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鳳春
前門外廊坊二條玉器街雖然集中了幾十家經營珠寶玉器的店鋪,但並非是老北京玉器行的全部。當年,花市東大街羊市口及花市上二、三、四條一帶,才是老北京買賣珠寶玉器的主要場所。
北京作為明清都城,集聚著大批王公權貴、達官顯宦、富商巨賈,對珠寶玉器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所以當時社會上流通的珠寶玉器相當多。到了清光緒初年,羊市口內路西的青山居黃酒館和對面的清茶館,開始聚集住在附近的珠寶玉器商人,他們在每天品茶飲酒之時,自然談論珠寶玉器的行情,同行越聚越多,逐漸形成規模,每天十點左右開始,有時延續到下午甚至掌燈,並開始涉及珠寶交易,成為實際的玉器市場。
珠寶玉器行,又稱紅貨行,以區別於經營黃金白銀珠寶的黃白貨行。起初,青山居一帶尚未設店,買賣玉器方式主要是「串貨」,遇到買主,逐一將貨物拿出,看好後講價。其後,在附近花市上四條內出現玉器攤,逐漸上二、三、四條胡同內陸續出現了「內局」——不設門市的商店,進行玉器加工,上四條東口成為當時最大的玉器市場,青山居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吸引了全國同業前來交易,甚至高麗(朝鮮)、暹羅(泰國)客商也來此採購商品或出售玉料,青山居逐漸成為全國的珠寶玉器業的交易中心。從清末到國民軍北伐之前,是青山居珠寶玉器市場最繁榮時期,也是北京珠寶玉器界最興旺時期。
北伐後到解放前夕,北京的珠寶玉器業大部分集中在前門外廊坊頭、二、三條和崇文門外花市上二、三、四條一帶,商鋪規模大小不一,經營方式有門市、內局批發、行商、攤商、連家鋪、串街小販等,還有玉器作坊和個體經營者,總共大約七八百戶,從業者不下二千人,其中回民佔百分之七十。回漢民分別設立同業公會,回民公會設在廊坊二條,會長為鐵寶山,漢民公會設在沙土園長春會館內,會長為李祝三。珠寶玉器商店主要集中在前門外廊坊,一般資本較雄厚,營業路子較寬。花市一帶以內局和攤商為主,有獨資經營的,有合夥經營的,還有領東(東家出資顧人)經營的,僱傭工人從三五人到十餘人不等。
商鋪多了,逐漸出現了分工,廊坊商店經營對象是社會上層,花市一帶鋪戶經營對象相對廣泛,例如福盛公、雙順和、萬聚興等內局以經營翡翠為主,銷售對象有本地同業、外埠客商、外國客人,每年還有高麗客人來採購翡翠菸嘴、朝式簪子等。此外還有德順成、福順成、聚昌源、福聚公等數十家,也多為內局。
民國初年,花市四條開設了永順成、天成號等七八家洋莊商店,經營珠寶首飾,品種繁多,專以國外客商為銷售對象,生意相當興旺,花市外國人稱「花街」,在國外名聲很大。這些商店後來多轉移到了香港。
花市上二條、四條、長巷二條內還有幾家專營廣作玉器的商鋪,像義順興、德盛公、德義公、禹文魁、井昆泉等,他們經營的翡翠鐲子、帽花、帽福、八仙祝壽、掛墜等,都是新料,做工粗糙,價格較低,但是注意包裝,很受普通消費者歡迎。貨物主要從廣東採購運到北京,經營的對象主要是攤商,搞小量批發。
此外東安市場內的暢觀樓在民國初年即有古亮吉、李雅軒設攤經營珠寶玉器,其後丹桂市場、南花園、市場西門陸續有慶興齋、佩珍厚等,多時有三十家,他們除中國的珠寶玉器外,還經營洋古董,像琺瑯鍾、八音盒、義大利「掇石」。不同時期,東安市場珠寶玉器店銷售對象不同,民國初年以貴族、官僚、軍閥、外國人為主,淪陷時期是日偽官員。抗戰勝利後,美國大兵又成了常客,使這裡的珠寶玉器商店出現了畸形繁榮,連附近的北京飯店、六國飯店內也開了七八家商鋪。
花市一帶較有特色的商鋪有花市上四條的聚昌源和義盛齋。聚昌源經理叫郭秀生,漢族人。這是一家有股東的內局,以經營珍珠、鑽石為特色,該店經營靈活,銷路寬。郭秀生善於用人,有職工二三十人,學徒三年,出師後定工資。其中能力強,成績好的,滿五年可以吃人力股,每年年終分紅一次。該店在日本投降後一段時間最為興旺,積累甚厚,解放前夕歇業時,職工吃股份的,有的個人分到幾十兩珍珠和十幾根金條。店裡許多老職工退出該店後,自己開了店鋪,例如廊坊的德昌厚就是劉姓職工開的。公私合營時,許多參加合營的都是郭秀生培養的人。
義盛齋的經理叫李潤田,回族人。該店是獨資經營,沒有固定門店。父子三人僱用職工和學徒七八人,分別在勸業場、賽宴樓、第一樓設攤位售貨,並輪流到白塔寺、隆福寺和護國寺趕廟會,還租了隆福寺一間房作售貨點,銷售的多為舊貨。李潤田人緣很好,有「樂善好施」的名聲。解放時把家產分給了子侄輩,每家資本在2000元左右。
北京剛解放時,珠寶玉器業曾經出現營業蕭條景象,門市和內局有的專業遷往國外,有的停業,一些門店縮小為攤商,青山居進行登記時,商販有六百餘戶。1956年公私合營後,珠寶玉器業併入國營特種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從業人員都有了妥善安排,老藝人培養了一批批新人,創作出許多堪稱國寶的作品,在世界珠寶市場贏得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