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情眾生,千人千面,眾生因緣各不相同。故而,佛門慈悲普度,應機教化,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無外就是依照眾生根基高低,而施設的方便法門。十方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信佛、學佛,就要在心中建立起正念,那就是解脫煩惱,離苦得樂。淨宗的念佛法門,目的同樣如此。
眾多法門當中,念佛是易行道,乘借彌陀願力,如同乘船順流而下,一日千裡,省力方便。然而,末法時代,念佛者為數眾多,但成就者畢竟還是少數,原因何在呢?在我看來,念佛絕對不是念出幾個音節,經中有言,「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不懂這個道理,哪怕念佛百年,恐怕也毫無結果。所以說,念阿彌陀佛時,牢記「真信切願肯行」這句話,則功德無量,佛果可期。
「信願行」三者,在淨宗稱作三資糧,它們名為三,實際是同一整體。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落實信願。具足信願行,那麼淨土法門萬人修萬人去,人人都能蒙佛力加持,現前將來,必定見佛。
先說「信」,信如心,真信者便能放下五欲六塵,遠離貪嗔痴慢。現在人念佛,常感覺與佛號不相應,因為他聽說「念佛一聲,增福無量」,所以抱著求富貴或名利的目的念佛。其實,這是假信佛,真信的人萬緣放下,豈會貪圖名聞利養。淨宗所謂的「信」,意涵深廣,稱為信藏也不為過。比如,藕益大師就將「信」闡發為六信,它包括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所謂自信,就是信自性彌陀,相信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信他,就是信他佛,相信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信極樂淨土。信因、信果,就是相信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十法界眾生,包括佛在內,都不能出離因果。信事、信理,即信淨土之依正莊嚴,然而它們又都是彌陀願心所現,都是一真法界,真實不虛。
再說「願」,願如眼,透徹佛心,開啟智慧。往生與否,要看是否感通,南懷瑾先生解釋「感通」,就如插頭接通插座,電流瞬間通過。《無量壽經》雲,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大願,包括「臨終接引願」,早已圓滿成就。但是,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有被佛接引的發願呢?倘若沒有,即便阿彌陀佛有意救拔,我們也像身處河水中的人,卻對岸上人伸來的手置之不理,又怎能得救度呢?
換言之,我們對淨土法門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念佛,就能得佛力加持,蒙佛接引。故而,我們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概不理,錯事照做,只是嘴巴上念阿彌陀佛。一邊念佛,一邊貪戀娑婆世界,這就如明鏡蒙塵,一面鏡子上沾滿灰塵,又怎能反射佛光。若願心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聲佛號也決定往生;若是願心不具,即便佛號念得再純熟,也只是與佛結下善緣。
最後說「行」,行如足,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當我們對念佛法門生起了正信,也發了往生的大願,就要去老實念佛。所謂「老實」,也就是專修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不夾雜其他。念佛人最大的障礙,就是容易這山望著那山高,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觀音,後天又去參禪打坐。
須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含攝一切經教,具足一切法門。一句佛號,成佛有餘,這句佛號中具足無量功德,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六度萬行,四禪八定就在其中。
誠願大眾牢記「真信切願肯行」,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三資糧具足,專念名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功德無量。感恩閱讀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