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一足,萬緣放下,念念都想阿彌陀佛

2021-02-13 驀直念去

聞名生信願,這段經文當中是兩願,我們上午只講一半,聞名生信願的願。

大家要知道,從這往上是十九願。


「我做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是二十願。

有人問為什麼這麼分?為什麼不把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接你啊,那不是,因為什麼?

我們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就往生,如果要把一心念我。晝夜不斷,作為臨終接你的條件,那就沒有一個能往生的!就我們凡夫幾個能往生的?一心念佛。晝夜不斷,能做到嗎?

說那老師我們現在也做不到,一心念我。晝夜不斷。你不用擔心,你只要信願足了,你就會念念都想佛,聽懂了嗎?

你什麼時候念念都想佛,證明什麼時候願才足!但是有些人說我都天天念佛,那不代表願足,你那念佛是假的!不是用心念的!你是逼迫自己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自動的,不是從內心盼佛來接我啊。

你念佛幹什麼?你念佛消業障,你念佛求好病,你念佛求健康長壽!是不是?

所以說這個你不用惦記,只要信願足了,你就日夜盼誰?盼佛接我,自然的。

因為信願一足,萬緣放下了,那放下想誰?一定想佛了。聽明白了嗎?

所以說你就不用惦記了。肯定他念佛,信願足的人一定念佛,不念佛念什麼?能等著?

有一個人說,我信願足了,就等著接。等誰接呀?等誰接?你要等佛接,你不還得念佛嗎?是不是?

所以一定要懂。信願足的人一定念佛!念佛的人未必有信願!這是一定的。

所以說: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那就是說,我們剛才發菩提心,是哪個願的願力?十九願的願力!那發菩提心,是十九願的願力。

那命終來接我,這是哪願的願力?是二十願願力!但是二十願的願力,是在十九願願力啟動,他就產生了。沒有十九願力啟動,不具足信願,二十願啟不啟動?不啟動!

為什麼我們念佛,臨終佛不來接我們,為什麼?你沒有信願,沒有信願就沒有二十願,聽懂了嗎?沒有信願就沒有臨終接你的一願!

所以說,那臨終佛不來接,那怎麼辦?就靠人送吧,是不是?送哪去誰知道啊?不知道,所以說這個一定要懂。

為什麼臨終你看,走的不好、臉色灰暗、臉色鐵青、瞪著眼、張著嘴,為什麼?佛沒來!一看,佛就沒來呀!

為什麼沒來?沒有信願,光念佛沒修信願!光修什麼了?光修行了,不行!有信願才能啟動二十願!

所以說二十願讓你有一種力,什麼力?二十願的願力,這個願力是幹什麼的?負責臨命終接你的。臨終不是佛想來接你,如果他想來接你,他就起心動念了,是有一種願力在宇宙中。

當你信願足了,要到往生的時候了,這個波二十願就感受到了!二十願馬上啟動接引的預案,於是阿彌陀佛帶著蓮花來接你,你說四十八願厲不厲害?

你看啊,十方諸菩薩,他度不度?度!十方諸佛聽不聽?哪願是要求十方諸佛的?十七願!

十七願是管諸佛的。你必須給我講,只要眾生有緣你就給我講!那緣不成熟先講別的,緣成熟就得講。

那你看管沒管十方諸佛?四十八願,管不管阿彌陀佛,約不約束他自己?管不管?哪願管他自己的?二十願就管他自己的,是不是?

管他什麼?管到臨命終時,他自己必須來接我!有沒有?二十願厲不厲害?

所以說你不用臨命終喊他,是靠真信切願把他感來的!真信切願啟動二十願!具足了信願,就會啟動二十願。

也就是你只要啟動了十九願,生起了信願,二十願就啟動了,聽明白了嗎?

十九願是管什麼?是管活著這一段,現世的利益。讓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臨終是管什麼?二十願是管來生的,是管來生的果報,來生去幹什麼?把你接到極樂去,作阿惟越致菩薩!

什麼利益?來生的!是什麼報?是果報!所以這兩願合在一起:一個管現前的利益;一個是管來生的利益。一個是花報;一個是果報。他倆連接的,你聞名程度要夠,不夠不行!

什麼程度?生起願生我國,就是你聞名,得信願足,信願足之後我臨終就接你!明白嗎?

所以說往生條件是什麼?是不是信願?有信願臨終就接你啊!這是什麼報?是果報!是讓你看,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

那讓我臨終往生極樂,接我去極樂作阿惟越致,是誰讓的?是什麼幫我的?願力!是哪願願力?是二十願的願力讓我得利益!

那我憑什麼相信?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你看這段文字,是告訴我的利益,是不是我的利益?臨終接我,接我作阿惟越致,是不是利益?那是什麼讓我得到的?是什麼?願力!

那憑什麼願力你相信?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願,這兩個願是在一起,不得到不取正覺。那今天這個願得沒得?這個願得了,那阿彌陀佛成沒成佛?阿彌陀佛成佛這願得沒得?

得什麼了?能讓眾生臨終彌陀接我們回家,得阿惟越致,是不是?那就是得到什麼?阿彌陀佛取正覺了,這個願就得了!得什麼了?得到了一種願力!

就是願力就產生了,說不得是願。不取正覺。產生什麼?願力就產生了,這就是我們相信的條件!


--節錄自《大經分享》第三套第4集

相關焦點

  • 佛教:念「阿彌陀佛」時,牢記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在我看來,念佛絕對不是念出幾個音節,經中有言,「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不懂這個道理,哪怕念佛百年,恐怕也毫無結果。所以說,念阿彌陀佛時,牢記「真信切願肯行」這句話,則功德無量,佛果可期。「信願行」三者,在淨宗稱作三資糧,它們名為三,實際是同一整體。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落實信願。
  •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如何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西方?(一)
    二者起道心時之乘: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無始以來雖發,至今未離生死,故不論道心之有無,不言造罪之輕重,唯依本願名號,念念相續之力,得遂往生。如此想時,則是乘他力本願也。「乘本願之二相」,這句話就是在說內心如此的思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如何想?
  • 略釋攝生三願中的信願行
    阿彌陀佛才是吾人真正的大悲慈父,極樂世界才是我的故鄉。我們以這樣懇切的願心,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感應道交。如是念佛乃至十聲,甚或念一聲,也能往生。可見往生極樂淨土並不在修行功夫的淺深,而是全憑信願持名的感應情形。信願持名,單刀直入,念念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即可成辦往生淨業。往生一事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令我等下凡眾生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速成佛。
  • 真心學佛,萬緣放下是什麼意思?
    要想不造新的惡業,還得依清淨,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佛號是清淨句,佛號是真實語,念佛作佛,是心是佛。什麼是萬緣放下如果你是個真正的學佛人,你領悟到了佛的精神,就知道真正的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作為、什麼都不去做。
  • 念「阿彌陀佛」,輕鬆消除「業障」,你做到了嗎?
    我們要是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非常容易攝心,所以說想要達到「一心」,念佛比較容易感應。其中感應的道理也不難理解,這和「畫符」有異曲同工之妙。畫符念咒的專家常說,一道符靈不靈,要看畫符的這個人內心是否清淨無雜念。在《了凡四訓》中講:「不會書符,被鬼神笑。」心地不清淨的人畫符,鬼神都嘲笑他,那這個符就不靈。古人云:「一道符是否靈驗,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 淨宗法師: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
    講願,我們原本也沒有願。我們這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是因為彌陀的名號已經成就了,他在呼喚我們,「十方眾生,你要來往生,你要來往生……」我們才說「好,我願意去往生」。如果阿彌陀佛把門一關,我們頭擠破也進不去。他是打開大門,呼喚我們,召引我們,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你要來啊,你要來啊……」我們在這裡怎麼樣呢?
  • 大願地藏王菩薩-哀悼
    往生的條件兩個字,一個信,一個願。你有沒有這個條件?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一點都不懷疑;我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教導,讓我早一天成佛,這是願。阿彌陀佛五逆十惡,一口氣沒斷,發這個願也能往生。這不就是說明,上從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阿彌陀佛普度,就用這兩個字,信願。
  • 禪師教你在禪修靜坐時如何調息念「阿彌陀佛」聖號
    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彌陀聖號為綱要,不但下手簡易易學,隨時隨地提起就可以修行,便於任何人的學習,而且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我們念一句彌陀聖號,若能至誠懇切,驀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念念覺,久而久之純熟自然,就能使煩惱妄想潛移默化。徹悟禪師曾說:「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第十八願願文的「三資糧」──信、願、行坊間的淨土講座,多以「往生淨土的條件」為題,但我們可曾想過,從阿彌陀佛那邊來看,若然我們要往生彌陀淨土,以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的大悲心和「廣施功德寶」的功德力,會不會真的向我們開出什麼「條件」,才願意救度我們,接受我們得生其淨土呢?
  • 今日諦音 | 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三寶護佑,六時吉祥!
    萬緣皆假,一性惟真;聖人假藉以修真,愚夫喪真而逐假。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利,善友第一親,涅盤第一樂。凡夫積善法,恭敬於三寶,身壞命終時,資神心安樂。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願清香的檀香味帶走你一天的疲倦,願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無限的清淨,願幽雅的佛樂為您祈禱,願觀自在菩薩永恆在你心間轉到,保你身體健康,法喜充滿,天天快樂。
  • 自了法師: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1-6(力薦)
    真想今生要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師兄更要經常的反覆看。這篇文章是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指路明燈,建議收藏。  學生:《無量壽經科注》學習班心得報告,釋自了。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
  • 佛法說一個字,放;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放得下;說四個字,徹底放下.
    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成佛之道簡中至簡」。  從二O一四年九月至二O一五年十一月,整整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我看(聽)了二千零三十遍。  下面,我想和諸位同修匯報、交流、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心得體會,願與大家共勉。
  • 淨空法師:念阿彌陀佛,什麼壞命運都能轉過來!
    說句很現實的話一個人的命運多半是有定數的,但是命運這回事誰也不敢打包票誰都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有些人總是迷信去尋求窺探命運之法,所以去算命,認為別人可以改變你的命這是最愚蠢的人的想法,命運都是自己的你想改必須靠你自己所以佛告訴你你要修福修德,積功累德,是可改造命運。佛法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都是真實的不是忽悠人的。
  • 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三聖圓通照見自性
    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法門,把全身心安頓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當中,這慈悲願海太慈悲平等了,太有威神力量了,只要我們一念安心在茲,一悟合光即一得永得究竟圓滿。一悟合光就是摩訶般若,到慈悲願海的彼岸,就是離苦得樂波羅蜜多。我們這樣的凡夫,得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教導,才找到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靠我們念佛的願力直達彼岸。
  • 你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經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 《我們一起讀文鈔》復法海大師書:念佛不可無信願.不可不拜佛.
    今則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當必親證念佛三昧,臨終定登上品。但辦肯心,決定成就。 白話參考 座下您在這十多年中,遍訪名師道友,自利利他,我非常欽佩羨慕。現在您又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以阿彌陀佛的果地覺海,作為自己因地修行之心,你這樣修,當必會親證念佛三昧,臨終高登上品。
  • 殊勝節日 | 庚子年冬月十七,恭迎阿彌陀佛聖誕日
    虎溪尊者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1願 聞名諸根具足願
    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於其修菩薩道直至成就佛果之全過程中,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不缺失,不醜陋。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從通途菩薩道來講,一個菩薩修行到了第三阿僧祇劫時,都可能存在六根不具足的情形,直到第三阿僧祇劫滿,經由一百大劫的修行,才得到五種殊勝德能。一者生到善趣,不會下三惡道;二者生到尊貴之家;三者六根具足;四者得男子身;五者得宿命通。可見,一個菩薩在多劫修行中或長相醜陋,或六根不具足,如是或被他人譏嫌,自己也不免自卑自怨,構成障道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