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早期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幼兒園生存質量得到普遍關注,而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改善幼兒生存環境、提高幼兒生存質量,因此創造環境已經成為了如今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內容。那麼幼兒園環境創設又該注意哪些原則呢?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是幼兒園創設教育環境的基本原則。因此,設置環境時,作為教師必須顧及到幼兒身心兩方面:一是心理安全,這意味著幼兒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是很關心和愛護他的,幼兒能在幼兒園得到大家的尊重,感到像在自己家裡一樣的溫暖;二是身體的安全,除必須注意活動室光線、色彩、溫度、溼度、通風等條件外,特別要注意物品擺放的位置是否合適,活動中的材料對幼兒是否容易造成傷害,如易拉罐製作的炊具有沒有太尖銳的角等,安排的場地空間是否感到壓抑,它們之間是否會互相干擾。另外,還要教育幼兒不接近危險品,如電插座、電線等。
二、參與性原則
教師創設的環境是為幼兒創設的,在學習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要是幼兒不願意或者沒機會參與到教師所設置的環境中來活動,那麼即使是精心設計的環境也無法發揮其作用。如:在自然角裡,教師把植物放在高高的(成人視線)位置上,幼兒根本看不清、摸不著,他們又怎樣去關注這些植物呢?更談不上仔細地觀察或有機會去料理它。因而在幼兒學習的任何環境中,幼兒必須充當活動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活動室的自然角、觀察角、氣象記錄、美術畫廊的設計與管理,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動手,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因此,教師創設的環境要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只有這樣幼兒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三、啟發性原則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內容應能刺激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求知慾,啟發幼兒去思考、探索。如:在活動室裡設置美工角,準備一些開展美工及手工活動的材料與工具,如紙張、畫筆、漿糊、廢舊物品、紙盒、碎布、塑泡塊、紐扣、毛線等,讓幼兒在美工角自由創作。又如:利用各種不同質地的材料組成一幅畫面,讓孩子們用手去觸摸,通過觸覺感知粗糙、細膩,堅硬、柔軟、厚薄等不同的感覺,引發幼兒對以往生活體驗的聯想,促進幼兒的思維。
四、可變性原則
幼兒園創設的環境要具有多功能性,教師可根據活動的需要,在不同的場地、時間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同一活動區域可以同時是語言活動或認知活動的場地;計算區中的材料需佔用較大的地方,可以臨時擴大場地;天氣晴朗時可把扮演、寫生等活動安排在戶外進行;另外還可以專門設置一個多功能區,供幼兒進行音樂活動、集體討論、進餐等學習和生活活動,設置這種可變性強的環境,可讓幼兒參與更為廣泛的學習活動。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參考資料來源於網絡,本平臺對文中所述文字和內容的真實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不承擔由此引發的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童樂街」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