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00字,讀完大約需要8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李商隱的《錦瑟》,是文化史上公認的難解之詩,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詩。
我以前也是同樣的觀點。
不過,近兩天我和幾位朋友討論比興手法的時候,談到了這首詩,讓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今天分享給大家。
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道理,歡迎點個讚;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沒道理,也歡迎您指出。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詳,不過普遍認為這是李商隱晚年所作。
1、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無端,何故,是怨怪之詞。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錦瑟何故竟有五十弦,一弦一柱都叫我回憶青春年華。
開篇就充滿了爭議。
瑟,一般只要二十五弦,為什麼詩人要說五十弦?
歷來主要有兩種解釋:
(1)斷弦之說,詩人是在妻子去世以後所寫,暗示了詩人對妻子的懷念。
(2)「五十弦」暗喻詩人接近五十歲,這是比興句,引起後面對青春年華的回憶。
這兩種觀點的對與錯,我不展開講,只談一談我對「五十弦」的理解,供您對比參考。
我認為,「五十弦」是借用典故,並不是指瑟的弦數。
典故出自《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後來常用「五十弦」指悲哀的樂曲、音樂。
您看,如果我們把「五十弦」理解為悲哀的樂曲,那麼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錦瑟的聲音何故要這麼悲哀呢?一弦一柱都讓我想起自己的青年時代。
從這裡我們可以判斷出,詩人的青年時代是充滿悲哀的。
詩人聽到了悲哀的瑟聲,不禁想起了自己悲哀的青年時代。
這是觸物生情,但並不是比興句,因為這裡沒有比喻,這是以物起興。
從行文的脈絡來分析,我們可以肯定,下文應該主要描寫詩人的青年時代是如何悲哀的。
我們來讀頷聯。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我們直接看典故。
(1)莊生夢蝶。
源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詩人為什麼認為莊子迷上了蝴蝶?
因為 「自喻適志與」,蝴蝶能讓莊子感到愉快和愜意。
可見,蝴蝶是一個美好的事物,讓莊子著迷,於是他在夢中追求。
聯繫前兩句我們可以判斷,詩人聽到了瑟聲,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也和莊子一樣迷上了一個美好的事物。
詩中的「曉」字,我認為有「早」的意思,也就是說,詩人很早就迷上了一個美好事物。
(2)望帝化鵑。
望帝為什麼會化作杜鵑?
這個典故版本太多,有因為愛情,因為百姓等等。
我在這裡採納《四川通志》的說法:「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
這裡的「春興」,表面上是指愛情,但是也可以理解成美好的理想。
望帝渴望復位的願望非常強烈,即使死後也要化為杜鵑,啼血哀鳴。
再結合上一句,可以推斷這一句的意思是:詩人為了得到心中的美好事物,正在苦苦地追求。
那麼,詩人想要追求的美好事物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繼續讀頸聯。
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這首詩最難讀懂的就是「滄海月明珠有淚」。
為什麼它最難讀懂?
因為這一句就包含了三個典故:
(1)蚌蛤珠胎,與月虧全。(珠與明月有關)
出自左思的《三都賦》:「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蚌蛤體內的珍珠和月亮的圓缺有關,月圓的時候珍珠就是完整的,月缺的時候珍珠就是殘缺的。
我們理解一點就行了:珍珠之所以晶瑩剔透,就是因為有明月。
(2)鮫人泣珠。(珠與淚有關)
出自《洞冥記》:「(吠勒國人)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珍珠,其實是鮫人哭泣的淚珠。
(3)滄海遺珠。(珠與滄海有關)
這個典故被很多人忽略,其實它才是關鍵。
「滄海遺珠」,原指大海中之珍珠為採珠人所遺漏。後喻人才埋沒,不為世人所知。
這一句有沒有讓您嘆為觀止?
簡單七個字,卻包含了三個典故,而每一個典故都突出了一個對象,分別是明月、淚和滄海,這三個對象又通過珍珠緊密地串聯在一起。
更絕的是,三個典故的糅合,不僅在形式上天衣無縫,而且在內容的表達上也非常準確。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整合一下就可以得出來:滄海裡的一顆遺珠,在明月的照射下,晶瑩剔透,但是也飽含了淚水。
滄海裡的這顆遺珠就是指詩人。
也就是說,詩人在明月的幫助下,具備了才能,卻飽含淚水。
明月指什麼?
查一查李商隱的資料我們就能知道,他在考取進士之前,就得到了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親授其學,把他培養成了人才。
所以,「明月」就是指令狐楚。
那麼詩人這顆珍珠為什麼還要飽含淚水?
這也很簡單,因為他是滄海中的一顆遺珠,他這個人才沒有被朝廷重用。
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資料中查到,李商隱的應舉之路很坎坷,屢次被考官阻撓而失敗。
所以「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意思是:我在令狐楚的幫助下,已經學有所成,卻得不到朝廷重用,心裡很悲傷。
讀到這裡,我只想感嘆一句,高手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4)我們接著讀「藍田日暖玉生煙」。
出自司空圖的《與極浦書》,戴叔倫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詩景。
您看,李商隱是活用了戴叔倫的這句話。
玉生煙,很好理解,就是指良玉可望而不可即。
那麼,「藍田日暖」應該如何理解呢?
我認為要和前一句的「滄海月明」聯繫在一起理解。
滄海月明,比喻詩人在遠離朝廷的地方,有令狐楚的賞識。
而藍田,離長安不遠,而且「日」,通常比喻帝王,所以「日暖」,比喻在帝王身邊。
那麼「藍田日暖」,就是比喻在朝廷為官。
在朝廷為官,為什麼良玉可望而不可即呢?
聯繫上一句,詩人是滄海遺珠,自然渴望到朝廷為官,建功立業。
所以這裡的良玉,就是指建功立業的理想。
這就很清楚了,「藍田日暖玉生煙」的意思是:在朝廷為官,建功立業的理想卻可望不可即。
那麼詩人已經在朝廷為官了,為什麼還是不能實現理想呢?
熟悉李商隱背景的朋友都知道了,他身陷「牛李」兩黨之爭的漩渦,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我們再回頭看頷聯:詩人想要得到的美好事物是什麼?
很顯然,也是指建功立業的理想。
到這裡我們就弄明白了,詩人的青年時代為什麼充滿悲哀?
就是因為他建功立業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
那麼他現在已經到了晚年,實現了理想嗎?
我們繼續讀尾聯。
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待,是「豈待」的意思。只是,是「正是」的意思。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這種感情難道是等到追憶的時候才有嗎,正是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悵然失意了。
這兩句要讀出反問,才能理解詩人此時的感情。
「只是」,古今含義不同,指「正是」。
「只是當時已惘然」表面是說,詩人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感到悵然失意。
但是奇怪就在於,為什麼詩人現在追憶的時候還是感到悲哀呢?
原因很簡單,這說明從青年到現在,詩人一直沒有實現他建功立業的理想。
您看,尾聯這兩句其實是為了表達詩人此刻仍然很悲哀,但是他卻用反問把讀者的視線轉移到了青年時代的惘然。
這種「想表達A,卻故意把視線轉移到B」的方法,包含了詩意的真諦:含蓄曲折,方見其味。
我們簡單梳理一下這首詩的脈絡:
首先,詩人聽到悲哀的瑟聲,想起了自己悲哀的青年時代;
其次,詩人很早就樹立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並且苦苦地追求;
然後,詩人在令狐楚的幫助下,學有所成,但因為被人阻擾,屢次考不取進士,心裡很悲傷,等到考取進士入朝為官以後,卻又身陷黨爭的漩渦,建功立業的理想就在眼前卻無法實現;
結尾,直到如今,詩人的理想仍然沒有實現,心裡很痛苦。
以上就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唐詩#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