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疾病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在養娃這場大型通關遊戲中,發燒應該是我們最常遇到的boss了。
沒遇上時,不屑一顧。
一旦碰上,六神無主。
學習了那麼多知識,還是照顧不好一個發燒的娃。
所以今兒我就給大家好好說說關於科學退燒的知識。
退燒不是事兒,但用不對方法可是會出事兒。
下面這幾種方法,見效再快咱也別亂用。
「孩子發燒總不退?打一針就好了!」
這種退燒方式看似不光能退孩子身上的燒,還能退家長心上的燒,很是兩全其美。
但真相併非如此。
常用的退燒針用的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賴氨匹林。
早在2018年,這兩者就被藥監局打入「冷宮」了。
注射柴胡之後會引起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暈厥等副作用,甚至致死的案例也有發生;注射賴氨匹林,會有驚厥、嘔吐、昏迷等副作用,嚴重時可直接導致死亡。藥物灌腸,看這個名字就覺得比打針吃藥更加安全純天然。
和什麼「快速退燒,無創傷無痛苦!」「藥物穿腸過,涼爽體中留。」結合在一起,毫無違和感。
但我又要真相了。
這種退燒方式看似藥物不會直接入血,但腸道也不是沒有感情的「工具腸」,任你來去自由。
灌腸的過程中,藥物會通過腸道吸收,同樣能進入血液。
在藥物劑量把控不好的情況下,甚至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肝腎。
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因此需要醫生根據孩子的情況嚴格把控用藥量,酌情使用,不建議家長在家中自行操作。
靜脈輸液這種治療方法本身沒錯,但因為總被濫用,近幾年也面臨「風評被害」的慘狀。
好多家長只要孩子一發燒就輸液,一輸液就輸抗生素。
根本不問過往緣由,輸就完事兒了。
抗生素不是絕對不能輸,但是必須得明確病因、病情嚴重程度之後再做判斷。
病毒感染非得輸抗生素,這治的不是孩子的病,純屬是家長的焦慮。
打針灌腸輸液不安全,但亂吃藥也不行。
吃錯藥比說錯話的危害可大多了。
比如尼美舒利口服製劑,因為容易造成孩子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也早就被藥監局明令禁止用於12歲以下的孩子。
只要是尼美舒利打頭,需要口服的,不管是顆粒、分散片、膠囊,還是片、混懸液,通通不行。
再比如叱吒江湖的退燒「神藥」——安乃近,也在今年被藥監局賜了一首「涼涼」,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妊娠晚期婦女禁用。
咱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發燒了,出一出汗就好了」的觀念。
出汗後皮膚涼涼的,會給人一種「真的管用」的錯覺。
但這個邏輯經不起推敲。
捂著會導致熱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體溫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燒的功效也只是暫時的,孩子丟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脫水,甚至引起捂熱症候群,嚴重可導致死亡。
這可比發燒本身嚴重多了。
酒精擦浴和捂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總覺得酒精揮發會把熱量帶走,孩子這不就退燒了嗎?揮發的酒精是能帶走熱量,但是沒揮發的酒精可是伺機進入了孩子的皮膚。孩子發燒時皮膚更容易吸收酒精,大面積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引起孩子酒精中毒。冰敷只能局部降溫,治標不治本。
皮膚看似涼了,但血管因為熱脹冷縮反而收縮了,倒是把熱量鎖在身體裡了,而且還會因為溫度太低引起孩子不適,甚至會凍傷孩子的皮膚。
退熱貼也只能起到局部降溫的效果,對於全身溫度的降低是沒有明顯效果的。
不過貼也就貼了,倒也沒什麼害處,注意別引起皮膚過敏就行。
前面提到的方法,不管是不能用的還是不推薦用的,都還算畫風正常。
但是這part提到的一些偏方就比較畫風突變了。
什麼雞蛋清敷額頭、薑片/蒜片貼腳底、蔥白煮水、熱水泡腳,甚至還有銀手鐲煮水、珍珠粉泡水喝等奇葩方法。
咱是給孩子退燒,又不是研究黑魔法。
正確退燒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下面這3招。
雖然38.5℃(有熱性驚厥史的孩子為38℃)是一個可以給孩子喝退燒藥的參考值。
但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好,就算體溫到38.5℃了,也不是必須用藥,可以讓孩子多喝水,通過自然地出汗、排尿帶走身體的熱量。
也可以提高室內溫度後適當減少孩子的衣物,幫助孩子的身體散熱。
如果物理退燒不管用,孩子燒到了38.5℃,也沒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燒藥了。
對孩子來說安全的口服退燒藥有兩種,一個是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一個是美林(布洛芬)。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這兩種藥都有滴劑和混懸液兩種劑型,藥物濃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法用量自然也不同。如果孩子對口服退燒藥不耐受,大家也可以考慮選擇使用退熱栓,常見的栓劑多為對乙醯氨基酚栓劑,其使用劑量、頻率和口服劑相同。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劑和剛栓劑同時使用。《寶寶發燒,做錯小心害了娃!這32個問題一定要知道!》
這份退燒攻略大家還滿意嗎?
希望下次遇到發燒這個難纏的boss後,每個人都能一次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