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昨天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我被診斷了心理疾病,但父母根本不管我,只會天天責怪我想太多。甚至懷疑我的診斷證明都是假的。
又想起曾經看到一位母親的留言:兒子抑鬱了,我知道他需要關心,但我又根本不敢說話。不知道哪一句話說不準,就讓他更受刺激。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到底該做什麼?到底怎樣才能幫到孩子,似乎一直是個大問題。所以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高質量文章,看看父母在處理孩子心理問題時,有哪些誤區?
有位媽媽以前問我:「我的孩子一天到晚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麼辦?
我問她:「孩子這樣的表現,你是什麼感受?」
她說:「我生氣唄。抑鬱就應該多去運動運動,他一天到晚都懶得動!」
我問:「那他這樣,你都做什麼了呢?」
她說:「我喊他,叫他下樓跑跑,可他非但不聽,還跟我吵架 、扔東西。」
我相信這位媽媽經歷過的,對於家裡有患抑鬱症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我常常會聽到家長的提問:「孩子有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該怎麼幫助孩子?」
此類問題很難用某句話甚至某幾段話能回答的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父母一些啟示。
注意,如果你想要幫助抑鬱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他們。
無論什麼樣的心理表現,肯定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碰巧砸到你家。許多小孩引起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症、焦慮症、恐懼症症,幾乎都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有些原生家庭過度要求地教導孩子,不允孩子犯錯,一犯錯誤就責罵,這樣非常容易導致孩子內在對自己的過分苛責,總是過分的逼迫自己做到最好,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逼迫,是可以解釋很多心理疾病成因。
總擔心自己做錯,可即便她改了,也還是不放心,於是一改再改,結果越改越糊塗。
她母親非常生氣,
想法 ,認為自己一旦做出改變,那麼孩子的症狀就可以立刻發生轉變。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症狀是多年原生家庭錯誤慢慢造就的,即便家人改變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他們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固化,不是簡單地換環境換教育方式就可以改變的,還是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醫生長久的協同努力,其次,父母要表達他們的關心,積極地和孩子溝通想法和感受,儘可能多地鼓舞孩子,儘量少地去要求孩子。
絕大多數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乏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聯接。要注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物質滿足和學習成績並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聯接。要給予他們真正的意義上的關注和信任,這恰恰是許多多傳統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
當一個孩子的感受和情感經常被原生家庭成員所忽略時,就會容易導致孩子從內在裡感覺到沒有情感聯接和依戀關係。那麼當他日後生活中遇到壓力事件時,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因素。
有些家長在小孩生病了過後,便開始嘗試與孩子進行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許多麻煩,比如父母還沒有把握好進行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真正需要的什麼 ,那就需要父母暫時更多對「共情能力」進行學習。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母親說:「他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們,怎麼辦呢?」
我:「您是怎麼溝通的呢?」
她:「她躺在沙發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著她看。」
我:「您做得很好。彼此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裡演的是啥,她說我很煩,讓我走開。」
我:「您看電視的時候願意別人在身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願意。」
很明顯,她選擇了錯誤的溝通時機,在她的孩子聚精會神看電視的時候,此時是並沒有對母親的有任何需要,但是母親的「關愛」反而卻打擾到了她。我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溝通,例如請女兒出去吃晚餐,然後自然地聊對方感興趣的事情。在她空閒的時候,去她的房間,向她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請你原諒我們作為父母 ,沒有足夠的智慧與愛心 對不起」。
但是,更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指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回孩子的原諒,孩子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直在情緒上感到挫敗,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諒家長的。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雷霆,指責孩子好不吃賴不吃,是個白眼狼——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係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裡。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耐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此外,你需要停止要求自己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諮詢的家長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症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為什麼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鬱症休學的孩子)為什麼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很多家長看到他們感覺不順眼的行為,就去指責孩子。當孩子的症狀沒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責的時候,他們便不會真正改變。
這些指責,就成為父母單方面發洩的情緒發洩,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為正是他們的症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著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當我和他聊起這部分時,他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為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這就會花特別多的時間。但是他現在要準備高考,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著。
我問他,桌子亂著對你找東西有影響嗎?他說,沒什麼影響,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資料會放在什麼地方,我只是沒有去用我的儀式把它們擺放整齊而
其實在我的眼裡,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則,已經屬於症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症狀推了一把。
最後總結一下,絕大多數人都明白」交流「和」理解「是教育的關鍵,但真落實到行動上,對很多父母來說,在」交流「和」理解「的細節上,還有功課要做呢~
課要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