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這個詞給寶媽們的直觀感受就是辛苦與幸福並存,同時還會引來兩個家庭中無數雞毛蒜皮的瑣事,要說帶娃的辛苦有誰知,寶媽們立即就能想起自己曾經日夜操勞到神經衰弱的那幾年。
不過,對於享受到家人幫助的寶媽來說,最想要感謝的,就是家裡的老人了,尤其是那種把帶娃和伺候寶媽全都包圓了的老人,寶媽小徐就有幸擁有這樣一位暖心的婆婆。
小徐的婆婆是一個時髦的老太太,比較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當小徐懷孕的時候,婆婆就忙前忙後給她天天做好吃的,心疼她水腫給她做按摩。一些家庭倫理劇中上演惡婆婆欺負兒媳婦的時候,小徐的婆婆一臉嫌棄,惹得小徐忍不住笑。
也有人曾經對小徐說:"你婆婆就是看你懷孕了,所以伺候你,等你孩子生出來她說不定就不管了。"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婆婆對小徐的好並沒有任何變質的苗頭,而且在小徐生下寶寶之後婆婆對她更好了。
新生的嬰兒在前幾個月喝奶的次數非常多,寶媽們經常半夜要醒來好幾次餵奶,有的寶媽還害怕寶寶夜間睡覺發生意外,結果自己擔驚受怕反覆醒過來,導致寶媽有些神經衰弱。
小徐卻沒有太受罪,因為婆婆勸她把母乳保存起來,並且自告奮勇"承包"了夜間餵奶的任務,小徐覺得老人家這樣熬夜太辛苦,很不好意思,但是夜裡還是因為太累而睡著了,第二天醒來發現寶寶好好的,婆婆在凌晨給寶寶餵過奶,並且照顧寶寶安睡。
而且白天的時候打掃衛生、做飯、照顧寶寶這些事,小徐還要和婆婆搶著做,她自己都心疼老人家這麼辛苦地照顧自己和孩子。
像小徐的婆婆這麼好的老人,現實中其實並不少,但不幸的是,有很多年輕的寶媽和寶爸並不能體會到老人的愛意,可能是從小養尊處優慣了、被家長伺候慣了,他們完全不明白老人在帶娃的過程中究竟付出了多少辛苦。
年輕人的體力比老年人強很多,即便如此,真的讓寶媽或者寶爸自己帶娃一整天,不論是多強壯的身體也會被累趴下。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寶爸分享了自己的"實驗"結果,他自己帶娃24小時之後,屋內凌亂不堪,衛生水平明顯下降,地上擺著兩個泡麵桶,卻只來得及吃一個半,半桶泡麵早就涼了,24小時內這位寶爸幾乎沒有機會喝水,他的衣服又髒又皺還帶著臭味,而且他直言:"我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力氣了。"
"實驗"結束之後,這位寶爸對網友說:"我不知道妻子小小的身軀裡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能量,居然能夠獨自帶娃幾個月,而且還經常能給我做晚飯。"
年輕人帶娃都如此狼狽,把這樣的勞動量放在老人家身上想想看,即便是嬌生慣養的年輕家長們,也應當好好思考一下老人們的付出了。但是現實中老人們卻還要遭受很多來自於子女的批評和埋怨,甚至是怒火和吼聲。
其實老人家帶娃必然是會存在一些錯誤操作的,因為時代的進步,老人必然學不會很多現代化帶娃道具的使用,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念頭影響著老人,這就會導致老人會做出很多我們看來是"陋習"的行為,比如"睡扁頭"、使用尿布而不用紙尿褲、嘴對嘴給娃餵吃的等等。
這些錯誤的行為都是來源於老人幾十年前帶娃的經驗,在這方面他們會從這些行動中回憶起自己養娃時的事情,因此老人多半反感子女糾正他們的這些行為,也固執地不理解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危害。
這時候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對老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可以心平氣和地跟老人說清楚該怎樣做,給老人一個擁抱,更能夠溫暖他們的內心,也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改變。
否則辛辛苦苦幫孩子帶娃的老人,僅有的一些溫暖的回憶卻被子女硬生生破壞了,這對他們來說也挺悲哀的。老人在幫子女帶娃的時候,從付出勞動、回憶過去中也能感受到自己被子女需要,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幸福。
作為年輕的家長,應當學會換位思考,去理解老人的辛苦,也要選擇適當的方式來滿足老人對親情的需求,這樣才能夠正確地獲得老人家的幫助和疼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