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心理變化是多變的,家長該如何了解小孩的心理?

2020-12-13 育不啄

小孩的心理變化是多變的,家長該如何了解小孩的心理?

01引言

首先孩子的心理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了解這一個問題有什麼好處呢?很多人對待這個問題都是非常的疑問的。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不了解孩子心理發展過程會有什麼壞處?當然也會有人告訴你:「沒壞處啊,能有什麼壞處,孩子還不一樣健健康康的長大了。」這是普遍性人的看法!但其實最大的壞處在於憑著大人的想法管教孩子,一味貪多求快。或者將不喜歡的事強加給孩子,只是因為自己覺得這樣是對孩子好。可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事情大人做起來很容易。但對孩子來說是相當難的,大人看來很簡單的事,孩子不易弄懂。比如孩子對數學的概念發展是非常緩慢的。簡單來說:假如兩歲孩子只懂兩個數,三歲孩子只懂三個數,四歲孩子只懂四個數,但你非要讓兩歲孩子去理解四個數,這是很難做到的。當然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人抬槓了,我家孩子兩歲能從1數到10呢。對,2歲的孩子也許會說1-10,但他們真的能理解1-10的概念嗎?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他們未必能夠理解,能夠接受。

02孩子心理變化的重要性?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為什麼說了解孩子,才能給他們跟好的教育呢?

我們繼續回到剛才數學的問題,基本上孩子只懂與自己年齡相同的數(當然,口頭數,數得更多)。

但對大人來說掌握三四個數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比如說2+2=4,對大人根本不算個什麼問題,但對孩子來說,不到三、四歲,智力沒有發展到能理解三四個數的階段,是非常難懂的。

假若大人不了解這些,認為一教就懂,加上愛子心切,就會提出孩子根本做不到的要求。

但假若家長對孩子心理發展過程有了了解和認識就不會提出這種不適當的要求了。而是會根據孩子能夠理解接受的範圍去尋找適應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教育。

理解孩子,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只有了解了孩子,理解了孩子,才知道他們在每個階段最需要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無意中做出的動作,和行為會給予過高的評價,比如孩子做個舞蹈動作,就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舞蹈天才;

畫個畫,則認為應該發展孩子畫畫的才能,忙著給孩子安排學習。

其結果把孩子弄成「小大人」。如果父母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決不會這樣做。掌握了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心理狀態,理解他們不同的興趣和要求,能使父母減少許多失誤。

掌握孩子,能讓孩子更加優秀我們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心理變化,才能夠應對孩子心理變化,讓孩子成長的路上變得更加的簡單,從而也能讓孩子更加的優秀。

其實就像買玩具一樣,很多家長憑自己的興趣購買玩具,但對孩子往往是「明珠暗投」。

不管父親花多少錢買來的高檔玩具,孩子對不感興趣的東西,是不伸手的。孩子喜歡的玩具也隨著年齡發生變化。

孩子處在手拿著玩具,把自己當著火車或飛機到處跑的年齡階段,家長給個上發條的玩具是不受歡迎的。

你會發現無論你如何教孩子怎麼樣上發條,孩子都不會願意去學,只會拿著玩。

這個時候如果你硬逼他上發條,孩子很可能對它失去興趣,而此時的孩子反而對一塊積木,發生興趣。

其實家長並不知道,在大人眼光裡的普通積木,在孩子心目中可以變成飛機、直升飛機或動物。

03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多與孩子溝通,去了解孩子的喜好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當作「小娃娃」看待,其實孩子在不知不覺地很自然地生長,換句話說,每天都在不斷地成長。父母不大注意,但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兩歲有兩歲的特點,三歲有三歲的特點。

不要一味的以為他們只是孩子,孩子能有什麼想法?其實他們也在一天天的變化,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們不斷的去溝通,嘗試著已溝通的方式去了解孩子。

只有這樣家長才不會吧兩歲孩子的教育方法連續用到三歲跟四歲孩子身上。否則只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他們會認為我們根本不懂他們。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的家長在給孩子買完玩具禮物的時候,會發現當你把玩具送給孩子時,孩子並沒有高興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不高興地說:「我好不容易擠電車抱回來送給你的玩具...,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呢?"

其實這位家長如果能夠懂得孩子心理,就不會生孩子的氣了。

我們時常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你以為的階段,說句不好聽的這種就叫做自以為是。

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家長如果用心的去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大概也就能明白,為什麼你送我玩具,我卻並不是很開心的原因了,也就不會去生孩子的氣了。

不要一味的反駁孩子很多家長總覺得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多,自己的經驗比孩子豐富,所以在生活過程中,總是會反駁孩子的想法跟意見,這樣的做法不但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滿,反而會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並且還會造成孩子以後有什麼心事,有什麼想法都不願意跟家長去溝通,導致孩子跟家長直接的隔閡越來越大,那家長還怎麼去了解孩子呢?

04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後,我們該怎麼做?

掌握了孩子的心理變化規律後,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就用不著過於擔心了,也不至於盲目樂觀,能夠冷靜地觀察孩子,進行恰如其分的指導。恰如其分的管教方法。

雖然不可能把愚蠢變為聰明,但能夠儘量發揮孩子的長處和能力,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恰如其分的指導。

掌握了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夠做到。這對父母和孩子都有好處。學齡前兒童的智力測驗,摹畫圖樣畫個菱形,讓孩子摹寫。連續畫三個,其中兩個以上符合下圖合格閣內的圖形是合格。

05總結在最後

最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用對方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心裡結個疙瘩,並通過不正常的舉動表現出來,或者發脾氣,或者心理發展受到抑制,成為「小娃娃」式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即使上了小學,總離不開父母,或者為一點小事常常發脾氣。

所以即使對兩歲孩子成功的管教方法也不能一直用到四歲。

父母只有懂得了這一道理,才會在孩子每一個階段使用每一個階段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越來越優秀起來。

相關焦點

  •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在提到給未成年人該如何自救時,段元元律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另外,遭受傷害後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內容。目前,四川省婦女聯合會在每周四都會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這些受到傷害的未成年人可以前往四川省婦女聯合會接受定期的心理指導或者心理輔導。這有利於他們早日走出心理陰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
  • 疫情下,家長如何教育小孩呢?
    碰上疫情,所有的小孩在家裡上網課,我覺得,也恰恰考驗了家長們教育小孩的能力。有網友說,「不用奔波生計,天天守著孩子嗎?」從題主的言語中,可以判斷出,您的小孩可能上小學吧,覺得您可能有點心急了。我認為,教育小孩需要耐心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學問,講究規律,講究方法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小孩呢?
  • 小孩愛生氣怎麼辦?學會這四招,讓家長輕鬆搞定愛生氣的小孩
    隨著小孩漸漸長大,家長們發現,小孩也有了自己的脾氣,一點點小事情就能讓小孩生氣。小孩愛生氣,是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面對愛生氣的小孩,家長總無計可施。小孩愛生氣怎麼辦?家長要學會正確應對,才能輕鬆搞定愛生氣的小孩。
  • 孩子對家人非常冷漠,可能是出現了孤僻心理,家長及時引導很重要
    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所以有些家長會為孩子的這一行為感到傷心,甚至認為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但孩子之所以會有這種表現,其實也有可能與他們的孤僻心理有關係。因為這種心理,會使孩子對他人的一些行為,可能表現的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該如何關心,畢竟他們將自己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了,所以才會有這種冷漠表現。
  • 你的內在小孩是哪種類型?(心理測試)
    你了解你的內在小孩嗎?你知道Ta現在的狀態嗎?或許你覺得Ta時而頑皮,時而乖巧,時而讓你覺得煩躁,時而讓你覺得不安.....可這就是你真正的內在,你內在的小孩。Ta很真實,Ta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每個人的內在小孩都不一樣,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樣的呢?
  • 【小孩抑鬱症】請問在杭州哪裡可以找心理醫生
    【小孩抑鬱症】請問在杭州哪裡可以找心理醫生?有很多的家長都會認為有抑鬱症只是成年人的事情,小孩子是不會患有這個疾病的。這樣想的話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比較近幾年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已經不是個例了,小編整理了一些引起小孩產生抑鬱症的原因,大家可以看看。
  • 小孩食欲不振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解決食欲不振?
    對於許多新生家庭的寶爸寶媽來說,照顧小孩並不容易。沒有經驗的他們,很多關於帶小孩的事情並不了解。 今天珠海同輝家政月嫂來講下如果寶寶食欲不振怎麼辦,寶爸寶媽在這裡也可以交流下。寶寶食欲不振怎麼辦?首先考慮使用能健脾胃胃的藥物,寶寶的食欲不振可能與脾臟和胃功能不良有關。 為了治療,可以服用健脾和開胃的藥,同時可以給小孩做腸胃按摩。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問題在於,平時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 【生命教育】家長如何識別孩子心理危機?
    致家長的一封信 ——《家長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危機》尊敬的家長朋友: 您好!那麼作為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走出心理困惑,陪伴他們更好成長? 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識別孩子的心理危機以及孩子的心理危機幹預知識。
  • 心理生病的小孩,最害怕被父母要求」正常一點「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到底該做什麼?到底怎樣才能幫到孩子,似乎一直是個大問題。所以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高質量文章,看看父母在處理孩子心理問題時,有哪些誤區?我常常會聽到家長的提問:「孩子有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該怎麼幫助孩子?」此類問題很難用某句話甚至某幾段話能回答的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父母一些啟示。注意,如果你想要幫助抑鬱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他們。
  • 小孩抑鬱症的表現症狀有哪些?
    很多人可能會問:小孩也會得抑鬱症嗎?答案是:會!小孩也是會得抑鬱症的,注意,這裡的抑鬱症不同於正常小孩的抑鬱、不高興之類的,日常生活中的不開心都是很正常的,這裡所說的是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那麼,家長還如何確認小孩是否得了抑鬱症呢?
  • 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淺談小孩為什麼會有叛逆心理
    那麼小孩為什麼會有叛逆心理?接下來就跟隨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一起來看看究竟吧。1、小孩為什麼會有叛逆心理1.1、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1.2、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
  • 小孩愛頂嘴?父母別急著生氣!先懂得孩子背後心理
    那位媽媽聽完之後臉色馬上變了,她氣急敗壞地對小孩說:「你竟然敢這樣對你媽媽說話?」在很多家庭中,小孩反駁大人很常見。「你為什麼不收拾書包?」「晚點就收啊!」「你為什麼不和小朋友分享零食?」「我又不是開零食店的!」
  • 小孩發燒了,家長該如何護理?
    小孩子發燒是常事,而引起發燒的原因也很多,如扁桃體發炎、支氣管炎、肺炎、急性腸炎等等,一般來說,我們不建議家長在家裡自行給藥,家長應當及時帶小孩去正規的醫院就診,而除了醫生的對症治療外,家長正確、細心的照顧亦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心理沙盤對小孩的心理和情緒有無窮妙用,講幾個簡單的應用實例
    心理沙盤對小孩的心理和情緒有無窮妙用,講幾個簡單的應用實例心理沙盤發源於榮格心理學,是心理學中很重要的分支。它是人們內心世界對外部的投射,像鏡子一樣,心理沙盤最能得到真實的心理寫照。3~6歲的小孩在心理沙盤面前,擺不出他想要的那個世界,還屢次把媽媽擺出來的世界破壞了。孩子的規則感和邊界感是他們進入社會的法門,如果不建立這些規則將會導致部分兒童永遠是邊緣群體。1)40分鐘的沙盤遊戲,讓孩子自己動手搭建他(她)心目中的理想王國。
  • 小孩擁有攀比心?家長如何對症下藥,我們需要讓他們變得更正能量
    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小孩也有欲望,其實他們的心理活動跟大人是一樣的,當你在不斷滿足他們的時候,其實他們的欲望是不斷的去進行增長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攀比心會越來越高,在看到其他小孩有的東西自己就想要,這其實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對於家長來說,一定要管控好,對於小孩的愛。
  • [案件快報]小孩打鬧,家長能「打回來」嗎?
    [案件快報]小孩打鬧,家長能「打回來」嗎?家長只要多加引導不需過分幹預但近日一家長看到自己孩子與另一小孩玩鬧時被撞摔倒在地一時情緒激動手打腳踢對方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如何與自己和解,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的故事,來一起學習一下如何正確認知到自己變得不好的深層次原因,並學會如何自助地去解決這些問題。鼴鼠似乎意識到,蛤蟆現在髒兮兮樣子的背後,是精神和內心經歷了重大的變化。『以前的他穿著時髦、偶爾打扮誇張,但看上去卻總是神採奕奕,充滿活力和生趣,是一隻非凡的蛤蟆。現在這只不洗澡、不梳洗、毛衣上還沾著食物殘渣的蛤蟆,到底是處在怎樣的情緒狀態之下?
  • 家長提問:我的小孩情緒經常失控,我該怎麼辦才好?
    很多的時候沒有必要進行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十二歲半接近十三歲,這個年紀的小孩剛剛進入青春期,成長過程中大腦功能不像成年人那麼完善,生活閱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另外情緒受荷爾蒙影響比較大,因此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弱,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人的大腦是怎樣運作「情緒」這項功能的,這樣解釋起來比較清楚。
  • 小孩得了"上學恐懼症"怎麼辦?專家:家長要"陪太子讀書"
    東莞陽光網訊(記者 吳金華)今天(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定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當天上午,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在虎英公園舉行義診,義診內容包括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情緒管理諮詢,睡眠相關障礙諮詢,產後抑鬱諮詢,老年心理健康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