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解《令人心動的offer 2》面試環節:如何用「自我介紹」加分》中,我們提到了如何用自我介紹給面試加分,重點對比了《令人心動的offer 2》中的王驍和丁輝。
其中王驍做了很好的準備,得到了「這就是我們要的人」的評價,而丁輝則是給自己挖了不少坑,不僅沒有突出優勢,反而因為不會說話,把優勢說成了劣勢。
今天,我們來繼續第二篇,如何談職業規劃。
1、搞清楚:是「你」的職業規劃,還是「別人」的?
面試的時候,個人經歷以及職業規劃是面試官衡量你「是否適合這個崗位」,以及「是否穩定」的基礎。
特別是在職業規劃上,很多人是想不清楚「為什麼要從事當前行業」的。
這裡,丁輝和王驍也正好代表了兩類人。前者有「轉行」的經歷,後者則一直在一個航道上。
丁輝的本科不是法學,是「半路出家」來到法律行業的,在面試官提到「為什麼換專業」的時候,丁輝說:
本科學的事文化產業管理,畢業之後找了一份銷售工作。
後來想轉變職業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之前的職業我已經無法繼續獲得突破,在這個工作裡面,我感覺自己但是每天都是渾渾噩噩;
第二個,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女朋友覺得我不是很努力,也不夠優秀。我那個時候年輕,一腔熱血,你覺得我不夠優秀,我就證明給你看,於是我就決定從銷售這個圈子裡跳出來。
兩個原因,都是「坑」,特別是第二個「根本原因」:女朋友。
我不否認,家庭、朋友卻是會對我們的職業規劃有影響,特別是「父母逼我考公務員」之類的故事並不新鮮。
但在面試官看來,這真的不是一個加分項。只能說明「在職業規劃上,你缺乏自己的主見」,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需要別人「告訴你」。
今天覺得律師好就去考律師,明天覺得網際網路能賺錢就去網際網路,後天覺得當老師穩定不用加班就去考教師資格證了,這樣的人,很難在一個行業長期發展,是很多公司,特別是君合律所這樣「挑人」「重資歷」的地方所忌諱的。
在後來的表現中,我們發現,丁輝其實是以為自己的興趣轉行到律師的,可此時他的表現,完全沒有體現這一點。
如果是女生面試,其實被問到「父母、老公或家人是否支持自己職業」的概率挺大的。
在《令人心動的offer 2》中,我覺得最莫名其妙的事第一位同學。
當時面試官應該是「沒話找話」,說了句:「你在找工作?」結果對面給了一個「大無語」的回答:「我考了公務員。」
注意,不是「我在考公務員」,而是「考了」。
可能面試官也絕對意外 ,特意又問了一次:「通過了?」
對面答:「通過了。」
這樣話題陷入了尷尬。對一個公司來說,你已經通過了公務員考試,又為什麼要來面試呢?
於是雙方就聊到了「父母」這個話題。
果不其然,這位同學是名副其實的乖乖女,在職業選擇上「父母的建議佔60%」。
接著進來的第二位面試者也是女生,有了前車之鑑,面試官就問了同樣的問題:「父母如何看待你的職業?」
這位面試者的父母也是支持女兒去考公務員的,但是被女兒拒絕了,具體原因 ,面試者是這麼回答的:
之前之所以我是沒有叛逆的,是因為我也許並不反對他們的那個方向,我甚至覺得他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和方向,我也能接受。
但這次我接受不了,因為是太喜歡了,太想要成為一類人。
與其說它是一種叛逆,不如說,它是我遇到的自己想成為的事物,我更有勇氣更有動力去跟他們辯論一下。
這裡稍微好一點的就是,第二位面試者把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圓回來了,變成了「表現我對律師行業的熱愛」的支持事件。
反而顯出了一種「韌性」。
如果你曾經受過其他人的影響,並且與你當前的選擇不同時,這個答案是值得參考的。
2、注意避開的三個坑
接著丁輝的回答,在關於「跳出銷售圈子後,為什麼選擇當律師」,丁輝說: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法律這個行業,我覺得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因為律師的社會評價和社會地位相對而言較高……
說到這裡,梁春娟甚至直接打斷了丁輝,表情顯得很驚訝,「你因為社會地位選擇了當律師?」從這裡可以明顯感覺到,作為律師的梁春娟是非常不滿意的。
丁輝應該也是有感覺的,但他沒有及時解釋。
其實,只要提一下「為什麼律師社會地位高」就可以圓回來,例如:
「因為律師幫社會創造了很多價值,無論從個人民生發展還是企業發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律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在王驍的面試中,他可是將律師比作「航空母艦」,連帶著把對面四位律師的地位都抬高了,大家心裡都高興且自豪。可丁輝這句一出,滿場就只剩下兩個字:功利。
說到「第二個原因」,也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丁輝說:
因為不用考數學。
我不否認,「不考數學」是一個很真實的原因,但話可以說漂亮一點:
我從小到大一直是文科生,文本、書寫是我的強項,我選擇本科的專業和銷售的工作,就已經選錯了,所以,我希望自己的第二次職業規劃,一定走一個能發揮我長處的地方,這樣才選擇了我一直有興趣的法律專業。
這就是「揚長避短」。
還沒完,丁輝又補了一句:「我想證明給我的女朋友、證明給我的家人看。」
到這裡,連驚訝都沒有,全場只剩尷尬。
在職場裡,這樣的「動機」是非常減分的,因為你所有的理由都是「外界」賦予的,是因為「別人的看法」,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規劃」。
這樣的人,在做事的時候,很容易鑽牛角尖,將公司利益置於腦後。就像前面提到的「賭徒心態」一樣,對老闆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類人。
面對三個典型錯誤,丁輝全犯了:
第一,不要因為膚淺的原因想進入一個行業,例如金錢、地位等。
第二,不要因為這個行業不需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而進這個行業。
第三,不要因為第三方的影響而想要進入一個行業。
3、時刻記得「我在面試」,而不是「聊天」
在王驍的面試中,由於「自我介紹」部分,他直接點明了,「我想成為一名國際法律師」,主動拋出了自己的職業理想,所以當面試官問:「你對國際法的興趣是什麼時候培養起來的?」,他回答:
在我大四的時候,正好是南海仲裁案,但是我就想著,很多中國學者都在討論「關於南海仲裁案的程序」問題,這個衝裁庭是否有管轄權,我就把它作為了我的本科畢業論文的題目。但是覺得非常有挑戰性,我覺得真的是特別難。
但是在我寫論文的過程中,就覺得國際海洋法不僅和國家利益相關,它其實和政治、歷史乃至國際關係都是聯繫非常緊密。所以在本科之後,我就非常認真、有規劃地去從事,比如說學習國際海洋法、國際公法,以及參與國際法的實踐。
大學本來就是「多嘗試」的地方,我們當然不會只有一個興趣,但王驍在這裡準備地很好,全程抓住「國際法」這條線,完全不提任何生活、朋友等旁枝細節。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抓主線」上,連面試官測試英語口語的部分,王驍也不錯過。
面試官問:「你要不講講斯坦福,你覺得斯坦福給你帶來了什麼,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這其實是個非常寬泛的問題,大學四年,一所學校給人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學習,生活、眼界、文化的開拓肯定都是有的,可是王驍,只抓著一條:「它給了我機會去探索我在法律方面的興趣。」
這是非常加分的做法。
其實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如果用一种放松的姿態來和你聊天的時候,你不要放鬆警惕,覺得這真的是「聊天」,於是就不自覺的把生活上的事情牽扯出來,例如「女朋友」「父母」還有個人喜好等等。
大部分時候,這只是一種了解人的方法和手段。
看你受什麼影響,有什麼好惡,是有自己的想法還是容易搖擺不定。
作為面試者 ,我們要始終「繃著一根弦」,記住:你是在面試,你要時刻表現出「你與崗位的匹配」,與此無關的話題,不要主動提及。
4、寫在最後
考慮到職業規劃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清楚且堅持的人不是全部。
所以,還有一種回答方法也是可以借鑑的,那就是:說「方向」。
在翟澤林的面試中,他就很誠實的給出了答案:
「前幾年打基礎,之後等機會進入藍海領域。」
這就是從時間上做個計劃,而且也有方向,特別對於職場新人,顯得非常真實和坦率。
職業規劃先說到了,下一次,我們再談談:
面對敏感問題,我們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