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問: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真的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又或者是年輕一些的網友會問: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
相信在觀看這部2020年9月25日上映,豆瓣評分的7.3,由鞏俐、黃渤等人主演的電影《奪冠》後,您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在與世隔絕多年後打開了國門,在見識到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後,國家和民眾的都變得有些不自信起來,他們感覺到中國什麼都不如國外,說得不好聽些就是「哪都不行」,這種情緒對於國家建設,百害而無一利。
而中國女排,也和當時的國家和民眾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困惑,就像電影裡面所將的那樣,當時的中國女排面臨著「高不過蘇聯、跳不過巴西、力不如塞爾維亞、技不如日本」的窘境,在比賽中,無論她們遇到哪個對手,結果都是打不過。
難道打不過,就學男足破罐子破摔嗎?不,頑強的中國女排並沒有放棄追趕,她們克服種種困難,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了數十年的奮起直追,為了能夠變強,她們選擇與男排打,因為她們知道,只有打贏了男排,才有機會贏得有著「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才能站上那個夢寐以求的領獎臺;接不住球就用臉去接,別人扣一萬個球,她們就扣五萬個。
就這樣,練到了「骨頭碎」的中國女排,終於第一次站在了領獎臺上,那一刻,十億中國人的自卑轉變成為了強大的自信。
可在很多年以後,那段傳奇消息了,新一代的女排榮光不再,她們有的只是屢戰屢敗,再也沒有人將中國女排放在眼裡了。
而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卻在裡約奧運會上遇到了世界至強的巴西隊,當時的體育場內噓聲一片,那些外國人幸災樂禍的認為:中國女排還是那個曾經的弱者。
但就是這個弱者,在比賽中強勢翻盤,將強大的巴西斬落馬下,接著她們又連勝荷蘭、塞爾維亞等強勁,在時隔12年後再奪奧運金牌。
電影裡,「中巴之戰」這場戲,真的是神還原當年的復仇之戰,完全是中國女排自己演自己,讓我以為真的在看一場驚心動魄的精彩比賽,甚至激動得差點在影院裡喊了出來。
《奪冠》告訴我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女排精神,因為這精神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中國的縮影。從低谷到巔峰,再從巔峰落入低谷,又從低谷再到巔峰,一切只為了那四個字:我不想輸。
《奪冠》告訴我們,女排精神就是不停的拼搏,不只是與對手拼搏,更是與那部如意的生活拼搏,與那該死的傷病、無法改變的出身、令人懊惱的貧窮難以逾越的低谷、不可理喻的責難而拼搏。
《奪冠》告訴我們,女排精神就是沒有生來就能奪冠的天才,只有千錘百鍊而出的強者,
《奪冠》告訴我們,女排精神就是所有的拼搏都是為了中國和中國人,可以在世界的領獎臺上聽到那句:升國旗,奏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