,為糾紛多元化解奠定良好基礎。 (三)強化糾紛排查。一是開展宣傳發動。組織召開學習貫徹《四川省糾紛多元化解條例》專題會議,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條例》宣傳活動40餘場次,受諮詢群眾6萬餘人次,提升了群眾對《條例》知曉率。二是開展領導接訪。落實區級領導每周接訪、鄉鎮主要領導逢場天接訪工作制度,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現場協調解決問題困難,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三是開展糾紛摸排。全面開展「轉作風、惠民生、走基層」活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18件,協調解決「下水道堵塞」等問題122件;開展「千名網格、萬家服務」社情民意收集化解活動,656名網格員深入各小區、樓棟、住戶,收集各類矛盾糾紛446個,分解15個責任部門全部辦結。 保大局、盯重點,巧施策、抓化解 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置於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和推進,有效保障重點工作開展。 (一)抓好涉疫糾紛化解。疫情期間,排查化解涉疫情矛盾糾紛182件,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一是做好提前防控。全區網格員義無反顧,第一時間投入抗疫工作,全天候宣傳疫情動態和防疫政策,全力疏導群眾情緒,共勸散群眾聚集120餘次、集中餐飲420餘起,勸退衝撞卡點50餘人次,依法關停茶坊、店鋪1700餘家,為群眾代買生活用品300餘次,有效預防和減少涉疫糾紛。二是做好重點化解。全面開展涉疫情矛盾糾紛集中排查化解專項行動,對排查出的西山燈會、珍禽養殖、發熱類藥品銷售、火鍋餐飲、定點醫院環境等5件重大涉疫糾紛,落實區級領導包案、主管部門負責、屬地和相關部門配合的化解機制,採取分析研判、溝通協商、法規宣講、政策傾斜等多種方式,實現重大涉疫糾紛全面化解。三是做好違法打擊。依法公開審理「黃某某妨害公務案」,為南充市宣判的首例阻礙疫情防控工作的妨害公務罪案件,入選全省法院涉新冠疫情典型案例,央視、人民日報等50餘家媒體對該案進行了實時網絡直播。 (二)抓好項目糾紛化解。全力化解重大項目矛盾糾紛,為項目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工作經驗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鄧勇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一是聚焦臨江新區建設。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實政法服務經濟發展品牌高效保障臨江新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包括「開展矛盾糾紛大化解」在內的十大工作措施,前置設置法官工作站、檢察官工作站、警務工作站、法律服務站和糾紛調解室,一線開展法律服務和糾紛化解工作。二是聚焦徵地拆遷。全面做好徵地拆遷領域的法律宣傳、政策引導和糾紛化解工作,召開動員會、壩壩會50餘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00餘件,處置阻工事件30餘起,有力保障了搬罾大學城、順蓬營一級公路等重大項目的徵地拆遷工作。三是聚焦房產開發。建立「領導包案、專班跟進、部門配合、屬地穩控」工作機制,開展專案處置,五星現代城、逸合中央公園等一批爛尾樓盤實現有效盤活、復工建設,惠及群眾2000餘人。 (三)抓好群體糾紛化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思路,今年以來,共排查處置群體性矛盾糾紛20餘起。一是全力保障建制調整。我區是全市村級建制調整示範區,村級建制數從231個至108個,減少率達53%,建制調整面臨幹部有情緒、群眾有顧慮,矛盾隱患較多的困難。採取「政策宣傳、個別約談、分類定策、輿情處置」等4項措施,開展約談300餘人次,制定安置措施400餘個,妥善處置負面輿情1件。二是全力化解督辦案件。新建街道福樂小區所有門面共用一個總表,沒有安裝戶表,導致水費誤差達100餘萬元,住戶與水務公司無法在戶表改造費用上達成一致,引發群體性矛盾,該糾紛被列入了全省2019年督辦事件。在化解過程中,區政府通過函告康源水務公司,本著讓利於民的原則進行戶表改造,新建街道全面摸排群眾意願、掌握動向、做好政策解釋和溝通,最終促成該糾紛圓滿解決。三是全力服務公共利益。區政府在擴建第三人民醫院過程中,周邊群眾因個人利益受損和擔心環境問題,多次到相關部門反映訴求,阻撓擴建工作。區委領導多次到現場研判問題、制定政策,相關部門和街道數次與群眾進行交流,最終打消群眾顧慮,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建機制、勇創新,護「盆景」、靚「楓景」 積極傳承發展「楓橋經驗」,探索出區法院訴源治理,西城全國首批楓橋式派出所、東南「三紅三百三治」等一大批經驗模式,實現了楓橋經驗由「盆景」點綴到「楓景」滿園。 (一)區法院訴源治理全國先進。區法院依託訴訟服務中心,構建訴調對接、繁簡分流、訴訪分離等功能的訴源治理工作平臺,組建包括16名法官、15名法官助理、28名司法輔助人員、平均年齡32歲的訴訟前端治理專門力量,特邀調解員330名。建立「一街道、一社區、一法官(法官助理)」的訴源治理法官片區責任制,覆蓋城區12個街道、84個社區,成立物業糾紛等派駐調解室10個,促進矛盾糾紛及時、高效、源頭化解,受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新時代對「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 (二)西城楓橋式派出所全國首批。西城派出所積極踐行「紅心、連心、放心、貼心」工作法,推行「黨建延伸+社區警務+社區治理」聯創模式,實現基層黨建和社區警務、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開展警民「連心」行動,實施以「西城守望」「西城邀邀您」和「衛士系列」為載體的「放心」工程,實施廣進「千家門」、力解「百家憂」、辦好「十件事」的「千百十」惠民警務,2013年來,矛盾糾紛呈年均18.8%的趨勢下降,調解成功率達97.6%,架設了通向民心的 「西城楓橋」,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三)東南「三紅三百三治」寫入決定。東南街道積極搭建「百姓舞臺」「百家講堂」「百味茶社」平臺,組建「紅袖標」綜治巡邏隊、「紅馬褂」網格調解隊、「紅帽子」志願服務隊,探索德治、法治、共治三位一體治理方式,打造出「三百平臺抓教育、三紅隊伍抓服務、三治機制抓治理」的「三百三紅三治」模式,形成多方共促、立體共管、全域共治的還房社區矛盾糾紛治理新格局,被市委寫入基層治理「199決定」。
【來源:四川法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