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水滸02:一次尷尬的聚會:魯達和李忠為什麼關係不好?

2020-12-15 李子讀書

《水滸傳》中好漢們聚會,一般都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不過,在書的起始部分,有一次頗為尷尬的聚會,值得玩味。

話說九紋龍史進去西安尋找師父王進,在茶館碰巧遇到了魯達魯提轄,兩人英雄惜英雄,於是相約去酒館喝幾杯。在去酒館的路上,遇到了史進啟蒙的武術老師李忠,在街上擺攤賣膏藥。

史進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於是相約李忠一起去喝酒。魯達因為看重史進,也邀請李忠一起去。不過,卻不耐煩等李忠收攤。

等到在酒館坐定,聊天的時候碰到金翠蓮父女二人在隔壁哭泣,打擾了魯達的興致。魯達問明情況後決定資助金氏父女,於是自掏五兩銀子,然後管史進和李忠借點錢。

史進是個大戶人家出身,身上有些盤纏,痛痛快快拿出了十兩銀子。而李忠是一個擺攤的小買賣人,對金錢比較在意,所以只摸出二兩銀子。

施耐庵用了一個「摸」字,非常傳神。一方面說明李忠在乎錢,他口袋裡肯定不止這二兩銀子,所以要仔細確定價值後才拿出來;另一方面說明李忠不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他跟性格爽直的魯達、史進不是一路人。

於是,魯達沒看上李忠的二兩銀子,最後把銀子「丟還」李忠。「丟還」這個詞表明了魯達對待李忠的態度。

從收攤和借錢兩件小事,魯達已經徹底看不起李忠。後來,這種第一印象始終沒有改變。

李忠後來在桃花山落草打劫。魯達打死鄭屠,攤上官司後成為了和尚魯智深,他們曾經在桃花山相遇。魯智深終究看不上李忠為人,覺得他「不是一個慷慨之人,作事慳吝」,所以沒有留在桃花山,而是選擇卷了一些金銀細軟後離開了。

為什麼李忠和魯達關係這麼差?

我覺得有這麼幾點:第一,從天罡地煞來看,魯達和史進都屬天罡星序列,而李忠屬地煞星序列。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作者就是這麼設定的。第二,從武藝來看,魯達是軍官出身,三拳打死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十分勇猛。他看重的是有真本領的好漢,比如林衝。而李忠雖名為打虎將,但名大於實,屬於王進口中那些功夫華而不實的類型。第三,從性格來看,一方爽直,一方精細。

即便後來,梁山泊群雄聚義。魯智深和李忠也終究不過是成為一個大強盜單位裡的人,點頭之交也許能算得上,但彼此都心存芥蒂、敬而遠之。

回過頭來再看,這次尷尬的三人聚會,已經決定了後來他們的關係走向。從這次聚會,我們能得到一個啟示:圈子不同,不必相融。各自呆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互相樂得自在。

相關焦點

  • 被我們誤解最深的周扒皮,李忠和應用題
    高玉寶和其他長工無非是幹農活,但那時候夜裡沒有燈,農村晚上漆黑一片,即使工人工作積極性很高,非要半夜拿著鋤頭出去,那後果只能是把地給鋤歪了,白天還得改過來。3、 在當時,地主和僱傭工是平等的僱傭關係,就和咱們今天上班一樣。況且在高玉寶所在的地方,不止周春富一家地主,你盤剝工人,工人可以去下一家幹。就算是不走,誰還會給地主好好幹活?
  • 魯智深好歹是個提轄,還有上司庇護,為什麼拳打鎮關西後卻逃了?
    楊角風談水滸第17期:一提到《水滸傳》,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屬武松和魯智深這兩個人物,這兩個人一個是武都頭,一個是魯提轄。同樣是殺了人,武松投案自首,魯達卻選擇了跑路,要知道在宋代,都頭連個品級都算不上,而提轄好歹是個六品武官了。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冷眼看水滸:3個案例告訴我們,凡事要「三思而後行」
    一次在茶坊偶遇一條高大魁偉的好漢,互相通報姓名,才知道他就是江湖上有名的「九紋龍」史進。魯達生性豪俠,喜歡結交江湖好漢,便主動拉著史進去酒館喝酒。去酒館的路上又遇到史進曾經的師父「打虎將」李忠,魯達就帶著他們倆一起到酒館喝酒,聊天。
  • 水滸人物簡介
    第三回主要講了魯達幫助金老和金翠蓮殺死鄭關西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魯達的性格。魯達的性子急,脾氣大。李忠想要再賣一些膏藥,但卻惹到了魯達,他直接「把那看的人一推一跤」又罵了兩句,並威脅道「不去的洒家便打」。絲毫沒有在李忠是史進的師傅。而眾人的「一哄都走了」,和李忠的「敢怒不敢言,只好陪笑道」,也從側面寫出了魯達的焦躁,是一個「好急性的人」。「魯智深」是在五臺山時,長老賜的法名。雖名「智深」,但智卻十分淺薄。
  • 這個人在水滸中只是被口口相傳,卻沒有登場,培養了幾個好漢
    而在水滸中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只存在於書中人們的口耳相傳,但是江湖中人都以在他手下當過差為榮,真可謂哥不去江湖,江湖中卻到處有哥的傳說。這個人是誰先賣個關子,先來說說水滸中群雄的來歷。書中史進找師傅王進的路上遇到了魯達,從魯達的口中得知,他最後去了老種經略相公的府上。這裡就可以看出經略府和官府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即使高俅這樣的皇帝面前的紅人也沒有辦法去經略府拿人。從這裡也不難看出經略府對江湖的態度,只要你是個正派的有本事的人就可以前來投奔效命。
  • 魯智深為何看不起李忠和周通,他們身上有兩個壞毛病
    他們就是李忠和周通,這兩個人是水滸中的小人物,他們是典型的有好處就上、有利益就爭、有牆角就挖,但是有事情就躲得遠遠的人,雖然兩人還是桃花山老大,但是武功稀鬆平常,上了梁山之後也基本沒有出色表現,徹底淪為配角,最關鍵是,作為梁山的實權派人物,魯智深一直對他們不冷不熱,甚至很討厭他們。
  • 《水滸傳》魯達出家後,為什麼和師傅智真一個輩分?
    《水滸傳》裡,魯達打死鎮關西,為了避禍,到五臺山出家為僧,法名智深。寺廟裡,每代弟子都有一個通用的字,例如少林寺的福裕禪師確立了傳承譜系,計有七十輩,如下: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 品讀五代十國,反思忠君之道,原來我們可能被三國水滸誤導了
    例如在品讀五代十國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那些曾經的忠孝之道,和我們現在想的完全不同。而這種錯誤的認知很有可能是三國演義與水滸誤導的。最近在看歷史論文的時候,看到了一篇很精彩的論文,裡面就細緻的討論了,朱溫還有李茂貞對於唐僖宗的態度,還有對於唐昭宗的態度的不同。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此文不表其他,專門就這一句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離不開三個重要的階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當下的廣大民眾,我們的一生在這三個階段做著怎樣的事情呢?
  • 明明是老種經略相公麾下軍官,魯智深為什麼後來反對招安?
    《淺說水滸》第410期(文/焦目)在百二十回本的水滸中,魯智深先後救過金翠蓮、林衝、劉太公的女兒。後來還為了救李忠和周通,與呼延灼大戰;為了救史進和畫匠王義的女兒,他孤身行刺賀太守,結果被捉。但魯智深和武松很反感,兩人堅決反對招安。要知道武松因為哥哥被害,自己也差點死在張都監等人手裡,所以他反對招安,可魯智深不一樣啊,他是軍官出身,而且是老種經略相公麾下的將領。既然是軍官出身,為什麼魯智深還反對招安呢?魯智深早年確實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為官,而且官職很高。他在暴打鎮關西鄭屠的時候,曾經提到過。
  •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有道理嗎?稱號不是白來的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有道理嗎?稱號不是白來的。   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滸。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雖不知這句話出自何人之口,光是這句話能流傳這麼久,這麼遠。就知道此話說的肯定要一點道理。
  • 說水滸:讀宮崎市定
    讀《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書分九章,前八章連載於《歷史與人物
  • 「水滸」題材遊戲為什麼這麼少丨觸樂
    有許多長久存在的現象,因為習以為常反而很少被提起,比如:「為什麼市面上『水滸』題材的遊戲這麼少?」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說「水滸」題材遊戲少,僅憑印象沒有說服力。在國內最常用的搜尋引擎中以「水滸遊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找到373萬個頁面。雖然絕大多數是頁遊、手遊的重複性信息,但一個7位數著實也不能算小了。那麼同等條件下搜索「三國遊戲」,結果是多少呢?235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